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学会简介
诗坛讯息
诗词速递
经典博览
诗教在线
赛事纵横
诗书画苑
学会期刊
网站互联
文学资讯
三秦女子诗社
长安诗人
歌行之窗
新诗短章
理论评论
辞赋园地
曲苑拾萃
当前位置 >>  首页 >>  作品详情
诗书共进见高心 ——张曼利诗词书法之我见 [诗论]

作者:张曼利     发布时间: 2021/12/16 17:43:12     阅读:1209次
分享到:0

创作背景
诗书共进见高心
关键字
诗词 书法


共进见高心

——张曼利诗词书法之我见

  一个人一生会不会做出些令人羡慕的成果,或者是有意义的事,有一点我以为实在是非常重要,那就是方向的选择。其实,芸芸众生中有几个人是选对自己方向的?有的人一生不得志,有的人一生没有什么真正做出什么事,其实,不能说他们没有努力,不是他们没有那个能力,也不是他们没有希望和梦想,而是他们没有真正选择适合自己的正确方向。在读到张曼利诗词和书法时,也愈加坚定了我这个想法,人生是一定要有方向的,方向明确,便不至迷失自我,人生是越早明确方向越好,学习诗词和书法也如此,至此便会心无旁骛。在我们通常学习书法人的概念里,多半是从唐楷入手的,但张曼利选择的不是唐,也不是魏晋,而是在苏东坡大楷上花了很大的气力,当然又不局限于氏一人,而是博观约取,杂涉诸家。大家知道,在七十年代,诸艺荒废,不是你要选择什么碑帖,而是你有什么碑帖。其实有时偶然机缘巧合就决定选择方向,我恰恰认为他这个选择是聪明的、明智的,也是值得学书法人思考的问题。他避开了唐书法拥挤的道路,而选择了碑书这条满目芬芳的蹊径,所以,我相信他一定会采撷到丰硕的果实。古人讲: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仅乎其下。话虽然是这么说,但是不是后人就一定不如前人,这一点显然不能这样下结论,否则,如果一代不如一代,书法艺术何至如今依然能撩动我们心底一种亢奋的神经。

张曼利与艺术的结缘,并不是从书法开始的。早年学业荒废虽然经历了不少的磨难,但是生活中无处没有艺术的端倪,对艺术的追求但他对艺术的虔诚却不曾弱减。这从一些媒体介绍和她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出来。他的书法,诸体兼能,尤以章草见擅。他的章草皇象入手,得惠于王遽常,故所作自然可观,既能体现他对传统的理解,又很好地表达了他书写过程中一惯的率意与精致,潇洒飘逸,流水行云,如沐春风,清雅可人,并且得到了众多行家的好评,也藉此参加了许多,得到许多奖项。但张曼利却不甘于在东坡处固步自封,后来,他又习隶书、魏碑,这条路,我以为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在当代书坛多元观念的影响下,人们的审美观念也更加开放和包容,因而表达方式也逾加丰富。诸多书体的磨练和浸淫,使得张曼利章草有着别样的风姿,我以为,他的草书,主要着力于王遽常遽常老的草书化了笔法的使转和锋的运用,以气使之,以韵胜之,沉逸苍莽,独步千秋。是一种精神气度,一种弥漫于作品中的力量与气势。在见到他不多的作品中,我觉得他十分注重作品之神采,每有快意时,一笔而下,一气贯之,矫健纵横,翻转腾挪,自有汪洋恣肆之态,他敢于不拘泥于一种使转的调整,却在连绵不绝中宣泄了一种快意与自由,既有皇象高古,也有着王遽常书法一贯的盘曲潇洒,笔下真力弥满,纸上神气焕然,生机勃勃,一派天心。如果说他的魏体行楷是一支竹笛吹响的优美清新乡间小调,其草则是一曲充满着生命激情的交响。生活因多元而精彩,艺术因真诚而动人。

张曼利的草书常常书自家诗句,很是难得,每每痛快落笔,擒纵自如,迅疾处大有一泄千里之势,酣畅淋漓,不拘一格。但有时会因过速的运笔,让墨水尚未渗入纸中便潇洒挥去,因而少了些沉实与厚重。这一点,我想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变得沉实。我多年前去上海看到过王遽常早年作品,相较晚年的作品,其早岁作品线条明显因为年轻时动作的快速而少些晚年的厚重,这既有心理上的因素,也有些生理上的因素,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张曼利的草书会随着岁月的积淀而逾臻佳善。

中国的传统艺术,向来讲究积淀学养和通会。前面说过,张曼利的书法最初是从苏东坡入手的,也许正是这位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东坡先生的影响,让他感受到一个艺术家另外的旷达与自在,这种认同当然是指精神层面的,在中国的艺术历史长河中,鲜有东坡这样的通才。或许,正是从东坡身上,他有了另外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诱惑,那就是诗词,就个人观点而言,我是非常欣赏这种态度与做法的。在当代书坛,真正爱写且能写好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更何况一个女书家。,实际上,当代书法艺术文本内容的苍白已让许多有识之士感到了一种压力与期待,同时,也有一些人在做着不同程度的努力。张曼利的诗,不用我多说,在最近的一期《秦风》杂志上,就有专文点评:“既是诗人又是书法家的张曼利是学会的中坚,(指省诗词学会)她的诗写的流畅秀雅,情思婉转,富于想象,思想活泼,题材广泛在清丽中不乏明快豪爽……。其作品获过从全国到省内的很多奖项,就说明了问题。

张曼利的诗作来看,应该说他的诗和书法是一脉相承的的,一方面是他对近体诗格律的中规守矩能做到驾驭格律而不为格律束缚,另一方面是其思维的跳跃性。就近体诗而言,其中总会有一根线牵着,无论长短,其思维总会维系着一种惯性,这既是一种基本特征和要求,也是一种能力和魅力。但诗中却不是传统旧有的样式,而是有一种新颖奇思的东西作为一个个体的创作者而言,在诗词和书法创作里享受着潇洒与快乐实在令人羡慕的。他写诗、写书法、做雅集,而且都是有声有色,得到业内人士的赞许

无论是从书法作品还是他的格律诗词,都可以感觉到张曼利的修为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博览群书,从美学、生态学以及多种学科中汲取精华,融会贯通,发于笔端,书法与诗词熔于一炉,独树一秀。正如有人评论他的诗词通灵潇洒,唯美大气、风度超然。此乃真情也。他性情淡泊,身在红尘行走,却为自己营造了一方平静的心灵天空,让艺术之翼自由飞翔。这段话,在我读到张曼利的作品之后,为尘世间竟有如此空灵的文字和线条的存在而感欣慰!看来环境并非改变人本性的惟一条件。正如吴冠中在《客从何来》中这样写到:年耄耋,我见艺海中行舟无数,细察,只偶有几只载坐艺人,余皆匠人。艺海无边,下海者日众,鲜有几人修成鲤鱼精,大都沉底,被鲨鱼所吞。愿张曼利在这众人学艺之河中,诗意生活,修成鲤鱼精

可能会有人对他这种铺得很开的做法有不同的看法,可能更多人都是认同精其一而绝天下,正如潘天寿先生所说的:宁要三绝,不要四全。但人们却忽视了他说的另外一层意思,没有哪个三绝不是建立在四全基础之上的。这么说,并没有将张曼利称绝的意思,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的这个方向和努力已然是一种成功。我相信,为艺在人,高下在心。如果一个人有某方面的才能,只要努力了,就可以开掘出一片天地,相反,再多的努力,可能也难以达到理想的高度。

 张曼利更上层楼!聊诌一绝,戏作结语:一支弱管绕青云,挥作春风屋漏痕。窃得参差真雅致,便将险绝润诗魂

点赞
收藏
推荐
<<  上一篇: 为君十赋《鹧鸪天》
下一篇: 楹联:礼赞东阿  >>
评论
总计:0条评论
提交评论

学会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朱雀大街316号省级机关干休所

邮编:100007邮箱:shanxishici@126.com联系电话:029-85246933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