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一点争鸣 [诗话]
作者:邓汉章     发布时间: 2022/5/16 12:35:37     阅读:350次     
分享到:0
一点争鸣
(文/普陀老圃)

【【一剪梅·春湖踏青

徐步长堤春事多。湖水冰清,岸柳烟萝。一群凫雁几徘徊,飞过芦滩,落进清波。 
苦难常将好事磨。不历冬寒,不显春和。游人结伴踏青来,络绎如流,笑语成歌。

点评:
上阙两句用词不准。建议修改。
 1) “烟萝” 指草木茂盛或修真之处。初春不可能草木茂盛。
 2)“一群凫雁”用词不当。“凫”指野鸭子,“凫雁”有时也单指野鸭子或大雁。但没有说一群的。如此量化,古诗词中没有。例:“凫雁满晴沙”“凫雁两三行”,等。

修改意见:
① “烟萝” 改:烟(波)。
② “一群” 改:一(行)。】】

这是某诗词微刋的一个截面。去年在那个群里发表时,我曾浏览过一遍,当时未注意到有我的词作。今天在一位朋友的微信聊天记录里又看到了,才注意到我的《一剪梅》也在其中,而且评审人也批有评改意见。初时很高兴,真想听听同行高手的中肯批评。但认真奉读完后,却觉得编审的意见是值得商榷的。这里想谈谈我的想法。

我的原词是这样的:

一剪梅·小区门禁稍松,得以春湖踏青
 
徐步长堤春事多。湖水冰清,岸柳烟罗。一群凫雁几徘徊,飞过芦滩,落进清波。   
苦难常将好事磨。不历冬寒,不显春和。游人结伴踏春来,络绎如流,笑语成歌。      

评审的第一条意见是:

1)烟萝,指草木茂盛,惑修身之处,初春不可能草木茂盛。

首先要指出,他把原文弄错了,我的原文是“岸栁烟罗”,不是“烟萝”。“罗”,本义是捕鸟的网,名词,但发展到后来,它的含义有近十项,当动词讲的有:网罗、搜罗、罗织、罗列、收罗、布列、分布等等。成语“星罗棋布”的“罗”,就是分布、布列、排列的意思。而“萝”,是藤蔓类植物的总称,是名词,古人常用“烟萝”来描述夏季草木茂密葱郁的状态。所以,“罗”与“萝”,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两个词。 “岸栁烟罗”,意思是岸边柳树已发了芽,淡淡的鹅黄色,象烟一样分布(即笼罩)在湖边。这与上句“湖水冰清”一样,都使用了文言文“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方法。“冰清”,即象冰一样清澈;“烟罗”,即象烟一样分布。而且“湖水冰清,岸栁烟罗”,前后两句构成一组对仗,语义与句式都很工整。一旦改成“烟萝”,就不对仗了,因为“湖水冰清”,是主谓结构,而“岸栁烟萝”则是两个名词的联合结构;且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意思也不好讲。我推测,大概评审者不晓得文言词类活用常识,对“岸栁烟罗”一时理解不了,便根据自己的阅读所知,凭主观臆断,把“烟罗”,改为“烟萝”,这样就弄成文理不通了。他提出把“烟罗”改为“烟波”,这也不妥。因为上片的最后一句是“落进清波”,“波”已用了一次,这里再用个“波”,就犯重韵了。而且“烟波“是指广阔水面上烟水迷茫的样子,“岸栁”和“烟波”配在一起,又怎么理解呢?

评审的第二条意是:

2)古人写凫雁,都用“行”字,没有用“群”的,所以要改“群”为“行”。

我不知道他有没有见过真的鸿雁和野鸭?鸿雁在天上飞时,自然是有队形的,或排成一字,或变为人字,说是“行”,当然没错。但野鸭在水面上捕鱼,争先恐后,乱追乱逐,即使有时临时飞起来,也是低空盘旋一下,随即落下,那里有什么“行”呢?而且,虽然大雁在天空队形整齐,但如果落到水边觅食时,也此起彼落,东奔西走,哪里还有“行”存在?
这里涉及到一些动物学常识。象鸿雁、天鹅、鹤类这些大禽,长途迁徙时,一般都飞得很高。为了省力,会排成一行,一齐前进。因领头鸟最吃力,所以,每个鸟都要轮流来承担头鸟。第一只鸟累了,就会退到一旁,第二只鸟自觉顶上;同样,第二只累了,第三只顶上。依次类推,直到最后一只。然后,又依同样的方式,倒轮回到第一只。当头尾两只雁领头时,队形呈斜“一”字形,当中间的雁轮流领头时,队形呈“人”字形,不过,由于领头雁是不断轮换的,所以“人”字的两撇,长短是不断变化的,一会儿左撇长,一会儿右撇长。正因为如此,雁队的“一”字是斜的,或左斜,或右斜,不会正南正北。人们平常见的多是从高空飞过的鸿雁,队伍整齐,确实是“行”,而不是“群”,这也没错。但落在水边觅食或休栖的鸿雁,怎么还能排“行”呢?因为水禽多棲栖在远离人烟的河滩湖汊,见的人就不多,出现在古人诗词中的“群”自然也不多。即使如此,说古人没有这么写过,后人就不能写,也太片面了吧?古人没写过火车、飞机、电话、电视,我们就不能写了吗?
不过,话说回来,古人的“雁一行”,实际,就是雁一群。因为,如果只有一两只鸿雁(而不是一群),又如何能排成“行”呢?
还要说明,“凫”和“雁”,虽然都是水禽,细分起来,却是两种鸟。古人“凫雁”合用,有时指雁,有时指凫。所以古人用“行”来描写的,大概是迁徙高飞“大雁”,而不是盘旋在湖边“野鸭”。而我的词中,“凫雁”,实实在在是野鸭,不是大雁。我曾有几年时间住在水库边,早晚与野鸭为伴,从未见过野鸭在湖面低空排队飞行的现象。
说点多余的话,孔子曾要求自已的学生多识于花草虫鱼之名。要写好传统诗词,除了深厚的生活积累,饱满的生活激情,广阔的眼界视野,敏锐的观察眼力,丰富的历史文化素养,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对社会人生深刻独到的理解外,还需要尽可能多的自然知识,天文,地理,动物,植物,自不必说,即使新兴科学,也应有所了解。大家读一读老杜从秦州至蜀中的诗作,那简直就如读一本植物志。
啰啰嗦嗦说了一大串,欢迎方家共同探讨。
注释:
点赞
收藏
推荐
<<  上一篇: 家乡的年味,留住记忆里的乡愁
下一篇: 西江月· 韶乐依旧  >>
评论
总计:0条评论
提交评论

服务电话(08:00-18:00)

0517-83761866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文庙新天地C6-1 翰缘书院      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服务QQ:1371234137  965663877  2317365119      诗词云平台QQ群:126405582
Shici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Alexa排名查询  酷帝网站目录
法律顾问:北京尚勤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