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登录
注册
关注
收藏
网站首页
学会简介
诗坛讯息
诗词速递
经典博览
诗教在线
赛事纵横
诗书画苑
学会期刊
网站互联
当前位置 >> 
首页
>>
诗词速递>>
作品详情
诗论:浅谈诗词创作之意境
[诗论]
作者:任武德 发布时间: 2024/8/11 16:31:30 阅读:424次
分享到:
0
创作背景
关键字
诗论
浅谈诗词创作之意境
作者:任武德
题记: 时下,好多诗词写作者都感叹写不出精美作品,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应境而发的冲动入诗表达意境不高,对要植入怎样的景像、表达怎样的思想定位不精准。其作品大都存在燥、假、僵、套、油、散这六种毛病。所谓燥就是置景死板,内容枯燥;所谓假,就是文辞堆砌,所置景物不合实际;所谓僵,就是死守格律,内容死板僵化,没有灵动感;所谓套就是生搬硬套,不接地气,死套前人的精句,反而使作品画蛇添足。所谓油就是作品形似打油,不认真炼句,情景口语化;所谓散,就是整篇没中心。为了提升初学者谋篇置景技巧,实现以景言志、依境抒情的目的,本人结合多年诗词创作实践,谈谈诗词创作融入意境的几点感悟。
主题词:诗词 创作 意境
一、意境概念 。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现实场景,与作者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其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也就是作者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相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物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好似身临其境,读后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关于“意境”产生和发展,在格律诗产生前就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提出了"立意"﹐五代山水画家荆浩提出了“真景”说﹐宋代画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创作“重意”问题﹐认为创作应当“意造”﹐鉴赏应当以“意穷之”﹐并第一次使用了与“意境”内涵相近的“境界”概念。意境在诗词写作中,主要体现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使之创造出来的作品能够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这里所说的“意”,同“情”结合,即情意。所说的“境”,即境界,即把感情色彩著在景物上。“以境照之”,即在境界上产生诗意,就可创作了。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 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身处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于意而思于心,则得其真矣。” 其实这三者都是情景和境界的结合,情和意也往往结合着,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写山水里也往往有情意,所以这三境都是意境。
二、 意境产生及诗文意境发展历史
什么样的诗才算有“意境”呢?刘勰《文心雕龙●物色》里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诗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触,这种景物互相联接着是无穷的,所以称为万象,只要在视听的范围里所接触到的,着上感情色彩,产生诗意,都可构成创作。流连指在欣赏景物时,不忍离去,这里就产生感情,给景物着上感情色彩,沉吟就在进入创作了。王昌龄把诗的意境分成上中下三格:
第一,言物者为下格。
只是简单对事物进行直接描写,没有主题的升华,没有美的提炼,诗品则下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写啥就是啥,没有融入个人感情和对事物的评判思想,这类诗是最低境界。
第二,言情者中格。
是作者将身心,投入到景物感情体验之中,将意象融为一体,把客观事物化为个人感情,并经过酝酿加工所形成的境况。这类诗作者在写作时将事物与自身融为一体,以景物表现代替自我而抒发感情和思想意志的境况。
第三,意境上格,是偏于言志。
即将物境、情境都融为自己的意识、感情,使之升华到最美好的境界。这类诗不仅将物、景、情与作者融为一体,通过对物象情景的提升表现自我高远志向,阐明物界和人生真理,上升到哲理层面,让读者读后产生启发和共鸣。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想为国戍边,不忘抗战报国,将梦境和现实相结合,表现诗人报效祖国忠心不衰之情,读来悲壮苍凉!三境相互融合,在抒情中表意,在明意中言情。如此看来呢诗的最高境界 就是言志。说一首诗的意境好、美,就是说它能引起大家共鸣。
三、意境在诗词创作中的运用.
熟悉了“意境”的概念及理论发展,那么我们在具体写作中如何依境立意呢?本人认为诗词写作依境立意应体现:情感真、思路新、涵义深三个方面。
(一)所谓“情感真”。
是在对眼前景物描写时,一定要身临其境,对所写景物十分熟悉,所用词句、表达的感情要浓厚、要感人至深。如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从语言上看,这首诗就是大白话:我坐船正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岸上有人唱歌而来,虽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但也不如汪伦送我的情谊深。语言上几多雕饰,但却成了千古名诗,就是因为这首诗是李白的切身感受,所以能打动人。当然,一首好诗也需要在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夸张、提升,这样才会更有意味。
(二)所谓“思路新”。
就是要在写作勾思方面创新,不循规蹈矩,用与别人不同的视角看问题,写出别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这就如画家作画一样,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你得到的映像便不同,所以你画出的画也不同。写诗亦如此。如唐代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兵败后自刎乌江,留下了无限遗憾。而杜牧来到乌江亭边,却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他认为胜败自古是兵家常事,但纵然是英雄无敌的项羽,在遭兵败磨难时就一蹶不振,选择自杀这样的人不能算是英雄,明明有三千江东子弟,如果总结教训,说不定卷土重来能开创一番事业!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意思是活着就要当人中的豪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杜牧说项羽不该死,而李清照却说项羽死得其所,死得伟大与光荣。在李清照眼里,项羽活着的时候是人杰是英雄,死了的时候也是鬼雄
(三)所谓“涵义深”。
就是诗词表达寓意要深刻,要曲折含蓄,令人回味。好的诗词应具备较高的文学艺术,让人读后产生无穷的回味和想象,有如余音绕梁,经久不衰,越品越有味道。如宋代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中以池塘为比喻,阐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才让事物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临近灭亡了;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他的学问也就会变成一潭死水,变得僵化和毫无生气;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再如:宋代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苏轼游览庐山时所写,从正面、侧面看庐山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作者随即产生感触: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诗人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出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种意境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表述虽然简明,而内涵却很丰富。也就是说,诗语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警句的原因。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
参考文献:
[1]南北朝时期文学家理论家刘勰(约公元465——520)所著《文心雕龙》。刘勰所使用的文学理论话语,如“神思”、“意象”、“风骨”、“通变”、“情采”以及“神与物游”、“各师成心”、“风清骨峻”、“文律运周,日新其业”、“为情造文”、“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等等,均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话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2]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现代相交时期的著名学者,他学无专师,自辟户牖,生平治经史、古文字、兼及文学批评,均有深诣创获,诗词文亦无不精工。
作者:任武德 身份证:622201196607033610
通讯地址: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滨河新区农林大楼3楼
联系电话:13993665686
邮箱 928886960@qq.com
邮编:734000
开户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甘肃张掖支行西街分理处
卡号:6217004340013355250
点赞
收藏
推荐
<< 上一篇: 题图:七绝·彩虹飞跨(四首)
下一篇: 红尘一世 >>
评论
总计:
条评论
提交评论
——
——
网站互联:
地址: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文联
邮编:100007
邮箱:582403304@qq.com
联系电话:
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