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诗词中,《竹枝词》是屡见不鲜的。曾有诗友问:为什么《竹枝词》不像其它词牌那样是长短句而和绝句一样呢?不错,《竹枝词》既是词牌名,又是诗体。《竹枝词》多为七言,偶有五言,实质上就是绝句。它之所以被称为《竹枝词》,乃因其风格和特色。《竹枝词》的主要特点是通俗明快,诙谐风趣。和其它词牌一样,最初都是演唱的歌词。时下,提倡传统诗词的创作要从民歌中吸取营养。因此,研究《竹枝词》不无益处。
《竹枝词》原名《竹枝》《竹枝歌》《竹枝曲》。由古代巴蜀民歌演变过来,是反映时代风貌、生活、民俗、娱乐等内容的诗体。演唱时往往用鼓和短笛伴奏。巴蜀竹子多,随处可见。巴蜀人喜唱民歌,也是随处可见。民歌顺手可拈,就像竹枝一样,随处可摘。历代文人都很钦崇竹子的清纯与虚心。并认为由民歌演变而成的诗歌,也就像翠竹一样清幽高洁。因此管这种诗体为《竹枝词》。唐代,以刘禹锡为代表的诗人们把民歌变成一种诗体,对后代的影响很大。
由于历史变迁和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大致形成了三种类型:一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是由文人创作的民歌特色浓郁的绝句;三是借《竹枝词》格调写出的文人气息较浓的绝句。
唐代诗人刘禹锡、李白、白居易、李涉、皇甫松等都写过《竹枝词》。尤以刘禹锡的《竹枝词》流传盛广,影响较大。因此,很多人认为《竹枝词》由刘禹锡始。宋代诗人黄庭坚称赞刘禹锡的《竹枝词》说:“刘梦得竹枝歌九章,词意高妙,元和城间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苏轼在听了黄庭坚朗诵刘禹锡《竹枝词》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后,叹道:“此奔逸绝尘、不可追也”。在宋代,黄庭坚、苏轼、苏辙、杨万里、范成大、汪元量等人都有《竹枝词》名作。
对于《竹枝词》的发展,元代诗人杨维桢有重大贡献。清代诗人王世祯谈到《竹枝词》时说:“梦得后工此体者,无如杨廉夫、虞伯生。”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浙江诸暨人,元泰定四年(1327)进士。曾任天台尹、儒学提举等职。其官有政绩,关心民间疾苦,写过民谣化的诗歌。至正初年,他作了《西湖竹枝词》九首,尔后竟有一百多人唱和。至正八年(1348),杨维桢将120人的唱和词180首编成《西湖竹枝集》,并在各家之间加以点评。《西湖竹枝集》出版,对《竹枝词》创作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不少地方出现了冠以各地地名的《竹枝词》。元朝和明朝都有不少诗人写有《竹枝词》。
清康熙年间,王世祯对《竹枝词》情有独钟,每到一地都要写几首。如《都下竹枝词》《汉嘉竹枝词》《江阳竹枝词》《西陵竹枝词》《广州竹枝词》《邓尉竹枝词》等。王世祯主张“兴会神到”,讲究含蓄蕴藉、富有情趣。他在述说自己诗风的一首诗中写道:“虽听巴渝里社词,三闾哀怨此中遗。 诗情合在空舲峡,冷雁哀猿和竹枝。”清代《竹枝词》有很大发展,甚至海外华人也有作品出现。如郁达夫的《日本竹枝词》、郭则沄的《江户竹枝词》、潘飞升的《柏林竹枝词》、张祖翼的《伦敦竹枝词》以及王慎之等人编辑的《海外竹枝词》等。
当代,《竹枝词》的创作方兴未艾。很多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歌颂新时代、新生活、新风尚。如陈志岁的《温州竹枝词》:
二月东风与艳阳,儿童课后放鸢忙。
谁家制得如龙样,影落河边十丈长。
当代的《竹枝词》,更有许多针砭时弊的佳作。如我写的《竹枝词三首赠某局长》:
头顶乌纱着锦衣,口涂蜂蜜隐玄机。
尽将权力市场化,不认爹娘不认妻。
罗裙一见欲宽衣,印信化为取款机。
花花世界为常客,忘了爹娘忘了妻。
脱下锦袍换狱衣,多行不义费心机。
褪去神光值几许?愧对爹娘愧对妻。
《竹枝词》除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以外,还具有以下四个突出特点。
一、语言流畅,通俗易懂
《竹枝词》从民歌中吸取营养,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读之朗朗上口。清人在记录王世祯《师友诗传录》时说:“竹枝词稍有以文语缘诸俚俗,若太加文藻,则非本色矣。”这是《竹枝词》的一大特色。正是由于《竹枝词》利用了大量的口语、俚语和地方乡音,才具有浓厚的乡土味和生活气息。如:
芒鞋草笠去烧畲,半种蹲鸡半种瓜。
郎自服劳侬自饷,得闲且摘苦丁茶。
我国历史上,有些文人不赞成诗中有俗语出现。南宋诗论家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说:“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诗人、教育家朱熹也说:“要使方寸之中无一字世俗语。”而《竹枝词》则不然,其正是以容俗为特色。历代有许许多多优秀的《竹枝词》,恰恰是淡语之中有味,浅语之中有情,俗语之中含雅。
二、不拘格律,少有束缚
《竹枝词》多依日常生活中的声韵而作,所以不拘格律。古人之《竹枝词》多有不合律者。这种不合律的现象,自刘禹锡、白居易始,世代承袭。近现代学者在考证《竹枝词》的格律时认为:《竹枝词》以“民歌拗体为常体”,绝句为“别体”(任半塘《竹枝考》)。清董文焕《声调四谱图说》云:“至竹枝词,其格非古非律,半杂歌谣。平仄之法,在拗、古、律三者之间,不得全用古体。若天籁所至,则不尽拘律也。”清宋长柏《柳亭诗话》也说“竹枝,人多作拗体”。可见《竹枝词》的拗体特色,成为与七绝诗体的重要区别之一。《竹枝词》以七言四句为常体,五言四句为别体。别体如:
妾在湖上居,郎在城中宿。
半夜思郎寒,始见城门恶。
三、诗风明快,诙谐风趣
不论是出自南方或北方、汉族或少数民族的《竹枝词》,几乎都具有这个特色。明颜继祖《秣陵竹枝歌》序说:“《竹枝词》能以嬉笑代怒骂,以诙谐代郁勃,昔人所云善戏谑而不为虐也”。清杨静亭《都门杂咏》序也说:“思竹枝取义,必于嬉笑之语,隐喻箴规,游戏之谈,默存讽谏。”好的《竹枝词》往往于风趣中见神韵,于诙谐中隐美刺,于俏逗中见真情。这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博得历代读者的喜爱。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清廷大吏们纷纷携眷逃出城外,有一首竹枝词便写了这种场面:
有道芙蓉胜妾容,都将妾貌比芙蓉。
如何昨日郎经过,不看芙蓉只看侬。
四、广为记事,以诗存史
《竹枝词》源于纪事,凡山川形胜、风土人情、时尚风俗、社会百业、历史纪变等等皆可入诗。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领域。《竹枝词》所反映各个历史年代的社会生活层面,其深度和广度都是其它诗体所不能及的。《竹枝词》使诗词的功能得到了广阔的开拓。最早记载“麻婆豆腐”的便是《锦城竹枝词》。
诗曰:
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为最精。
万福桥边帘影动,和沽春酒醉先生。
顺此也谈谈《柳枝词》。
《柳枝词》通常作《杨柳枝》或《杨柳枝词》,实则《竹枝词》一个分支,只是其内容多为离情别绪或儿女之情而已。从文学体裁的角度来说,《柳枝词》也是《竹枝词》。它是中唐以后流行的歌曲之一,歌词则由诗人创作翻新。从所表达的内容来看,《柳枝词》借咏柳以抒写别情离绪者所占比例很大。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为“柳”谐“留”音,“柳枝”谐“留之”,寓惜别之意。 刘禹锡《杨柳枝词》有“长安陌上无穷柳,唯有垂杨管别离。”因此,有的诗虽然没有直接写柳,但其诗意却与柳有关,同样是抒发离情别绪的。如宋进士、颖州知州郑文宝的《柳枝词》:
亭亭画舸系寒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这首诗,虽然没有正面写柳,诗中无一“柳”字,但其“亭亭画舸系寒潭”的意思是“一只漂亮的画船系在岸边的柳树上”,“系”字与诗题相照应。因此同样是借咏柳抒写别情的好诗。
除了借柳抒写离情别绪之外,其它《竹枝词》具有的特点《柳枝词》都具有。
《柳枝词》影响之大者,还是当数唐代诗人刘禹锡之作。让我们来欣赏他的一首《柳枝词》吧: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此词乃根据白居易《板桥路》改来。白居易《板桥路》诗云:“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与玉颜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最后,我想说:如果是掌握了丰富的民间语言的诗友,不要拘于格律、受律束缚。大胆地探索和实践,寄情于《竹枝词》,兴许会有惊世之作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