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我们的国粹。过去对它的叫法不一,或为传统诗词,或为旧体诗词,等等。现在中华诗词学会做出规定,统一称为中华诗词。它包括诗、词、曲等。
诗词是文学样式,形成和传承的历史悠久。但是,曾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一度跌入低谷。在新文化运动中,被胡适、朱自清等文化大家预言“穷途末路,必将灭亡”。后来,人们又曲解了毛主席给臧克家的那封信,对中华诗词的负面影响极大。毛主席给臧克家的信原文如下:
克家同志和各位同志:
惠书早已收到,迟复为歉!遵嘱将记得起来的旧体诗词,连同你们寄来的八首,一共十八首,抄寄如另纸,请加审处。
这些东西,我历来不愿意正式发表,因为是旧体,怕谬种流传,贻误青年﹔再则诗味不多,没有什么特色。既然你们认为可以刊载,又可为已经传抄的几首改正错字,那末,就照你们的意见办吧。
《诗刊》出版,很好,祝它成长发展。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题材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这些话仅供你们参考。
同志的敬礼!
毛泽东
一九五七年一月十二日
毛主席只是说“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题材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并没有说不能写。由于对毛泽东这封信的曲解,一时间几乎将传统诗词这一艺术瑰宝扼杀。殊不知,而今的中华诗词非但没有灭亡,却表现得活跃繁盛,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中华诗词出现了复兴的趋势,全社会的诗词热持续增温。当前,中华诗词创作是历史上人最多面最广的时期。
2005年10位“感动中国的人物”评选揭晓后,诗词大家、年已80的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刘征满怀激情地写了绝句十首,对10位“感动中国的人物”一一予以赞颂。其中歌颂邰丽华:
女儿有泪不轻弹,千手高擎强者天。
莫道无声归寂寞,如虹彩袖谱华年。
诗词并非只有歌颂的职能,诗词还有喻讽的职能。诗人们在歌颂的同时,继承诗词的喻讽传统,深入观察社会实际,反映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不平。例如农民工问题,一直受到诗人们的关注。有一首《鹧鸪天·寄打工老者》是这样写的:
小女辍学卖豆芽,打工老父走天涯。日背砖块汗如雨,夜宿工棚霜似花。 停饮酒,不喝茶。分分积攒寄娇娃,偶闲也作登楼望,万户千灯不是家。
这首词仅仅55字,便深刻而委婉地揭示出农村的贫困、教育和城乡差别等问题。
我也写过两首七律关注农村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诗。这两首诗分别发表在《贵州诗联》和《播风诗词》上。我在遵义诗词学会2013春季诗会上朗诵时,引起了诗友们的共鸣。
其中《乡中留守老人》:
割草担柴脚走翻,黄瓜绿豆市街前。
清晨几口菜头饭,晚上一包豆腐干。
满盏香醇融苦累,通宵美梦逐忧烦。
醒来笑对老牛唤,我后君前又一天。
《乡中留守儿童》:
鸡唱五更速起床,蓬头垢面懒梳妆。
酸甜苦辣充肠肚,雨雪风霜作锦裳。
奶奶浆缝怜冷暖,爷爷辅导卖花腔。
梦中尽享爹娘爱,泪眼垂珠挂脸膛。
中华诗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被广为应用。她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古今诗词,大多具有鲜明的政治观点、思想主张和情感表达。即所谓“诗言志”,我还要给她加上“语寄情”三字。就是说,诗要表达一种思想主张,就要以语言为载体。例如唐代著名诗人李绅①的《悯农》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两首绝句是李绅青年时期写的。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达官贵族们却在挥霍奢靡,“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年少时,父亲早逝,其家庭并不富有。他常常下地帮助母亲劳作。对农民生活的苦楚深有体验,因而写出了这两首流传千古的绝句。李绅将这两首诗送给朋友看,朋友连声称赞:好诗!并说写出这样好诗的人应该做丞相。后来,李绅果真做了丞相。但他后来却写不出这样的好诗了,因为他已脱离能写出这样好诗的生活基础。
诗词多有抒发作者远大的理想抱负和豪情壮志的。例如毛泽东主席的词《沁园春·雪》就是绝佳之作。词曰: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主席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主席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主席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②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胸怀。
以上例子说明诗是要言志的。“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诗经》的编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这种观念的萌芽。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提出来,最早大约是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后来“诗言志”的说法就更为普遍。《尚书·尧典》中记舜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尧典》的“诗言志”,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
战国中期以后,由于对诗歌的抒情特点的重视以及百家争鸣的展开,“志”的含义已逐渐扩大。《离骚》中所说“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弭节”,这个“志”的内容虽仍然以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为主,包括因政治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愤激之情及对谗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在内。“志”实际上指内心的整个思想、意愿、感情。正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春秋子夏③《诗大序》)。
诗言志,或感时抒怀、或借物抒怀、或赠答抒怀……无论是什么样的抒怀,都不能直白地说出来。诗词要细品,细品,才能品出其诗味来。例如唐代著名诗人薛涛④写的《池上双鸟》: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
更忆将雏日,同戏莲叶间。
薛涛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栖息在绿池的一对鸟,而实际上抒发了她对爱情的渴望。
又如郑板桥⑤的《细君》:
为折桃花屋角枝,红裙飘惹绿杨丝。
无端又坐青莎上,远远张机捕雀儿。
郑板桥不愧为丹青高手,善于取景着色,桃红、柳绿、草青,再加上充满青春活力的美妇人,一会儿摘花,一会儿捕雀儿,从而表现出了生活的美,生活的快乐。将妻子天真烂漫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许多知识分子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困难,而有所作为者往往都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也反映在他们的诗词中,如陆游⑥的《梅花绝句》: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
此梅花正是陆游人格的象征,那种自尊、自强、自傲、自赏、自励的意志、气节、精神、品格、态度,会给处于恶劣生存环境不断受到挫折的人们以鼓舞。
陆游还有一首绝句《落梅》,诗云: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这首诗只有短短四句。作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梅花开时不畏严寒,落时不恋春光,来得光明,去得磊落。陆游所写的正是梅花的这种高洁品格,但是陆游的词《卜算子· 咏梅》的思想情绪就比较消沉了: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毛泽东主席则不然,用同样的词牌,同样的题目,一反陆游的立意写了一首《卜算子· 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从陆游和毛泽东的这几首诗词可以看出,诗言志,可因世界观、心境等的不同而言不同之志。
在这里,我再举两首惜别之作,分别是我市诗人汪克宪⑦的《醉桃源·送别》和朱明安⑧的《摸鱼儿·别内》。
汪克宪的《醉桃源·送别》云:
萧萧风雨一灯秋,君归我独留。般般情绪在心头,怨言犹未休。 山隐隐,水悠悠,烟波一叶舟。劝君风雨莫登楼,登楼人更愁。
这首诗,写出了送别友人产生的悲凉与孤独,“君归我独留”“怨言犹未休”。同时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劝君风雨莫登楼,登楼人更愁。”
朱明安的词《摸鱼儿·别内》云:
蜡灯残、即将天晓,鸡声催发偏急。昨宵曾把归期许,底事吞声暗泣?君莫哭,见说道、岭南塞北烽烟燧。强邻压境。算只有腰横长枪短剑,奋把倭奴逐。 宋朝事,只为开封没。临安悲恨相续。版图易色归金属,亿万灾黎荼毒。君莫哭,君不见、巢倾鸟雀抛尸骨。离情最苦。趁此万夫雄,胡尘扫尽,一洗神州辱。
这首词是作者1937年9月将去冀中抗日前线,行前的别妻之作。为了抗日救国,夫妻间忍受着“离情最苦”,但是当时形势:“强邻压境。算只有腰横长枪短剑”,“一洗神州辱”。向爱妻讲述参加抗日的重要性,情真意切。
综上所述,无论是什么诗,都必须告诉读者一件事,或揭示一个道理,或抒发一种感情。这就是我对“诗言志”的理解。
要使诗词能言志,必须根据你的立意,选好素材和表达方式。任何事物的特点特性都具有多重性。我曾经在《传统诗词创作谈》中谈到过怎样立意的问题。我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我们借写鹅卵石来抒发一种感情,就要各取所需。鹅卵石的特点主要有三点:
鹅卵石的第一个特点是:很圆滑,没有棱角。正如那些没有骨气、油头滑脑、投机钻营的人。我写一首诗供各位参考:
无为僻野荒遗种,意欲攀高逐水澜。
练就一身圆滑术,抛棱去角讨人欢。
鹅卵石的第二个特点是:受到洪水的长时间冲击,还可能继续受到冲击。正如那些饱经打击而追求不改的人。我也写一首诗供各位参考:
一任湍流肆虐冲,欣然应对总从容。
胸储大志捐棱角,终身乐在搏拼中。
鹅卵石的第三个特点是:虽受长期冲击,但其坚硬的质地没有改变。正如那些有骨气而坚强不屈的人。我还是写一首诗供各位参考:
旧在山中享逸闲,奔流一泻入洪川。
艰辛受尽容颜改,洗却尘缘志更坚。
我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哪怕是借同一事物抒怀,立场观点不一样,所取角度就不一样,切入点也不一样。“诗言志”,“志”就是主题思想,诗句是表达主题的载体,而诗句却源于素材。因此,诗若言志,首必选材。素材源于生活,灵感源于事物。
诗可言志,亦可劝人,可化干戈为玉帛。安徽桐城有一个景点叫做“六尺巷”。这条小巷名扬四海,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说的是清代礼部尚书张英⑨的家人与邻居为建围墙而争地皮, 遂修书一封向张英求助。张英题诗一首曰: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首诗化解了两家的矛盾。两家围墙之间各让三尺,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小巷。从此两家不争不吵,和好如初。“六尺巷”就成了互谅互让美德的象征。
我们要善于从民间民歌中吸取营养。这里还给大家介绍两首民歌,大家去思考,看看能不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这两首民歌如下:
想你想你真想你,请个画师来画你。
把你画在眼镜上,时时刻刻看到你。
恨你恨你真恨你,请个画师来画你。
把你画在菜板上,一刀一刀剁死你。
各位可以思考一下,想一想诗词要怎样写才能表情达意,才能写出讴歌时代、针砭时弊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