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玉:
新立河畔初春漫步
杨光军
鸟啼暖树待琼英,一脉清流润碧城。
嫩柳枝头云欲散,绿茵场上雨初晴。
花前红袖舞姿媚,林下银髯笑语轻。
最爱人间烟火气,铁肩妙手写苍生。
评析鉴赏:
春日漫步新立河畔,诗词名家杨光军先生的七律《新立河畔初春漫步》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自然之景与人间情致熔铸于笔端,在"思维全息"中融通物我,于"审美全息"里彰显生活本真,既见春之生机,更显人之风骨。
首联"鸟啼暖树待琼英,一脉清流润碧城",以声起笔,以水承续,构建出初春的立体时空。"鸟啼"是听觉的苏醒,"暖树"是触觉的感知,"待琼英"则将视线引向未绽的花苞,暗含对春意渐浓的期待;"一脉清流"以视觉勾勒水的形态,"润碧城"却拓展至全城的滋养,从具体景物升华为对环境的整体观照。这种多感官的交织与空间的伸缩,正是思维全息的体现——不局限于单一视角,而是调动多种感知维度,形成对初春景象的全景式把握。
颔联"嫩柳枝头云欲散,绿茵场上雨初晴",续写春景的动态变化,在光影流转中藏露相生。"嫩柳"点出草木的新绿,"云欲散"既写天空云气的消散,又似柳枝轻摇如流云舒展,物与景相融;"绿茵场"转入人工景致,"雨初晴"则留下雨的痕迹,阳光初照下的湿润与鲜亮,让自然之景与人文空间无缝衔接。诗人不刻意区分自然与人工,而是将两者纳入同一春景框架,在思维上打破界限,于审美中兼容并蓄,显露出对生活场景的全息捕捉。
颈联"花前红袖舞姿媚,林下银髯笑语轻",将镜头从景物转向人事,在动静相衬中呈现人间活力。"红袖舞姿"是青春的动感,"花前"的背景更添柔美;"银髯笑语"是岁月的从容,"林下"的环境愈显悠然。一少一老,一舞一笑,一媚一轻,既各有其态,又共同构成春日里的人间图景。诗人以平等的视角观照不同生命状态,不厚此薄彼,在思维上包容多元,于审美中体味百态人生,让"人间烟火气"有了具体的承载。
尾联"最爱人间烟火气,铁肩妙手写苍生",由景及情,由情入志,完成从审美体验到精神升华的跨越。"最爱人间烟火气"是对前文所有景象的情感收束,无论是自然之景还是人事之态,皆因"烟火气"而动人;"铁肩妙手写苍生"则转出诗人的担当,将个人对生活的热爱升华为对苍生的关怀。这种从细微感知到宏大情怀的跃迁,正是思维全息的纵深拓展——既扎根于具体的生活体验,又不囿于小我,在审美上实现了情与志的统一,显露出作品的风骨。
此诗,意象从自然的"暖树""清流""嫩柳",到人文的"绿茵场""花前""林下",再到人事的"红袖""银髯",层层递进又相互勾连,共同营造出初春河畔生机盎然、温情脉脉的意境。意境中既有自然的清新,又有人间的暖意,更有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苍生的关切,形成多重意蕴的叠加。而其风骨,便在这全息的审美与思维中显现——于细微处见真情,于平凡中显担当。
诗中"最爱人间烟火气,铁肩妙手写苍生"堪称佳句。前句直抒胸臆,道尽对生活本真的热爱;后句化用"铁肩担道义"的豪情,融入诗人以笔为业的追求,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相联结,既接地气又有高度,在通俗中见深刻,是全诗情感与主旨的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