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红军长征过遵义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也是近现代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一部惊心动魄的英雄史诗。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西安宁瓦窑堡召开扩大会议。会上,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中,高度评价红军长征的意义:“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此中的“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含义深刻,饱含诗意。歌颂长征的诗人数以万计,颂扬长征的诗歌多如牛毛。
红军长征过遵义,自1934年12月30日红一军团进入余庆县城起,至1935年3月31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乌江,时间跨度为92天,占中央红军长征时间的四分之一。期间发生了不少重大事件,最为重要最为著名的是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红军长征过遵义,创造了很多奇迹,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是红色诗歌的源泉。纵观歌颂红军长征过遵义的诗歌,主要有这样几类:歌颂遵义会议,歌颂四渡赤水,歌颂茅酒疗伤三大类。这些诗歌具有历史的真实元素,以诗歌的语言再现长征故事,颂扬红军长征精神。在此,我选其中部分名家诗作进行简单介绍,与朋友们分享其中妙趣和韵味。
诗颂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从而使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和革命战争转危为安,转败为胜,大大地加快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进程。那么,我们还是来看看诗人们是怎样写的吧。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朱德元帅,时任红军总司令。他的七绝《遵义会议》,写出了遵义会议的历史作用。诗云:
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
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
这里的“群龙得首”指的就是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路线精通走一行”指的是路线正确了,思想也统一了。“左右偏差能纠正”,写的是有了新的领导集体,无论出现“左倾”或右倾的错误,都会得到及时纠正。这一点,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得到了佐证。“天空无限任飞扬”,是说从此革命的前途光明,无往而不胜了。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伍修权,时任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的翻译,遵义会议后任红三军团副参谋长,并参加了鲁班场战斗。他的古风《历史转折》后四句写道:
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
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
述说红军经过湘江战役的惨痛,全军正处在不知去向何方之时,遵义会议选出新舵手,拨正革命航向,开始了新的征程。可见,当时处于艰难的红军将士们,是多么渴望选出新的领导啊!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理论家郭化若中将,时任红军大学教员。其七绝《遵义会议后》,抒发了对“左”倾教条主义的痛恨,以及要求追究“左”倾教条主义责任的心情。诗云:
千钧重担一丝悬,有术回天事亦艰。
十日长征停遵义,单纯防御责谁肩?
无产阶级革命家、解放军高级将领欧阳文中将,时任红一师一团宣传队队长。其七律《遵义会议》首联写道:
遵义会议挽艰危,全军将士喜上眉。
表达出遵义会议后红军将士看到希望,充满了喜悦之情。诗人继而记述重占遵义城、再夺娄山关、四渡赤水河以及过乌江、迫贵阳的史实。热情洋溢地讴歌遵义会议后红军转败为胜。
开国上将萧华,时任红一军团青年部部长,创作了著名的《长征组歌》。《长征组歌》之三《遵义会议放光芒》写道:
苗岭秀,旭日升。百鸟啼,报新春。
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
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
雄师刀坝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
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
歌颂在遵义会议后,雄师大捷和工农踊跃当红军的盛况。
从以上这些诗词可以看出,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给革命造成重大损失,红军将士是多么盼望追究其责任和改组党和红军的领导呀。而在遵义会议召开后,红军将士看到党和红军的光明前途,又是多么的充满信心和喜悦。
诗赞四渡赤水
在众多赞颂红军四渡赤水的诗词中,首推应是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毛主席是在遵义会议上增补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他的《忆秦娥.娄山关》气势磅礴,以景入情,情中有景。全词为: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写的是:红军拂晓从桐梓出发行军,与敌激战于娄山关。黄昏时分攻下娄山关,出现自然美景。抒发了毛泽东等红军将士越关后的愉悦心情。出发时,头顶“霜晨月”,面迎“西风烈”,耳听“长空雁叫”;战斗时,“雄关漫道”,“真如铁”;胜利时,出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美景。表现了作者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无产阶级革命家、时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的陆定一,和时任白区工作部部长的贾拓夫合作,写了《长征歌》组诗,共十二首。其中第六首记述了遵义大捷:
三月打回贵州省,二次占领遵义城。
打坍王家烈八个团,消灭薛吴两师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张爱萍上将,时任红三军团第十一团政委,曾参加鲁班场战斗。张爱萍创作了《疾风二首》和《渔家傲.抢夺娄山关》、《西江月.遵义大捷》等有关红军长征过遵义的诗词多首。这里介绍两首诗和两首词。
《疾风二首》之二云:
土城战酣血犹热,赤水西渡不畏寒。
大军此去多险境,山高岭遥巧周旋。
二渡赤水后,张爱萍作了《渔家傲.抢夺娄山关》,记述娄山关的险要地形和与敌激战取得胜利的情景。词曰:
回首征程赤水远,铁流北上复转南。万仞插天中一线,依地险,小猴剪径双枪杆。山路崎岖残夜暗,滂沱哪顾泥泞溅。飞将天兵板桥畔,惊破胆,娄山关上红旗展。
遵义大捷后,红三军团在鸭溪驻地召开庆功会,张爱萍又作《西江月.遵义大捷》词一阕:
抢夺娄山天险,直下遵义月明。鏖战竟日老鸦岭,援敌两师丧尽。 长征首获大胜,转战历数艰辛。欢声动地似雷鸣,远望万山横亘。
在遵义战役中,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牺牲。张爱萍作七律《悼念红军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同志》一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追忆邓萍同志生平事迹,尾联抒发对邓萍牺牲的悲痛心情——“遵义城下洒热血,三军征途哭奇男。”
张宗逊上将,时任红三军团第十团团长。他在遵义老鸦(鸹)山战斗中负伤,担心截肢后,脱离部队留在民间,于是采取保腿治疗,继续跟大部队长征。其诗一首作志:
万里长征美名扬,遵义负伤景异常。
救命保腿手术动,免寄民间脱军装。
晨昏治疗病情重,昼夜行军紧迫忙。
泽东路线三军戴,胜利会师到渭阳。
郭化若中将,时任红军大学教员,他的七绝《四渡赤水》写道:
小桥初架渡天兵,避实击虚妙计生。
窃听娄山关下战,桥前火把又纵横。
这首诗写的是红军乘遵义大捷之雄威,再战鲁班场,三渡赤水于茅台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遵义会议后红军取得节节胜利的喜悦心情。
萧华《长征组歌》之(四)写道:
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
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歌词记述整个四渡赤水战役的全过程,歌颂毛泽东同志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声东击西,调动敌人,在运动中消灭敌人,巧妙地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四渡赤水战役,是指自遵义会议后,至5月9日红军全部从云南皎平渡渡过金沙江为止。
诗言红军与茅台
红军长征三渡赤水过茅台,留下了很多故事和传说。诸如袭占仁怀、激战鲁班、击落敌机等等。但是这里只谈谈红军与茅台酒。
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志民上将,时任红三军团卫生部政委。他的古风《茅台酒》,叙述部队夜行军,天亮时经过茅台,看见一瓶瓶茅台酒摆在窗台上,心想喝点酒以解疲乏,可是慑于红军纪律,未敢近前。诗云:
没有月亮没有星,爬过沙河爬过岭。
公鸡啼叫天发亮,红军走过茅台镇。
眼发花来头发昏,人在梦里也行军。
想喝一口茅台酒,解解疲劳爽爽心。
茅台酒啊喷喷香,一瓶一瓶摆窗上。
看着酒瓶心里痒,不敢走近窗台旁。
情愿喝喝凉水清清口,不要为了喝酒失人心。
人心有钱也难买,人民利益记在心。
诗的语言通俗,情景感人。
莫文骅中将,时任中央纵队干部团上级干部队政委,曾率部协同五军团佯攻鲁班场,掩护红军主力转移。在茅台朱砂堡掩护主力转移期间,莫文骅很想喝茅台酒,但是防空警报没有解除而未能如愿。待到防空警报解除后才得纵情一饮。后来,莫文骅在回忆长征时写下《西江月.忆茅台》。《西江月》词牌本为上下两阕,可是莫文骅将军却写了三阕。我的认为可能是将军回忆此事时,感情难抑,笔发难收,故多写一阕。词曰:
桥上健儿猛进,军后强敌急追。神速灵巧绕一回,歼我心机白费。 天空铁鸟下蛋(弹),地面尘土飞扬。解除警报敬一杯,品尝茅台香味。 三日茅台惊险,晴天只看夕晖。和衣含笑三分醉,来日行军早睡。
原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元帅和原政务院副总理黄炎培,二人都没有到过茅台。但曾听说过红军长征时用茅台酒泡脚疗伤的故事,故互作诗酬答时,都提及了此事。先是黄炎培作《茅台诗》致陈毅:
相传有客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
是真是假吾不管,天寒且饮两三杯。
陈毅读后同题和诗以酬:
金陵重逢饮茅台,万里长征洗脚来。
深谢诗章传韵事,雪压江南饮一杯。
黄炎培读罢陈毅酬诗又答一绝:
万人血泪雨花台,沧海桑田客去来。
消灭江山龙虎气,为民服务共一杯。
陈毅复答黄炎培:
金陵重逢饮茅台,为有嘉宾冒雪来。
服务人民数十载,共祝胜利干一杯。
我曾闻听有人对陈毅“万里长征洗脚来”句存有异议,认为对红军不恭。其实,陈毅是将黄炎培“相传有客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的意思予以道明。同时,疗伤确也需要清洗伤口,诗人是用诗之语言描述疗伤的动作。鉴于诗句字数所限,诗句是可以省略一些无关紧要的字词的。
著名作家、诗人贺敬之虽然没有经过长征,却也有关于红军与茅台酒的诗《茅台酒厂》。诗云:
一饮茅台入仙境,四渡赤水话长征。
踏遍青山人未老,此情此景此中生。
这首诗也肯定了茅台酒对红军长征做出的贡献。
毛主席的好朋友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其《西行漫记》序言中写道:“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这个预言终于2006年实现: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何辉创作的长达近两万行的长篇叙事诗《长征史诗》出版。该书共三十七卷,其中与遵义有关的有《抢渡乌江》、《智取遵义》、《攻克娄山关》、《遵义会议》、《西进赤水激战土城》、《西渡赤水扎西整编》、《二渡赤水再克娄山关》、《遵义大捷》、《三渡赤水》、《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共十一卷。
红军长征过遵义,更是遵义诗家的创作题材。近年来,遵义诗词界创作了大量歌颂长征的诗词。这里也不再赘述。以上仅为本人对红军长征诗的初步探讨,难免诸多谬错。敬请专家学者朋友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