与信安有关的历史文化之十九:
《订立澶渊之盟,几家欢喜几家愁
忧》
刘建祥
书接上文,一纸澶渊之盟,结束了三关一线长达几十年的争夺战,终于偃旗息鼓,恢复和平,可这一结果也不是人人满意,就有这么一个人为此郁郁寡欢,最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几十年来,即有宋军北伐,又有辽师南进,各有胜负。最后一次是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二十万大军,一路攻城掠地,直接打到澶州。此时,距离开封府仅有200公里,大宋岌岌可危,两军也是殊死一搏。辽军动用大型抛石机和简易火炮对准城楼,前线统军萧达凛自恃勇猛,又是一路胜仗,自是气势正盛。他带领一队人马深入城下,寻找攻城突破口,谁知此时一双眼睛早已锁定了他,宋军大将张骧见此时机不可失,指挥手下用伏弩射击,结果,看似又远又难的箭头就像长了眼睛一样,直奔萧达凛而去,腿上、身上连中五箭,最后一箭射穿了头盔,就这样,一位身经百战的大将死在了乱箭之下。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萧达凛的被杀大大挫败了辽军的士气。萧太后心想,看来这是天意,这一仗不该打呀。于是号令三军,退后二十里,部队暂做休整。辽史记载:“将与宋伐,达凛中弩,我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
其实,辽国虽然一路南下,打至澶州,但他并没有全部吞并大宋的意思,只是想收复关南失地,顺便给大宋一点颜色,哪知得此结局,于是萧太后为了体面地结束这场战斗,便产生了议和的念头,暗中派出使臣与大宋接触。
此时,大宋军中的三股势力也开始较劲。一是以宋真宗为首的怯战派,意欲退守江南。二是以寇准为首的主战派,意欲乘胜追击。三是以王钦若、丁谓、林特为首的主和派,意欲趁此和谈。结果最终以宰相王钦若为首的主和派占了上风,大多文武官员也都认为,打来打去几十年,劳民伤财,不知何时是个终了,不如借此时机两国议和,其实这也正中宋真宗下怀。于是他不顾寇准的极力反对,决定派出以曹利用为“团长”的谈判代表团与辽议和,并交代好谈判底线:只要三关及关南二州不失,每年可给辽方一些金银、绢帛,哪怕一年一百万两都可以。
而此时辽国也是主和派抢上,包括萧太后也觉得老天都不支持再打下去了,最好找个台阶下,双方议和贵为上策。
曹利用到达辽方经过几番试探,找准了对方的七寸,结果达成协议,每年给予辽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于瓦桥关交付。双方以白沟河为界,互设榷场,相互贸易,以兄弟国相称,从而结束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战争。
曹利用光荣地完成了谈判使命,为大宋省下了不少的钱财。尽管如此漂亮的达成了和平止战的协定,但做为强力主战派的杨延昭却是郁郁寡欢,他每每想起为国捐躯的父亲、弟弟以及三军将士,特别是没有完成他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宏伟夙愿,不禁心生哀怨,结果年仅57岁便因忧思过重病逝于高阳关路副都部署任上,实在令人扼腕。
从长远看,无论后人如何评说,两国边民及三军士兵免于了纠缠不止的战争伤害,从这一点看,双方订立澶渊之盟算是一个明智且正确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