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学会简介
诗坛讯息
诗词速递
经典博览
诗教在线
赛事纵横
诗书画苑
学会期刊
网站互联
散曲
楹联
辞赋
诗词理论
新诗
散文
当前位置 >>  首页 >>诗词理论>> 作品详情
解读赵敦彝先生诗作 领悟诗言志基本内含 [诗话]

作者:母光信     发布时间: 2023/3/7 3:00:19     阅读:179次
分享到:0

关键字
赵敦彝 诗言志

解读赵敦彝先生诗作  领悟诗言志基本内含


我无缘拜谒赵敦彝先生,却有幸研读先生诗作,倍感荣幸!应茅坝镇诗联书画研究会之约,研读赵敦彝先生诗作。自愧难以担当此任,遂匆匆阅读先生诗作几遍,且是囫囵吞枣,领略其大概。现就我了解的初略,撰成读后感,分享与诗友。如有不当或谬误,恳请指正。

赵敦彝先生,字启常,号凤山樵子,贵州省仁怀市茅坝镇官院子人,生于1894年,逝于1955年。先生毕业于遵义旧制中学,曾任仁怀县高等学堂和小学、中学教师。专长文史地,工诗文,善书画,在教育界享有崇高的声望。先生多与仁怀名士王云樵、丁绍端、刘灿珩、张兆南、杜春林等交往,互有唱和,著有诗集《课余随笔》。

赵敦彝先生的诗作,题材广泛,意境深邃,语言通俗,表达准确。赵敦彝先生的诗作,反映社会,记录历史,颂扬正义,针砭时弊。用当今话来说,那是满满的正能量。

赵敦彝先生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也是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赵敦彝先生经历了推翻封建帝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变革。他的诗作中多有这些变革的时代印记。这就是赵敦彝先生诗作之所以能传存的原因,亦是其价值所在。

今天,我与大家交流分享的标题是:《解读赵敦彝先生诗作,领悟诗言志基本内涵》。那么,我们就来解析一下赵敦彝先生是怎样以诗言志的吧。

一、诗言家国情怀

“诗言志”是诗歌创作最基本的要求,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之本质特征的认识。《诗经》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观念的萌芽。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提出来,最早大约是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后来“诗言志”的说法就更为普遍。《尚书·尧典》中记尧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意思是: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歌是唱出来的语言,五声是根据所唱而制定的,六律 是和谐五声的。我们试举赵敦彝先生的一首诗来解读吧。

敦彝先生的《应征》诗云:

断指惟希免应征,几多苦况蓄初心。

新丰折臂他年事,目击辛酸又见今。

赵敦彝先生自注:“见被征者将右手大指断去,借图免征。”这首诗反映的是国民党时期,老百姓不愿为国民党腐败政权卖命,不愿去当兵。国民党就以抓壮丁的方式征兵。为逃避被抓去当兵,有人就将右手大拇指或食指断掉。因为断掉右手大拇指或食指后就不能持枪或扣动扳机了。意图避免被抓去当兵。

《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意思是:诗,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怀抱在心则为情感意志,用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诗。那么,赵敦彝先生这首诗,是他看见农村青壮年为避免被抓去当兵而自断拇指的惨状写的。译成白话就是:断去拇指只是希望能避免被抓去当兵,忍受的种种痛苦藏在心里。唐朝“新丰折臂”的惨状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今天又重见这样的辛酸事。这首诗,揭露国民党政权的腐朽,抒发诗人对民间疾苦的同情。

诗人在选材方面,也颇废心裁。这个事例颇具典型性,全诗仅28字,就道出了国民党的腐败。由此可知,我们在立意选材时,应当充分考虑到事例的典型性、代表性。

诗,它只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我经常和我的诗友、文友说:无论是诗歌还是文章,读者读了以后要有所得,要读了一诗便有一得。或知道一个故事,或接受一种思想,或看到一个画面,或懂得一个道理,或学到一点知识……

诗人的心往往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如敦彝先生的诗《内战》,曰:

莽莽中原战骨新,凄风苦雨布飞磷。

家山陟屺竟归远,易水歌残肠断人。

煮豆燃箕何自苦,鹬争蚌夺学渔津。

穷途饿莩谁堪恤,庚癸无门泪染尘。

这首诗记载中原又增“战骨新”;一片愁惨之中“布飞磷”(祭奠);家中老母亲(陟屺)期待远方孩男归来;“易水歌残”又出现几多“肠断人”;“煮豆燃箕”“何自苦”;“ 鹬争蚌夺”致使渔翁得利;而那些“穷途饿莩”.又有谁能忧虑救济呢?但见“庚癸无门”,泪湿尘土。

又如敦彝先生《雹灾》,诗云:

大地昏昏宇宙藏,风驰电掣震穷荒。

榱崩栋折山容幻,叶尽枝残鸟亦僵。

耕种半多灰烬扫,勤劳无计作流亡。

待炊悬釜蛙生灶,我未沾唇泪已沧。

这首诗,描写遭受冰雹灾害后境况:“大地昏昏”,不见天日;“风驰电掣”,震遍荒野;“榱崩栋折”,山容改变;“叶尽枝残”,鸟亦死亡;“耕种半多”,已无收益;“勤劳无计”,流亡他乡;“待炊悬釜”,青蛙上灶;“我未沾唇”,泪流满面。这是何等凄凉的景象呀!

因此,我们说诗歌是记录社会、记录历史的文学形式。中国古代历史多为诗词所记载。故诗人要有责任感,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不要滥发议论,更不能造谣生事。今天写的诗,明天的子孙是要用来印证历史的。

二、诗言风土民情

诗,有记载民间习俗的功能。此类诗歌,历史上的不乏其例。如《诗经》中的《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成白话诗为: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做梦都想她。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做梦长相思。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眠。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弹琴鼓瑟亲近她。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取。善良美丽的姑娘,敲钟击鼓取悦她。

赵敦彝先生的诗也不乏其例,如其《桃村遇艳》,诗云:

桃花如面面如桃,细细青丝细细腰。

秋水横斜双斗罢,欲语无端倍觉娇。

这首诗写的是在桃村遇见美女的情景。那桃花就像姑娘的脸庞,而姑娘脸蛋又如红润的桃子一般;青青的秀发细细的腰,楚楚动人。相互之间秋波横来斜去,想说点什么却又倍感娇羞。这首绝句生动形象地描写青年男女初见时的相互倾慕,频送秋波,欲言又止的情景。是一个非常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敦彝先生的《端午杂咏》(竹枝词体)亦颇值品味。几首诗一诗一情景,分别描述端午节几个场面的情趣。现录于此,与共欣赏。

雄黄酒

斟就一杯饮未干,几念他乡客未还。

子问阿爷归何日,笑云下月月团圆。

挂艾狗

朝朝夜夜守门前,贼盗来时任尔眠。

汝知狂吠原无益,何如缄口学偷闲。

背猢狲

群儿个个背小猴,百般舞弄任揶揄。

笑煞沐猴而冠辈,甘为傀儡知也无。

蒲剑

家家有剑挂墙头,何物幺魔不可收。

道旁荆棘知多少,剔尽根株莫漫留。

戴花

采花一朵漫收藏,对准菱花鬓发装。

斜插白头摇欲坠,群儿争逐笑老郎。

这几首竹枝词,咋一看,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像只不过是谈谈过端午的习俗而已。但是细细品来很有诗意,深藏哲理。

《雄黄酒》说的是,思念远方的亲人,阿爷风趣作答。《挂艾狗》说的是,知道说了也无用,不如不说。《背猢狲》说的是,那些依附权贵的人甘做傀儡。《蒲剑》说的是,要将道旁诸多困难扫尽。《戴花》说的是,应有年轻的心态快乐生活。可见赵敦彝先生也是一个活泼开朗、幽默豁达之人。

我们无论是品读前人的诗,还是自己写诗,都不能脱离当地民间的习俗。反映南方人生活,就要符合南方习俗。到了北方,写北方生活场景,就要符合北方习俗。正所谓“入乡随俗”。生活如此,作诗亦然。

三、诗言志寄于物

寄志于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咏物抒怀”。就是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物身上。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的《相思》,诗曰: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此诗写相思之情,却全篇不离红豆,用其相思子之名以关合相思之情。首句写红豆产地;次句以“发几枝”一问,语极朴实,而又极富形象性,设问自然,则暗逗情怀;第三句寄意友人“多采撷”,言在此而意在彼;末句点明其相思属性,且用一“最”字推达极致,则“多采撷”的理由自见,而自身所寄之意亦深蕴其中。全诗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语浅而情深,相传时人谱曲传唱,流行江南。

又如唐代诗人李白《古风》第二十六首诗云: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译文:

碧绿的荷花生长在幽静的泉水边,朝阳把她们映照得鲜艳无比。

清秋季节,朵朵芙蓉从绿水中举起,茂密的圆叶笼罩着缕缕青烟。

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可是谁来举荐她们呢?

眼看着秋霜渐浓,秋风劲起,难免红颜凋谢。

但愿能在王母的瑶池里生长,时时鲜艳,永不颓色。

此诗节奏轻快,一气呵成。全诗以荷为喻,属咏物诗。写荷之美,综以“艳”、“鲜”;分以“花”、“叶”、“色”、“香”;陪以“朝日”、“绿水”、“青烟”。写荷之不遇,曰“空”、曰“凋”。“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中“冒”与“罗”用字极其到位,冒尖而踊跃,收罗而无遗。“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华池,芳华之池。末二句表达了积极用世的意愿。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自况,与诗人自我形象完全融合,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愿望,或包涵生活哲理,或表现生活情趣。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赵敦彝先生的咏物诗吧。其诗《菊》云:

一犁秋雨一犁烟,金风肃杀百花残。

独傍东篱频傲放,不怕霜侵不怕寒。

此诗借写菊花而赞美不畏环境恶劣、奋发向上者。实质上写的是一种人品,一种人格,一种精神。

我们再来欣赏赵敦彝先生的《月下琴音》:

一曲弹来一曲新,高山流水访知音。

沉沉宦海谁人羡,秋月为心不染尘。

这首诗表面写琴音的美妙,实则在歌颂美人。特别是在沉沉宦海中不被人羡慕,但她却有如秋月般纯洁的心。

写咏物诗,一定要根据事物的特点而写。我在《我对“诗言志” 的理解》文中举了一个例子,今天也不妨再与大家分享。我们写咏物诗,首先要根据自己将要抒发的情怀选好象征事物。比如,我们借写鹅卵石来抒发感情,就要认准鹅卵石的特点,根据不同需要择之而咏。我认为鹅卵石的主要特点有三:

首者:很圆滑,没有棱角。正如那些没有骨气、油头滑脑、投机钻营的人。我据此特点写了一首:

无为僻野荒遗种,意欲攀高逐水澜。

练就一身圆滑术,抛棱去角讨人欢。

其次:受到洪水的长时间冲击,还可能继续遭受冲击。正如那些饱经打击而初心不改的人。我亦据此特点写了一首:

一任湍流肆虐冲,欣然应对总从容。

胸怀大志捐棱角,乐在终身拼搏中。

再者:虽然受到长时间的冲击,但其坚硬的质地没有改变。正如那些有骨气而坚强不屈的人。据此特点,我又写了一首:

旧在山中享逸闲,奔流一泻入洪川。

艰辛受尽容颜改,洗却尘缘志更坚。

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哪怕是借同一事物抒怀,立场观点不一样,所取的角度就不一样,切入点也就不一样。诗言之志就不一样。这类诗,应以能引发读者同感为妙。

四、诗言志之诗眼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其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另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称为一篇诗词的眼目。

诗眼的获得,需要提炼字句,务必要使提炼的字词和诗句,最能表现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达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思想情感。而且这样的词句,要处在诗词的关键部位,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我们不妨看看赵敦彝先生诗中的诗眼吧。如《自感》,诗云:

两袖清风一管城,穷年碌碌砚为耕。

少壮之时我磨墨,于今反被墨磨人。

“少壮之时我磨墨,于今反被墨磨人”句,就是这首《自感》诗的诗眼。

又如敦彝先生《初秋堰塘坎观荷》,诗云:

花飞花谢一年归,转眼秋风去不回。

始信人生花不若,驹光百岁瞬成灰。

“始信人生花不若,驹光百岁瞬成灰”句,就是《初秋堰塘坎观荷》诗的诗眼。

再如先生之《鹃啼》,诗云:

一声未罢一声呼,醒却白花醒却芜。

怪尔东风何太速,落英点点坠泥中。

“醒却白花醒却芜”,也就是这首《鹃啼》是的诗眼。

另外,赵敦彝先生的《茅坝八景》诗,每一首的最后一联就是该诗的诗眼。即:《龙山晚眺》的“大局如斯堪系虑,人思挂锡避祖龙。”《戴帽峰高》的“雾散云收随变幻,四季风光莫与俦。”《硐口观月》的“武林宛在归何处,避秦有路曷无家。”《茅台饷耕》的“凿井耕田诚足乐,帝力于我有何求?”《九井澄泓》的“迩来亦把心脾沁,助我诗怀且弄杯。”《沙岗遗垒》的“成王败寇知多少,莫教成败论英豪。”《文阁钟声》的“早晚钟声林外出,振醒愚顽兴也高。”《岩下弦歌》的“地形果尔钟灵气,他年翰苑定声蜚。”

《茅坝八景》的结句可以看出,诗眼句子放在了关键的部位——尾联,是一种升华主题的结尾方式。这种方式往往具有诗眼或警句的特点。在我国古典诗词写作中,常常采用前面写景、叙事铺垫,而在结尾的地方使主题陡然升华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借鉴。

五、诗言志之用典

传统诗词写作讲究洗凝精炼,以最少的词句,表达最大的信息量。在有限的诗句中,容纳更加丰富多彩的内涵。实践证明,传统诗词中适当运用典故,能充分展示诗词的表现力,也可以增加诗词的情趣和意味。有时候还可以契合诗词注重含蓄,巧手委婉的特点,妙用典故而避免平直表达作者隐讳的意愿。但是,用典要善于化典入诗,如果用得不自然,就会影响表达效果。

赵敦彝先生的诗,用典巧妙自然,将典故化作诗句,与全诗融为一体。如其《内战》中的“煮豆燃箕何自苦,鹬争蚌夺学渔翁”,就用了两个典故。

又如《游岩栈口》之第三首:

飞悬瀑布溅岩隈,泣述声声曲折回。

三峡啼猿应亦尔,名将到此总心灰。

其中“三峡啼猿应亦尔”就是化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为“三峡啼猿应亦尔”入诗,不露一点点镶嵌痕迹。妙哉!

又如先生《应征》中的“新丰折臂”,引自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诗中的典故,亦然。

写诗,用不用典,怎样用典,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而定,更主要的还是要根据你对典故的熟悉程度和理解程度而定。用得不当或用得不好都会闹出笑话,或为画蛇添足!

今天,很荣幸能与大家共同学习分享赵敦彝先生的诗作。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加之之前对敦彝先生一无所知,匆读几遍,何以足哉!故认识肤浅,谬误难免。敬请各位包涵指正。

最后,谨以一首学习心得分享与大家:

读赵敦彝先生诗作感怀

无缘拜谒先生面,有幸钻研樵子诗。

情系家山心系国,志如铁血学如池。

能书能画留香墨,可敬可亲咏楚辞。

茅坝民风曾化育,德操留与后人师。

注:赵敦彝先生号凤山樵子。

                                                         2019年9月18日  于中枢黄树庄




点赞
收藏
推荐
<<  上一篇: 我的二零一七
下一篇: 月夜  >>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

地址:遵义市汇川区苏州路长青巷市老年大学五楼

邮编:100007邮箱:582260387@qq.com联系电话:0851-28225624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