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学会简介
诗坛讯息
诗词速递
经典博览
诗教在线
赛事纵横
诗书画苑
学会期刊
网站互联
诗园自理
精品展示
理论争鸣
吉林诗家
活动作品
田园诗萃
曲苑撷芳
联钟辞赋
个人诗集
古风歌行
当前位置 >>  首页 >>精品展示>> 作品详情
邵红霞 :山杏开处听歌谣——王子江《山杏谣》读后 [诗论]

作者:吉林精品     发布时间: 2025/3/4 8:08:44     阅读:127次
分享到:0

  子江诗兄名声很响,十多年前就读过他的军旅诗。他的“灵魂从此军装裹,遍写人间绿色诗”、“最令征人惊心处,禾苗绿到界碑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没想到机缘巧合,2018年他应邀参加关东诗阵主办的“佟水悠扬”采风活动,得以相识。更没想到的是他待人非常的平和亲切,主动自我介绍,一点也没有名人的架子,令我十分感动。交谈中得知他与我同庚,而且祖籍都是辽宁,倍感亲切。
  《山杏谣》是子江诗兄用十几年时间写的“田园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我有幸先睹为快,读到了初稿。就诗稿的内容来说,主要是以村落、人物、劳作等为题材,多以白描的手法、洗练的语言,诗化了恬淡平凡的乡村生活,读来朗朗上口,很接地气。
  子江兄用了大量的笔墨,为百余个村屯写下诗篇:湖东村、南溪村、七叉村、白腊屯、白鹅寨、山杏屯、王公庄、乌梁苏、连樟村……这些村落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而且所处的位置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虽然我生长在城市里,但年少时也有过随父母“下放”到乡下的经历,而且姥姥家、婆婆家都是农村的,对乡村生活也并非一无所知。不过,在我的眼里,村里的房子都很相似,望过去一片红砖灰瓦、篱笆土墙、袅袅炊烟……不熟悉的人进村很容易迷路。如果想把各个村落写出不同特点来,实在是个难题。可在子江诗兄的眼里,每一个村屯都有自己别具特色的美,在他的笔下写出了不同的风光和情味。就像一对同卵双胞胎,在别人眼里可能难以分辨谁是老大谁是老二,但在自己父母的眼里,却总能看出差别,不能混淆。举几个例子说说感受。
云上村
泉响透山林,花开绣小村。
白云时做客,偶见鹿登门。
  ——林幽泉冽,畜牧养鹿,充满诗情画意。
起义屯
石柱浮雕观景台,秋收梦里雨徘徊。
谁知丁点燎原火,烧个中华站起来。
  ——红色教育基地,革命老区。结句拟人化手法,蕴含象征意义,令人叫绝。
西江村
十里香中黄欲滴,白云栈道两相宜。
秋说贡米噱头好,君是游人第九批。
  ——这个西江村应该是“佟水悠扬”采风活动中参观的地点之一,当时在稻田中架设了栈道,游人可以深入到稻海深处,深度体会丰收的感觉。
芭蕉村
四季春天酽,芭蕉村草深。
感红花落泪,见绿树开心。
一过香沾手,三年美上身。
歌飞小楼外,黎寨自由人。
  ——祖国那么大,同名的村寨肯定很多。比如这个芭蕉村,福建有,海南也有。但诗中强调了黎寨,便让人确定写得是海南西部唯一入选“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白沙县邦溪镇芭蕉村了。特别值得一评的是这首五律的颔联“感红花落泪,见绿树开心”是从杜甫的《春望》中化来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原诗写得是安史之乱中恶劣的社会环境,惶恐不安的人心。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写出了花红柳绿、四季如春的生态环境,用法十分大胆,又别出机杼。颈联的“一过香沾手,三年美上身”也十分新颖生动。
浣溪沙·查台村 
  芳草萋萋柳色新,街前雨后杏枝沉。吆喝接续卖瓜人。  起落黄鹂鸣碧树,飘移车辆破白云。山歌一串入桃林。
   ——杏子,桃子,瓜,这些水果名称出现在词里,明显这是以水果为主要产出的乡村。下片一联对句真是漂亮,“飘移车辆”这样的新词汇出现在旧体诗词里,还不让人觉得突兀,运用得体,充满了时代气息,令人佩服。
   这些诗句里的乡村描摹,有的是从自然景观入手,青山秀水,红花绿树,清溪白云,让人目不暇接;有的是抓住人文历史,教育基地,红军抗联,写生活的改善和进步,让人陷入深思;还有的是通过介绍当地特产,瓜果药材,水稻畜产,让人印象深刻,辨识度也很高。诗词语言简明扼要,又绝对不能像“说明书”那样平淡无味。细细读来,这些诗词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农家生计的了解,特别是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理解,所以才能写的清新自然,淳朴亲切。
   不只是具体的村庄,还有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的特点也描写得细致到位,一目了然。“风吹玉尘起,人入迷茫里。”这是雪乡;“轻舟犁大河,种向海中波。”这是水乡;“一串歌出岛,便知航远程。”这是小岛;“风吹三月草扎营,万马长嘶一片青。”这是草原……
   “水涨春上岸,村前几朵红。”“日煮蝉声沸,门关暑气凉。”“雁在云头问年景,秋山捧日是收成。”“一径年根底,时听踏雪声。”诗句中四季分明,诗意盎然。
   村落也好,城市也好,再美的环境和生态,生活的主角还得是人。《山杏谣》用了大量的篇幅为劳动者而歌。他写种花女:“闻鸡尚嫌晚,不怕露湿衣。”写农民:“一把油黑土,发芽是笑声。”写卖茶女:“逢人捧上春滋味,一路频开微笑花。”写种瓜汉:“笑在相闻甜后语,如今无税是农家。”写老樵夫:“一径樵担过,甿歌十里声。”写护林女:“万里风来云朵散,一颗心在树梢翻。人影做峰巅。”写卖花姑娘:“歌挽半筐香,直向炊烟飞处。”写牧羊女:“踏路坡前迎旭日,响鞭雾里牧绵羊。歌翠绕山梁。”写磨刀人:“小径磨刀客,匆匆影子弯。”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子江兄的笔下清晰起来,他们都是普通人,散落在你我周边,也许经常与我们擦肩而过,或者就是我们每天都遇到的卖菜的、走路的、扫马路的、路边歇脚的……但他们又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如同那幅著名的油画《父亲》一般,每一条皱纹,每一滴汗珠,每一丝笑容,都活灵活现,引人共情。可见其笔力不凡。
   在这样广袤的土地上,有着这么一群勤劳、质朴的劳动者,他们具体在做些什么呢?我在子江诗兄的笔端看到了他们所从事的劳作——好多事情是我不曾见过不曾了解的,让我充满了新鲜感。打鱼、种菜、柳编、采茶、刨地瓜、掰玉米、割胶、养猪、冰钓……这些看似粗粝的农家日常被写得活色生香,细腻又诗意。“弯腰白絮手中抓”,这是摘棉花;“扣住春风绿满棚”,这是大棚种菜;“驱动白云下翠微”,这是放羊;“阳光底下种心情”,这是插秧;“割下夕阳红一枚”,这是收稻子;“点豆量天尺,背肥汗布衫”,这是春种;“鸟声疾下树,人影紧贴枝”,这是割胶;“风吹红日下,人在海中央”,这是巡稻;“黄土新成片,晚霞身上披”,这是翻地……读着这些文字,便如同沐浴一股山野吹来的风,嗅到了春草的清新,泥土的芳香和庄稼成熟的味道。
    当然,生活不只有诗和远方,也离不开眼前的苟且和稻粱谋。子江兄的笔下也有打工仔餐风露宿的辛苦,有留守女对外出打工的丈夫思念,有农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冰雹毁坏小苗的心痛,也有泥泞不堪的山路和浸透衣裳的汗水。这便是身边人、身边事的真实写照。也正因为这些曾经的经历和付出,才交织出诗人的真情实感,升华为那挥之不去的乡愁。
   个人觉得,子江诗兄的《山杏谣》吸收并兼具了古时田园诗派的很多代表性艺术特色。格律诗词是传承多年的中华国粹之一,但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文字的流变,好多古音已经失传或者改变了。为了更贴近时代,子江诗兄一直坚持用新韵写作,而且也能够在写作过程中注重出新,让作品更具时代感。他善于将景物描写与抒情表达紧密结合,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创造出一种精致而不可分割的意境,这使他的田园诗如王摩诘的诗一样有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和诗中有画的绘画美,同时也兼具陶渊明般的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的统一。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不泥古,不单纯追求字面意义上的美感,而是能够用旧体诗的形式讴歌新农村新气象,赋予诗词更多的时代气息和勃勃生机。如果说“落日山中坐,孤云天上空。风吹三月里,花落小溪红(山中吟)”“江上帆影尽,林梢风挂青。连山辖春色,一涧绽花声(涧中吟)”更具古典美的话,那么“朗朗诗声旧习惯,家家培养大学生(宰相村)”“开门十米按遥控,别墅飞出一院香(山杏屯)”“生态回归大自然,山村不见起炊烟(月亮屯)”等诗句就是诗人为时代讴歌、为新农村代言的典型文字,其歌谣般的简洁流畅、质朴自然,如同一碗经过长时间熬制又撇尽了浮油的高汤,看似清澈如水,却又滋味无穷。
点赞
收藏
推荐
<<  上一篇: 有得必有失
下一篇: 春雪  >>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

地址:长春市上海路656号

邮编:100007邮箱:250611275@qq.com联系电话:0431-82892438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