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学会简介
诗坛讯息
诗词速递
经典博览
诗教在线
赛事纵横
诗书画苑
学会期刊
网站互联
诗圃常开
精品展示
理论争鸣
吉林诗家
活动作品
田园诗萃
曲苑撷芳
联钟辞赋
个人诗集
古风排律
当前位置 >>  首页 >>理论争鸣>> 作品详情
我爱铁汉骨 艺高德不孤 ——李铁夫诗词中的革命气韵与艺术魂灵 [点评]

作者:麦和幸     发布时间: 2025/11/19 15:47:44     阅读:43次
分享到:0

关键字
岭南鹤山,西江如带,自古文脉绵延。1869年,李铁夫生于广东鹤山雅瑶镇陈山村一个贫苦农家。他幼年入私塾,受教于乡里举人吕辉生,在绘画、诗文、对联等方面展现出早慧的天赋。这份深厚的国学根基,为他后来的诗词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爱铁汉骨 艺高德不孤

——李铁夫诗词中的革命气韵与艺术魂灵

麦和幸


每当我漫步于江门鹤山陈山村乡间小路,总会想起这片土地孕育的那位艺坛巨擘——李铁夫。他以“中国油画第一人”闻名于世,被孙中山誉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然而,在油画光芒的遮蔽下,他诗词世界的瑰丽与深邃却长期鲜为人知。

这位集革命家与艺术家于一身的奇人,其诗词创作贯穿了从晚清到新中国的半个多世纪,成为解读他精神世界的重要密码。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李铁夫的诗词天地,感受那铁笔之下跃动的丹心。

一、故土星火,鹤山云烟孕诗魂

岭南鹤山,西江如带,自古文脉绵延。1869年,李铁夫生于广东鹤山雅瑶镇陈山村一个贫苦农家。他幼年入私塾,受教于乡里举人吕辉生(孝廉公),在绘画、诗文、对联等方面展现出早慧的天赋。这份深厚的国学根基,为他后来的诗词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六岁那年,李铁夫随叔父远渡重洋,到加拿大谋生求学。尽管此后他在西方生活达四十余年,却始终保持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据说他在美国纽约期间,几乎每天都坚持习字,这样的习惯伴随他一生,成为文化精神的寄托。

鹤山这片土地,自古便是人文荟萃之地,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敢为人先的革新精神,共同塑造了李铁夫独特的艺术品格。其诗词中的豪迈气概与铁骨铮铮,早已在故乡的山水间埋下种子。

二、铁骨柔情,改名轶事见真心

李铁夫原名为李玉田,改为“铁夫”背后,有一段伤感的爱情故事。1907年,李铁夫在纽约与一位名叫秋萍的华侨少女热恋。然而秋萍的父亲是顽固的保皇党人,坚决反对女儿与革命党人结合。就在李铁夫离开纽约到美国南部进行革命活动时,秋萍被父亲强迫嫁到加州。

李铁夫回来后,已是人去楼空,消息杳然。他伤心已极,大病了一场。好久以后,接到孙中山给他的重要任务,才重新振作起来。他作诗明志:

“故国方遭劫,男儿志未舒。羞为爱情误,当作铁丈夫。”

并在诗稿下面签了“铁夫”二字。从这时起,他正式改用李铁夫的名字,并发誓终身不再与女子接近。这段往事,为我们解读李铁夫诗词中的孤高气质提供了重要线索。那不仅是革命者的坚定,也是伤情者的自我放逐。

三、诗画同源,丹青笔墨两相映

李铁夫的诗词,恰似其油画中幽微的光影:既有西方革命思想的炽热投射,亦含东方士人的孤高气节。他一生未娶,曾言:“平生只有两大嗜好:一是艺术,二是革命”。这两大嗜好,也成为他诗词创作的两大主题。

革命诗篇如号角。1909年,李铁夫与孙中山等人在纽约探花楼畅饮,醉中赋《抒怀》一诗:

“颇疑屠博中,可与共奇谋。楚虽凡三户,足报亡秦仇。”

诗中“三户亡秦”的典故,表达了对革命形势的深刻洞察与坚定信念,而“颇疑屠博中,可与共奇谋”则真实反映了同盟会初创时期团结基层革命力量的情况。全诗展现了他作为革命先驱,义无反顾追随孙中山推动革命的历史担当。

另一首《抒怀》更是充满革命豪情:

“草莽秦驰道,云烟越故城。千年不磨灭,惟有大同盟。”

诗中“大同盟”三字如钟鼎轰鸣,与油画《孙中山像》中睿智坚定的目光形成艺术与革命的互文。画布上的革命用色彩呐喊,诗行间的革命以平仄挥戈。

归国后的诗风转变。1932年,李铁夫结束在异国四十多年的漂泊生活回到祖国。然而,眼前的现实让他大失所望:内战不止,外侮日深,官员腐败。他悲愤交加,写下:

“风云惨淡思悠悠,愁绪撩人不自由。七尺浮萍如落絮,十年浪迹等闲鸥。山河枥落兴亡感,天地昏沉杀伐秋。举目已无干净土,披衿慷慨弄吴钩。”

诗中再无早年“惟有大同盟”的豪迈,取而代之的是“举目已无干净土”的悲凉。这种心境转变,也体现在他的水墨画《临岸虎姿》中:困于崖壁的猛虎,目射寒光,恰似诗人对时局的怒目。

四、借古铸今,抄录诗联见风骨

除了自己创作诗词,在书画和题额中,李铁夫还善于抄录。翻阅《李铁夫诗联书法选集》,其中收录的180多首诗词中,多数为抄录之作。这些诗联并非简单的文人雅趣和摘抄,而是他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精神寄托。

他特别偏爱金代元好问的诗句,如“满眼旌旗惊世路,闭门风雪羡山家”。元好问作为金元之际的“乱世诗人”,其作品中的亡国之痛与遗民情怀,无疑深深触动了李铁夫的心灵。

同时,他也常抄录宋代陆游的“仕宦螘窠梦,功名马耳风”和杜甫的“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这些诗句都与李铁夫当时所面对的际遇相通,寄托了他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值得注意的是,李铁夫还抄录同时代革命志士的作品,如蔡公时的“气节每于穷处见,功名都在死中求”。蔡公时与他一样,至死追随孙中山革命,北伐时遭日本人杀害。这些诗句的抄录,正是李铁夫革命情怀与爱国精神的真实写照。

五、精神境界,从革命号角到生命禅悟

概览李铁夫的诗词创作,可清晰见出其精神境界的三重转变:

第一重,剑气箫心的革命号角。1909年探花楼醉中所赋《抒怀》,堪称革命者的诗歌宣言。诗中“楚虽凡三户,足报亡秦仇”一句,掷地有声,展现出革命者的坚定信念。这一时期,他的诗词多服务于革命斗争需要,充满着慷慨激昂的斗志。

第二重,冷眼浮世的悲愤抒怀。1932年回国后目睹官场腐败、民不聊生,李铁夫的诗词由豪放转向沉郁。在《抒怀·辘轳格》中,他写道:

“可怜缔业随春梦,差幸知机退急流。”

昔日“云烟越故城”的豪情,已化作“天地昏沉杀伐秋”的悲鸣。他在另一首《感怀》中直抒胸臆:

“出岫闲云宁有意,在山泉水本清流。”

诗中表明了他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这种孤高情怀,与其书法“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率真勿安排”的美学主张一脉相承。

第三重,归真返璞的生命禅悟。晚年(1947年)避居香港“任瓜棚”,李铁夫的诗词渐入禅境。他自题:

“自知性僻难谐俗,且喜身闲不属人。”

乱世之中人若浮萍,又有谁还在意,这位青衫翩然、行迹无端、声震屋瓦的老人,曾是一位大名鼎鼎的油画家?但这何尝不是其艺术人生的终极注脚。如同他的水墨《鹅雁群飞图》,褪尽铅华,只余墨线在纸上自由舞蹈。诗与画在此刻达成永恒的和解。

“失途真遣步兵哗,邻比流莺密巷花。坐上冰啤权当酒,帘前鹦鹉惯呼茶。纵横意气齐髡舄,狼藉河山道济家。领袖群伦尊一老,各持椽笔卫吾华。”这是一首题为《弥敦道画室有作呈李铁夫》的七律,作者柳亚子。作为大诗人,柳亚子对李铁夫的描摹十分形象:首联描述时下艰难政局;颔联记录日常相聚场景。颈联借淳于髡和檀道济的典故感叹形势不济;尾联互勉虽身处逆境,但要不甘沉沦,要以笔为戈,为拯救国家力挽狂澜。

六、艺术巨匠,诗词价值的重光

当我们伫立于铁夫画阁前,凝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楹联,恍见一位穿越东西文化的旅人,在诗、书、画的三棱镜中折射出完整的人格光谱。其诗词的价值,不仅在于补全了“革命元老+艺术巨匠”的精神拼图,更示范了一种文化自信的范式:他以油彩征服西方画坛,却始终用平水韵书写华夏灵魂。

李铁夫的诗词创作,实现了西方艺术技巧与东方审美意境的完美融合。他在油画中追求“写到灵魂最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的境界,在诗词中则践行“宁拙勿巧,宁丑勿媚”的美学主张。这种跨越艺术门类的美学统一,正是他作为艺术大师的卓越之处。

1947年郭沫若称其为“值得认识的一位奇人”,这“奇”正奇在:

“莫道庸愚无敌忾,裹尸马革实英雄。”(《感怀》)

诗句中沸腾的热血,与油画笔下的冷静光影,共同熔铸成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丰碑。

今日重读李铁夫诗词,如观其晚年水墨《临水飞鹰》:残破的纸片上,孤鹰振翅欲飞,羽翼间凝着西画的解剖精准,亦带着中国书法的飞白意气。

这位从江门鹤山走出来的伟大艺术家,用一生证明:真正的诗人,从不需要桂冠加冕。他的革命是掷地有声的诗,他的艺术是沉默如雷的史。

且以先生绝笔诗作结:

“七十年来梦幻身,东西南北老风尘。丹青不知革命倦,留取朱霞照汗青。”

音犹在耳,墨痕未干。李铁夫,这位被徐悲鸿惊叹“其画国内罕见”的艺术巨匠,其诗词世界同样值得我们深入探索与传承。在这位“铁汉”笔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革命的铁骨,还有艺术的魂灵,以及那颗始终不渝的赤子丹心。

点赞
收藏
推荐
<<  上一篇: 顺天宫百年古桂吟
下一篇: 岁月  >>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

地址:长春市上海路656号

邮编:100007邮箱:250611275@qq.com联系电话:0431-82892438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