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学会简介
诗坛讯息
诗词速递
经典博览
诗教在线
赛事纵横
诗书画苑
学会期刊
网站互联
曲韵流长
楹联天地
现代诗歌
当前位置 >>  首页 >>诗词速递>> 作品详情
浅谈格律诗的“起承转合”与“句间关联” [诗论]

作者:聂笑民     发布时间: 2022/12/12 22:34:56     阅读:1378次
分享到:0

浅谈格律诗的“起承转合”与“句间关联”

 聂笑民

大家都熟悉,格律诗传统的结构章法是“起承转合”,它是人们在谋篇布局时对结构层次安排规律的一种概括性说法。“起承转合”这一说法是在元代出现的,元 范德玑最早在《诗格》中提出:“作诗有四法:起要率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后来许多文人对此作出详细的解释和发挥,基本上都是围绕写诗怎样开始、怎样发展、怎样变化、怎样结尾来展开的,形成了一套写诗章法。在此之前的千百年间,不论是文还是诗,人们在写作中基本上也还是自然而然地遵循了这一规律。也可以说“起承转合”是历代文人的共同体验和经验总结。

“起承转合”这几个字从字面上不难理解。顾名思义,所谓“起”即起笔(起步、开始),“承”即承接(包含进一步深化、申述之意),“转”即转折(含有转换角度与变化之意),“合”就是总合(归题、收尾)。但在写作中是如何运用的,很多初学者莫衷一是。下面列举几首笔者拙作,通过诗例简析,具体谈谈格律诗是如何“起承转合”,及“诗句间”是如何相互“关联的。


(一)七绝·咏家

心高一任向天鹅,欲戏青空作碧波。

不为浮云添秀色,乐听四宇布欢歌。

简析:

首句起笔:心高一任向天鹅,一任自己心高志远,不甘心于池塘游,而心向天鹅,想着遨翔万里云端。起句把本是家鹅的自己与天鹅作比。

第二句承笔:用“欲戏”一词紧承首句。此处为倒装的互文句:欲将青空作碧波戏,欲将碧波作青空戏。因心向天鹅,故把倒映碧波中的蓝天当作天空池塘水中戏游,在“玉宇蓝天”中腾飞

第三句转笔:从写景转入议题,向主题靠拢。不为一词起转接作用。之所以写不为浮云添秀色,一是浮云延续上句青空的铺陈(蓝天白云)使结构密相承,转议题而不断意脉。二是白鹅与白云一色,不为浮云添秀色”逻辑上合情合理。同时该句也有启下作用:言像天鹅腾飞蓝天之目的不是为白云添彩,其“为什么”就自然

第四句合笔:“乐听”一词承接不为的铺垫,加之上句寓意的引领,“四宇布欢歌点题家鹅之所以心向天鹅高飞,非图自己欢愉腾达,而是欲上天空而歌,让空欢歌四起,充满快乐祥和。此句所熟悉骆宾王《咏鹅》曲项向天歌句。但多一个“欢”字使景中寓情,使此“歌”赋予新的内涵,拔高了立意。这样整首诗在章法结构上起承转合,意脉上一气呵成。


(二)七绝·题《小憩图》(秋收午后,老人疲惫坐院中打盹)

慈亲倦坐入甜乡,飘叶无声挂发霜。

华彩流光一梦逝,但留硕果泛秋香。

简析:

首句起笔:“慈亲倦坐入甜乡”。老人院坐疲倦入梦(符图实景),表现老人一生勤劳与辛苦。“慈亲”指父亲或母亲,这里符图指“母亲”。“甜乡”指梦境,清 《维新梦·入梦》有云“愁魂怨魄,化为胡蝶甜乡绕。”

二句承笔:“飘叶无声挂发霜”。黄叶悄悄飘落(表现秋意)粘挂于老人霜发之上(合理想象),“发霜”:如霜之发。通过“霜发”与上句之“慈亲”发生关联。一“飘”一“挂”使画面灵动,以物之“动”(飘、挂)反衬首句人之“静”(坐、睡)。产生疲惫中多一份恬静,酸涩中又带一分温馨的意象效果。

三句转笔:“华彩流光一梦逝”。明写树木逢秋华彩转瞬即逝(符图实景),承上句“飘叶”之铺陈,笔转意连。暗写老人的华年逝去,人生如梦。承接“倦坐、霜发”之铺陈。以“一梦逝”呼应“入甜乡”,紧密关联。

四句合笔:“但留硕果泛秋香”。明写叶落后只留下偌大的果实透着秋天的芳香(合理想象)。“留果”承接上句“叶落”,意脉不断。暗写老人后继有人:虽然操劳一生,如今美好年华已逝如黄叶飘零,但留下的硕果(孕育和培养的后人)已经成熟和优秀。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宋 梅尧臣)。这里“秋”呼应“飘叶”同时兼寓收获和成熟之意。“泛秋香”:正展现成熟与成功(彰显优秀才华,发挥能力和作用),升华主题。如此该诗整体章法上互为铺呼应,启承自如,转合紧密。


(三)七绝·小蒜吟(新韵)

白玉须眉翡翠襟,春风入野我先闻。

琼林盛宴添一位,何必跻身御苑门。

简析:

本诗通篇以拟人写法,巧妙的把通过自然而然的联系在一起,面上写,实则写人,达到以物喻人(借喻)的表达效果。

首句“起”笔,抓形象特征,以直观视觉入笔,直接明了:白玉须眉,翠依玉质。喻人之纯正净洁的本质与品格。

二句“承”笔,由直观到联想:春风过处大地上是小蒜苗先发露头。喻人之品性高洁、心性聪颖必然是先觉先悟,早露头角。此处翠依玉质,有承接上句的作用,同时启下,把画面的诗意聚焦成一点,引出下文琼林盛宴添一位

三、四“转”笔并“合”笔点题,写物喻人紧随上句意脉:虽然是野菜一丛,但独特的风味也能上皇家御宴独占一味,不必非得是出至皇宫御园的菜品。比喻人之才品所至,金榜题名,自可领受钦点,在琼林御宴(皇帝邀请新老进士参加的贺宴)上占据一席,一享御膳。不一定非从小身在宫门中人方可寓意为人虽出身不免躬微,但才品当力求高洁,如此则天生我材终成重器、必有所用。所谓“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续金针诗格》),句外之意也正是诗之含蓄和耐品之处。结句的何必一词在上下关系上也是有同样的接转作用这样整体结构上依然是章法有度转承有序紧凑流畅

这几首七绝章法上均循轨遵矩,看似简单四句话,实则是分别担负了“起、承、转、合”的四个结构任务,句间互为铺陈与转接,成就了全篇一脉相承的紧密整体。“凡作诗,使人读第一句知有第二句,读第二句知有第三句,次第终篇,方为至妙”(宋 韩驹、范季随《陵阳室中语》),这句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再举几首七律诗例:


(一)七律·雁门关怀古(新韵)

盘崖隘道掩苍松,垣垒横斜入碧空。

九寨至尊衔北漠,三关最要镇西东。

泣城怨妇千般泪,鸣燕击石万世情。

历尽兴亡天下事,巍峨亘古一雄陉。

简析:

首联起笔直接写景,从不同视角展开:盘崖隘道苍松——近景。垣垒横斜碧空——远景。

颌联承接上联,通过对比扩大所述对象感染力:以“三关、九寨”作比,体现所述对象雁门为三关之最要,九寨中居首。同时引申:表达“关”与苍生社稷间的关联。

颈联转笔,为了从正反两面反应“关”与“城”在历史上的作用、地位及利弊表现,其中引用“孟姜女哭长城”与“击石燕鸣”二传说。此处读者容易错觉为偏题,其实虽然二传说均不特定发生在雁门关,但雁门关作为长城的一部分,转笔处由此“关”宕开联想到全“城”。引申反应千百年来“关城”与“苍生”间的另一面关系。扩展了视野与意脉的延伸,使作品有了深度。也符合题定的“雁门怀古”——观雁门而怀全长城。故此联并不偏离。

尾联合题,承感而发:承接中二联之“关”与“社稷苍生”的关系,用“历尽兴亡天下事”敛笔,无论世事如何沧桑变化,亘古不变的是巍峨雄关。

 

(二)七律·祭清明(新韵)

桃蕊嫣红柳色青,路崎乡远望山重。

何方新燕巡湖畔,哪户荒滩添冢茔。

皓首不觉残日短,锦书欲寄雁足空。

且观烛纸飞烟处,能有几人清与明。

简析:

首联桃蕊嫣红柳色青:触景而抒,同时也表达一个季节性时空概念以应题。路崎乡远望山重:转换视角写景(避免景象雷同),暗含表述事(情)由:望乡蹬程归故里(祭祀),同时也引领读者思路向前。

颌联何方新燕巡湖畔,哪户荒滩添冢茔:承上联时间之线转换时空,写路途之见。前句为动景:哪里来的春燕在绕湖边飞来飞去。呼应首联春景,春来燕归。后句为倒转结构:荒滩上又添了哪户人家的冢坟此为静景,扣题并启转下文,为下联之感慨铺陈。

颈联承上联所见荒滩添冢茔之意脉,转笔抒发感慨。皓首不觉残日短:满首白发并未感觉和意识到余生的短暂。锦书欲寄雁足空:锦书指精美的家书雁足空:雁足无书”典,意即隔断书信来往这里借指阴阳两隔再不能有书信来往和交流——家书欲寄无处投。全联表达一种时光易老、亲不我待的世理与感慨

尾联“且观烛纸飞烟处,能有几人清与明,承接上联感慨,归(合)主题:但看几多祭祀者,纸火升腾处,能有多少人清楚和明白(上联所感慨的)时光易逝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道理。回应上联同时,引发读者自我的思考和联想,可谓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姜夔《白石说诗》)。

 

(三)咏原平柳巷村牡丹(新韵)

堆锦结缬是牡丹,天香国色不虚传。

千枝彩艳千般炫,万朵端妍万种鲜。

富贵岂因皇室后,荣华可盛草堂前。

农庄孕就花王脉,何必寻芳上御园。

简析:

首联起笔,直入切题。“堆锦结缬是牡丹”:盛开的牡丹好比堆锦积绣般色彩缤纷,“锦缬”:比喻繁华。“天香国色不虚传”:所谓“国色天香”之名确实不是虚妄而来。

颌联承笔,进一步描述首联所概述之“色”与“鲜”。“千枝彩艳千般炫”:色彩——缤纷炫目。“万朵端妍万种鲜”:神态——万种风情、端庄鲜香。“彩艳、端妍”:形容色彩艳丽、形态端庄秀美。此联化(宋)邵雍《咏牡丹》句“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之势意。是为“偷势、偷意”而不“偷句”。

颈联转笔写意。“富贵岂因皇室后”:言牡丹之富贵并非因其出身于皇室。明写牡丹之富贵,实喻人之贫富,不能因出身而决定终身。“荣华可盛草堂前”:“繁荣”与“茂盛”也可以出现在贫瘠的农家草堂。

尾联合笔,拔高立意。“农庄孕就花王脉,何必寻芳上御园”:紧承上联之意,农家寒门也可以培养出花中之王的根脉,何必非得在皇宫御园寻找国色天香。喻栋梁之材非只出于显赫之地,寓寒门亦可出贵子之意。所谓“尚意兴而理在其中”(严羽《沧浪诗话》),融理于意兴是为善也。

这几首七律,表达上均寓情于景,寓理于情,由景情,由情,自然有序;整体章法结构上,四联间起承转合紧密相扣,意脉连绵浑然一体。刘公坡《学诗百法》言:律诗以第一联为起,第二联为承,第三联为转,第四联为合。苟不知起承转合之层次,而两两相凑,便不贯矣。

通过上述诗例简析,希望能对初学者在格律诗“起承转合”及“句间关联”的结构章法上有一个粗浅的认识和了解。当然,古之诗法亦非尽皆如此,清吴乔答万季诗问》有云:杜少陵律诗如古诗,难论转处”“剑外忽传收蓟北等诗,全非起承转合之体。”“起承转合,唐诗之大凡耳,不可固也。”但其同时也强调,此法“唯李、杜不然”,“宋、明人学之(李、杜),则如急流小棹,一瞬而过,无意味也”。意即“无法之法”乃名家既成功夫,非凡人所易仿也。清 沈德潜《说诗晬语》云:“诗贵性情,亦须论法。乱杂而无章,非诗也。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其中也。”

点赞
收藏
推荐
<<  上一篇: 种瓜忙
下一篇: 冬写鸥莲图  >>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

地址:忻州古城秀容书院下院

邮编:100007邮箱:799102292@qq.com联系电话: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