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安记忆——街道与集市》
刘建祥
建国以后,百废待兴,又赶上十年特殊时期,直至七十年代末,信安镇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到八十年代,基本还是延续着原来的镇区结构和道路分布,南北向仅有的一条通道就是南北街(北起西桥口,南至老文化馆,约200米),而自解放街百子庙向东,今天的后河道即是当时最主要的东西通道,以及南路的老文化馆路,经老人民商场、过老戏楼东出,走向基本为西南——东北走向,集市也基本分布在这片区域。西起百字庙依次为菜市、家禽市、农具市,西桥口为鞭炮市,老爱国小铺为粮食市,南北街依旧以门市买卖为主,别看路不宽,也不太长,它始终是信安最重要的商业街区,旧时的当铺、药铺、肉杠、烧锅、点心铺等老字号全都在这条主街上。老文化馆门口为水果市,往东为日用杂品市。记忆里最火爆的应该是九十年代,齐新书记、许树茂镇长主政期间,打通并调直了新开路、新华路、新兴路和振兴道,整洁平坦的柏油马路结束了千百年来信安镇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历史。这次开道,对于信安来说可谓功德无量,名垂青史。开通了三横一纵“丰”字形四条主要道路,连上之前的后河道形成了今天的基本格局。
此时,恰逢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改革开放全面铺开,市场经济繁荣发展,大到家用电器,小到针头线脑,集市上应有尽有,市场分布格局大致为:振兴道由西往东依次为二手自行车、三轮车、新旧工具、旧货市场、农具厨具、缝纫裁剪、布匹衣料、床上用品、日用杂品、大小百货、鞋帽服装等等,直至宾馆附近,全长约1200米;新开路由北及南依次为五谷杂粮、地布布头至十字路口;新华路由北及南依次为树苗粮种、家禽家畜,龙泉寺附近以古董文玩、花鸟虫鱼、春联花灯、特色小吃为主,十字路口以南为门市蔬菜市场。近几年,信安镇政府为了促进地方文旅,打通龙泉寺步行一条街,取消了三趟街儿,又安装了隔离护栏,并引导农户菜摊转移到隔壁的英明街(新兴路南段),形成了新的菜市场,有效缓解了步行街的压力。各市场加起来约三千多米,形成了方圆百里最大的集贸市场。之所以说最大,并非完全指经营面积,而是经营种类和交易时长。周边较大的集市大致为霸州、堂二里(农历一、六)、煎茶铺、里澜城(二、七)、信安、王庆坨(三、八)、胜芳、三圣口(四、九)、后奕、王庄子(五、十)等。这其中经营面积及交易时长绝对非信安莫属。其它集市一般都是从早七点到下午一两点钟结束的半天集,而信安是从早五六点钟开始直到下午六七点钟结束的整整一天,所谓披星戴月一点都不为过,一天下来的总成交额也是其它集市的二到三倍。有几年还开过庙会,方圆几百里的各类客商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为期四五天的庙会交易活动,庙会期间不光有各种商品销售,还有杂技马戏、游戏杂耍等文娱活动助阵,有利地带动了当时的地方经济。
信安的集贸经济之所以如此繁荣,追根溯源我认为跟千百年前的榷场文化不无关联。宋辽时期这里就是隶属于永清的古榷场之一(历史上信安曾不止一次的归永清管辖),南方的茶叶、丝绸、瓷器等与北方的骡马、毛皮等在此交易,利用古运河与拒马河在此十字交叉的便捷水陆交通,将各类商品输送到全国各地。记得永清有位文友曾讲过一个歇后语:没赶过后奕集,就没见过大“镇市”。这里,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信安集方更准确。
建国以来的集市贸易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发展于八十年代,繁盛于九十年代,成熟于本世纪初期。最近几年,特别是2015年之后,微商、电商经济的兴起使集市贸易以及门市经营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冲击,可谓一落千丈,传承了千百年的信安大集也从八九十年代的摩肩接踵、拥挤不动,到如今的门可罗雀、冷冷清清,三千米的振兴道一眼看到两头儿,原来推着自行车赶集都过不去的街道,今天居然能开着轿车通行。这也许就是市场经济的宿命,也是时代进步的象征,如今电商经济基本成为了我镇的支柱产业,高桥村还被评为省级电商村。
不敢想象,古镇千百年来自发形成的集市贸易是否走到了尽头?是否会成为曾经的历史?是否还能被后人提起?是否还能被前人记住?就让岁月去记录吧!
注:在早之前信安的集市曾经为农历的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