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协会简介
诗坛讯息
诗词速递
经典博览
诗教在线
赛事纵横
诗书画苑
协会期刊
网站互联
毛泽东诗词研究
当前位置 >>  首页 >>诗词研究>> 作品详情
再 谈 用 新 韵 写 诗 [其它]

作者:晨崧     发布时间: 2013/6/27 10:32:06     阅读:2759次
分享到:0

创作背景
再 谈 用 新 韵 写 诗 和 诗 韵 改 革
关键字
新韵写诗

 

       南方很多诗友写诗用韵,最令人难为情的是“eng” 、“en”两音不分,也即“庚”韵和“痕”韵分不出来。故北京的“京”和天津的“津”同押,人民的“民”和光明的“明”通押,感情的“情”和母亲的“亲”通押,心灵的“灵”和树林的“林”通押,红色的“红”和魂魄的“魂”通押。有一位南方诗友在寄给我的一首七绝四句诗里,竟用了“眠”“陈”“铭”三个韵通押。我细查了一下,“眠”字在《佩文韵府》里属于下平声一“先”韵部,“陈”字属于上平声的十一“真”韵部,“铭”字属于下平声的九“青”韵部。这个“陈”和“铭”两韵相距甚远,不属邻韵通押,或者不能用“邻韵通押”,而硬把他们凑在一起,并作为“眠”字韵的叶脚相押,声韵不谐调。试读一下,“眠”、“陈”、“铭”能读得顺口顺畅吗!

      现在各地,个人出的韵书很多很多,我手中就有二十多本大大小小的韵书。许多是个人根据当地的土语或个人平时说话的口语感觉,参考新华字典划分韵声和平仄的。

       平水韵,是自古有“邻韵通押”之例。如“东”“冬”通押,“江”“阳”通押,“鱼”“虞”通押,“真”“文”通押,十三“元”(半)和“寒”“删”通押,甚至和“先”“盐”“咸”通押。“侵”韵古代为独用韵,不和任何韵通押,但字数很少。如今有的人把“真”“文”“侵”三个韵通用了。东北一位诗友新编了一部大型韵典,把“庚”“青”“蒸”三个韵和“东”“冬”两个韵,共为五个韵合并了。南方许多诗友由于“庚”韵和“痕”韵分不出来,这就把“庚”“青”“蒸”和“东”“冬”五个韵以及“真”“文”“侵”三个韵,共是八个韵相互通押了。这样就使得诗韵混乱到难于朗诵、难于畅读的程度。

      平水韵本身许多字归类不准,而且有的一字两韵或多韵,加上古代语言与现代语言差别甚远,今人读不出古代人的语音,所以“平水韵”用起来很不方便,比起用新声韵来难度甚大。那么诗韵改革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为了说明诗韵必须改革的道理,我在二十年前就曾专门写了一首诗:《退休之后更吟诗》:

     告退休闲走海涯,雄心未泯学吟诗。

                   遐思千里登亭榭,雅兴三更上月台。

                   才喜身强刚跃虎,又忧力乏软委蛇。(蛇,读“怡”音)

                   芸窗着意勤当醉,一息犹存志不欹

         这是一首完全合乎平水韵 “支”韵的诗,谁能读出一个“支”韵来呢?连我自己也读不出来。

1998年我第一次到海南岛讲学,讲了六个问题,其中第二个问题,详细讲了“诗韵改革”,我认为诗韵改革势在必行。中国有着千百年的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文字、语言随着时代也在发展变化,现在全国统一使用普通话,如果还用我们读不懂、说不上来的语言语音去写、去读古体诗词,就难以表达诗人的感情,就不容易完美地反映当今的社会现实。那时,我曾建议由中华诗词学会和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以普通话为基础,参照新华字典和各朝代诗人及各地区使用的韵书,搞一个诗韵字表、韵典,作为规范诗韵的范本,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成为国家的“钦定韵典”,来统一全国的文字的平仄音韵。2011年,在中华诗词学会和中华诗词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研讨会上我又提了这个意见。现在我仍然坚持这个意见。希望得到有关部门、有关领导的重视。 

        2001年2002年,中华诗词学会曾经委托广东诗词学会,和新疆师范大学的星汉教授各搞一个诗韵韵表方案,也曾经在《中华诗词》杂志上公布,由于许多具体问题未能取得统一认识,各地意见不同,未能推开。后来《中华诗词》杂志社又以这两个初稿为基础,对一些字的平仄,韵部作了改动调整,完全取消了入声字,还算比较完善,公布后仍然未能完全统一全国的意见。主要是对入声字的归类,如、独、族、屋、学、习、一、七、八、十、桔、菊、局、绝、杰、曲、阁、白、吃、失、食、石、职、佛、德等字,有的归分不准,有失新韵的准确性。    

       贵州省诗友石德兴多年来呼吁、提倡以《新华字典》的字声,作为诗韵,在全国实行。其倡导的意见也不无道理,得到了不少人的响应。

目前全国多数诗人,包括许多老一辈诗人都是用的“文革”前上海古藉出版社出版的《诗韵新编》。但由于这个韵典只是合并了几个韵部,而保留了入声字,使得许多人错误地认为这个韵典就是平水韵《佩文韵府》的翻版,当成了平水韵使用。特别是大家熟悉了这部韵典,用起来得心应手,又方便携带,不愿意再去翻那些繁锁、复杂,而又字体、字韵多有重复的古老韵典。尤其是年轻人和初学写诗的学生,让其再去研究和按着千百年前古人使用的语言、语音去写诗、读诗,不仅十分困难,而且实在是无有必要,和先进现代化的社会文化不相适应了。从文化发展的需要来讲,新语音、新声韵是更能够为当今的先进文化、先进社会文明服务,成为社会文明、和谐社会的文化工具。

我还是那句老话,诗韵改革,势必在必行。

点赞
收藏
推荐
<<  上一篇: 隋唐遗址国花园
下一篇: 第十二次到淮安  >>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

地址:江苏南京市鼓楼区西康路56号

邮编:100007邮箱:jhsc2021@163.com联系电话: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