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信安有关的历史文化之十三:
《揭秘真实的杨六郎和杨家将》
刘建祥
提起大宋抗辽名将杨延昭及以其为代表的杨家将,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人人都会说上几句。四十年前(1982年),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大师首播的长篇评书《杨家将》在当时就是家家户户茶余饭后最美的谈资。喜欢戏曲的老人们,谁都可以说出几出与之有关的京戏和梆子,什么《四郎探母》、《辕门斩子》、《杨门女将》、《三星归位》等等。受长辈们影响,六零后的我们这一代也都非常喜欢这些艺术作品,并深深地被其满门忠烈,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所震撼,成为以后自己人生路上学习的榜样。
但是近年来,随着自己对历史文化的爱好和探寻,发现以上这些艺术作品、戏曲演义与史册里的历史记载还是有一定误差的。为了避免一辈辈的以讹传讹,我想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尽可能把自己探寻到的一些史料与大家分享,从而还原一个真实的杨六郎和杨家将。
杨继业其人:杨继业,原名杨重贵,祖籍陕西神木,公元929年生于山西太原,其父杨衮归汉时重贵被充做质子(人质),抵于御弟刘崇帐下,年约十八岁。公元950年,后汉灭亡。刘崇又在太原立国称帝,国号北汉。并收重贵为嗣孙,赐名刘继业。重贵累官至太原令、加中书令,因此得名老令公,至979年随汉归宋,时年50岁,此前,共为后汉、北汉效命32年。
令公归宋后,太宗劝其恢复原姓,改名杨业,初授郑州刺史等职,均属虚衔,实被派往雁门关戍边,所部不过四五千人。公元986年,太宗北征,杨业因被监军强逼出战,致以兵败被俘,后绝食三日而亡(并非碰碑而死),卒年58岁。此时,他归顺大宋不过七年。其尸骨被契丹火化,葬于古北口,直至其长子延昭驻守莫州时,才将父亲遗骨盗回,秘葬于香河县城南枣树林中,此地今称土门楼村。
杨业殁后,监军王侁、刘文裕被销官发配,而主帅潘美只被官降三级,不久又被授以检校太师,如此追责发落,恰已证明害死令公者实为监军,而非主帅潘美。
佘太君其人:杨业娶妻折(佘)氏,名赛花,西京大同人氏,乃后周节度使折德扆(音:乙)之女,比令公大一岁,晚逝三十年,享寿89岁(百岁挂帅亦为虚构)。所生七子,依次为延昭、延玉、延浦、延训、延瑰、延贵、延彬,皆名留宋史,除次子延玉阵亡外,其他六人均得善终。不像评书演义里所言:大郎替了宋王死、二郎替了赵德芳、三郎马踩如泥酱、四郎流落在番邦、五郎出家做和尚、七郎乱箭穿胸膛……此等言辞均为作者杜撰、艺术创作而已。
杨延昭其人:杨延昭,本名延郞,后改延朗,因宋真宗赵恒表字玄朗,复又避称延昭,以家族堂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六郎,(一说因天上南六斗星主镇幽燕,乃辽国克星,辽人视其为六郎星转世,故惧称其为杨六郎)。其久镇河北三关(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达二十年,于高阳关路副都部署(相当于军区副司令)任上因病去世,卒年57岁。初葬高阳,后由其子杨宗迁至河南沁阳市常平乡九渡村,(一说陪葬于河南巩义宋英宗永厚陵)。
柴郡主其人:延昭娶妻柴氏,乃后周世宗柴荣皇帝之三公主,比延昭大四岁,先逝两年,享寿59岁。潘美与延昭祖父杨衮同在后周为臣,两家原有旧好,故亲自做媒,可见潘杨两家素无仇怨。
杨宗其人:杨宗,杨延昭之子,一生抗辽拒夏,战功卓著,其功名地位均在其祖父和父亲之上。然而,元初由脱脱所撰写的《宋史》中竟然将其遗漏无名,并误将文广说成延昭之子,因而导致错宗乱代,不知所以。
慕容樱其人:慕容樱,杨宗之妻。乃大家闺秀。后被演义为宗保之妻穆桂英,前者张冠李戴,后者子虚乌有,纯属以讹传讹。
杨充广其人:杨宗长子名充广,字中容,其因仙人指点,曾改名文广,三年后,又改回充广。《宋史》中误将文广说成延昭之子,然二者相差55岁,中间明显漏掉一代人,故被后世妄自加入杨宗保一代,殊不知宗保、宗英乃延昭之女,杨宗之胞妹。
至于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十二寡妇征西、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等等戏曲作品,均为后世所编创,并无史实依据。
千百年来,由村名、地名演绎而成的杨家将故事更是数不胜数,从京津冀到山西甘肃地区,跟杨家将贴的上的地名不下几千处,只能证明这是所有善良的老百姓对忠贞报国的杨家将无比敬仰的心理崇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