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安记忆——水路与繁华
刘建祥
信安自古即为水旱码头,所谓“金石沟,银胜芳,赶不上信安一后晌。”指的就是这里做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带动经济、商业等为周边名村大镇之翘楚而得名。千百年来,信安独有的“海瓀”地貌确定了它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隋唐大运河南北贯穿,贴身而过,信安码头是史书上记载的霸州境内唯一的码头。拒马河一路向东,穿镇而行,粮行贸易四通八达,物阜民丰。现永信路以西至菜园后几千亩良田过去统称为荷花坑(旧八景之一的津水佳荷),洼淀式地貌即为宋辽边关天然水长城,由西向东于解放街“西头疙瘩”(百子庙)与英明街相邻处一分为二,此地过去称为“双溪架庙”,南为前河,由英明街流入光明街、团结街,(旧八景之前河芦苇)。北称后河,由解放街向东流入利民街、爱国街,沿龙泉寺后身进入建设街、红强街、忠勇街而出镇区。
过去镇区的民宅很少有正南正北、规规矩矩的,大多都是沿两河河道、河叉两侧择高处而建,以避水患。别看镇子不算太大,但是在明清时期,甚至更早,这里绝对是方圆百里最大的商业经济中心。宋辽时期即有官方驿站、明清时期即有山西会馆、民国时期直奉交战的奉军指挥部旧址(仁义配件厂),且还曾拥有有名有姓的七十二道花灯、七十二道花会、七十二座庙宇,由此证明当年这里有多繁华和多重要便可见一斑。
六十年代后期,为了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古永定河和古拒马河的河道进行了大面积的疏浚和改道,信安享用千百年的水的优势由此成为历史。
明朝进士、霸州籍著名诗人王乐善曾以“信安”为题赋诗一首:
《信安》
窈窕曲溪通,佳哉势郁葱
辽金余霸气,今古几雄风
小艇炊烟外,荒墟落照中
废兴悲瞬息,矫道送归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