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协会简介
诗坛讯息
诗词速递
经典博览
诗教在线
赛事纵横
诗书画苑
协会期刊
网站互联
燕赵百家
名家访谈
佳作赏析
当前位置 >>  首页 >>  作品详情
诗人应活在他的作品中——诗人大解访谈 [文章]

作者:郝玉平     发布时间: 2022/5/18 2:27:20     阅读:793次
分享到:0

关键字
大解


        大解,原名解文阁,河北省青龙县人,1979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著有诗歌、小说、寓言等多部。叙事长诗《悲歌》(16000行)曾获天铎诗歌奖。诗集《个人史》获首届中国屈原诗歌奖金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其他作品曾获《人民文学》《诗刊》《十月》《芳草》《星星》年度奖和“孙犁文学奖”等多种奖项。作品入选 300 余种选本。

 

        记者:解老师(以下称“大解”),在清华大学您学的是水利工程,是何缘由走上了诗歌创作之路,并且获得诸如苏曼殊诗歌奖、首届中国屈原诗歌奖、鲁迅文学奖等多种奖项,达到如此高的诗歌成就?

        大解:我最初写诗的时间是在读高中时期,那时我的同班同学王进勤已经开始写诗,是他影响了我,后来我就一直坚持写到现在,虽然有时一年也写不了几首诗,但却从来没有停下,可谓几十年如一日。如此看来,我还真是一个一条道走到黑的人,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如果说文学创作真有一道南墙的话,我就穿过去。

        写诗,可能是一个人的天赋,跟所学专业好像关系不大。我在清华读书期间也写,但那时写的东西,用现在的眼光看,基本上都算不上诗,只是一些青春激情的文字记录而已。至于说后来的作品获得了一些奖项,都是我写作的连带荣誉而已,属于搂草打兔子——偏得。作品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社会所给予作者的荣誉或者诋毁,都是身外之物,可有可无,我一般看淡,我也从来不以这些作为衡量一个作家和诗人的标准。中国的文学奖项很多,作品得奖的因素也很多,作者的社会关系,所占有的话语权,权位和地位,活动能量,等等等等,是不是一点关系也没有?在我看来,得奖的也不一定都是好作品,那些没有得奖的作品也不一定就不好。所以,当人们给我介绍一个人曾经获得过什么奖项或者什么地位时,我都是理性看待。我只看作品,不看其他的社会荣誉。有人说,母鸡用蛋说话,所以我看一个作家或诗人,文本为王,其他的没用。

        记者:解老师,我特别注意到,对您的诗歌评论,说您虽是北方汉子,但您的诗歌情感表达非常细腻,是对生命的感悟,对心灵的感悟,我读您的诗,这种印象也比较强烈,请您谈谈,为什么您能写出这样的诗来?

        大解:从整体上看,受地域的影响,北方人的性格粗枝大叶的较多,这涉及到人类地理学以及人类进化等多种影响,这里不做探讨。说我的诗歌细腻,不如说我的诗歌大多落实在细节上。诗中的细节是具象的,有血有肉的东西,可感,可触,因而也是最丰富的,独到的,也是很难模仿的。你很难看到写细节的诗被人模仿或抄袭,因为他写的是具体的感官动作或现场描述,很难被仿写。我喜欢细节还因为细节拒绝了说教和传道性话语,让事物自己呈现出内涵和张力而不是被说出。细节是物,诗歌的及物性是对物质世界的尊重,同时也排除了大话和空话,给读者的精神延展留下了空间。所以对于诗歌写作来说,还是不说为好,能少说就少说,如果必须说出的,最好直说。如果你在内心里遇到了绝对真理,无法附着在具体的物象上,那就必须直说,必须直接面对,迎面而上,接近并且穿过。绝对真理是大真理,很难遇到,我们在日常事务中发现的都是小真理,依靠物象呈现已经足够。

        至于您说的诗歌中的生命感悟和心灵感悟,我认为这是一个人的性格体现,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用刻意表达,却已有所表达。我曾经在一次回答提问中这样说过:“诗与人是血肉关系。诗歌是我身体里长出来的东西,是我的一个精神器官,与我的生命紧密相连。它扩大了我的身体边界,使我具有了多种向度和无限的外延。因此,我的精神没有边疆。上帝没有做完的事情,留给了我,我是幸运的。我一直在不断挑战和超越自我,试图在不可能的世界中找到语言的可能性。”因此,诗人可以活在他的作品中,达到身死而精神不死。没有永恒的身体,却有永恒的艺术。

        记者:解老师,意境美是中国诗歌一贯追求的审美标准,您是如何看待当代新诗的意境美,和古体诗相比,两者在经典化程度、在表现形式上有何区别和趋同?

        大解:在中国古体诗中,体现意境美的诗太多了,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名篇佳作不胜枚举。由于古人与自然的融合度比今人程度高,体现在古体诗的意境上,几乎都是天人合一,情境交融,浑然一体。在这一点上,新诗有所继承,但由于新诗的表现方式不同,其结果也有明显的差异。新诗的语言是开放性的,在获得更多自由空间的同时也丢失了一些可贵的东西,使诗的意境美有所减弱。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在古典诗歌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上,还有许多路要走。与古体诗两千多年的积淀相比,百年新诗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属于成长期,在这短暂的历程中,人们急于表达,说的有些多,呈现人与自然和谐意境的诗相对少一些。在我们的传播渠道中,你很难从一首充满说教的煽情的大喊大叫的朗诵诗中能够听出多少意境之美。当然,在新诗的评判中不止是意境美这样一种标准,但是意境美确实是个好东西,丢失了有点可惜。

        您说的经典化程度,只能就古体诗而言,新诗还要另论。古体诗历经千年传承,能够留存下来的,都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剩下的都是珍珠。而新诗的历程还太短,现在谈论经典有些为时过早。经典是要接受时间检验的,所有当下的喧嚣褪去以后,能够立得住的文本,你说能有多少。我说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是得奖的是都是经典,也不是名噪一时的东西就是经典,经典不经典,我们说了不算,历史会做出相应的评判。有的时候,历史也未必可信,真金也有永远被埋没的可能性。有一次,我受邀担任一本诗选的编选,要从百年新诗中选出若干作品,也就是沙里淘金,但是我翻遍了我所能找到的旧选本,当年那些所谓的著名诗人和他们的代表作,现在看起来已经索然无味,不忍卒读。当时我就想,也许是新诗成就本就如此?也许是受时代和编者视野的影响,当时的选家漏掉了一些珍贵的东西?总之,历史在清算一个时代的时候是无情的,无论你当时多么显赫,都无法逃脱时间的清理。

        新诗还在发展中,诗人们在百年时间里做了多种尝试,并且已经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但是离我们心目中的经典化,哪些是经典,哪些是泡沫,还要等待历史的检验。

        说的有点多了,不当之处,还请诗人们原谅。谢谢您的采访。

 

2021 年 3 月 12 日

        编者按:对解老师的访谈,由于时间关系,远未尽兴,但他所谈内容立意高远,观点新颖,看法独到,都是自己在诗歌创作中的心灵体悟。对同样喜爱诗歌创作的朋友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启迪和警示作用。

(责任编辑  皓雪)

点赞
收藏
推荐
<<  上一篇: 诗者应做时代的见证者、记录者和讲述者 —诗人刘向东访谈录
下一篇: 让中华诗词走进大时代 ——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范诗银访谈  >>
评论
总计:0条评论
提交评论

协会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92号世纪公馆712

邮编:100007邮箱:hbscwlb@163.com联系电话: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