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论老年交际养生十大关系(中) [论文]
作者:张双柱(老卡)     发布时间: 2020/2/22 15:59:43     阅读:2109次     
分享到:0
创作背景
2019年9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2019年学术大会暨六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获奖论文。 现在,应宅家战疫的朋友要求,全文发出供参考。因全文较长,分三次发出。
关键字
老年 交际 养生 养德 运动

论老年交际养生十大关系(中)

安徽芜湖 张双柱


三、重新认识老年交往中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人际交往活动中,每个人的状态和角色都不一样,即使同在一个圈子,也有主次之分,主动和被动之分。根据社交行为一般规则,如果某人总是扮演次要的角色,倒也无关紧要,毕竟还有一定戏份。但此人总是处于被动的位置,那就不是戏份多少的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了。人际交往活动中一直被动者,就是日常说的那种“有他不多,无他不少”的人,将在群体中越来越被忽视,这不仅不利于个人意愿乃至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对于老年人而言,无益身心健康,遑论养生。

有一项调查,记者发现这样的老人都有着一个共同特点,人际交往活动中不主动,从而都有着无法结识新朋友的困扰,结果严重影响了情绪和精神面貌,老年抑郁症多为这些人。比如性格本就内向的老人,喜欢自我封闭,与世隔绝;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甚至海外照顾子女的老人,因语言不通、习俗不同等因素,使得他们的生活圈子很窄,整天围着孙辈转,围着儿女转,再无其他可以交谈的朋友;即便有些老年人能说会道,但在陌生的地方却十分胆怯,既满怀期待结识新朋友,又没办法结识,更害怕失败。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研究报告显示,在60岁以上受访老人中,33.1%有较严重的抑郁症症状。

随着社会角色的变更,特别是随着心理需求的调适,老年人在退出一些旧有社交圈后,陆续加入一些新的社交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新的社交圈交往中主动与被动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刚刚退休的老年人尽管有着很强烈的与人交往的愿望,但伴随着人的各种生理机能开始减退,抵抗疾病的能力也开始减弱,强烈交友的愿望往往被压抑,不得不常常忍受一种类似被抛弃的心理折磨。他们十分怀念曾经的单位、曾经的工作及其老同事、老朋友,因此,在加入新的社交圈时,他们总是怀揣一种比较,将新社交圈的人同老同事、老朋友进行比较。比来比去,越发对新社交圈的人不敢主动招呼,唯恐因为相互不了解,造成什么不当,又失去这些新的朋友。比来比去,越发期盼新社交圈的人能象老同事、老朋友那样,首先来接纳他们。

这样的交友方式不是主动性的,对于成熟老到的老年人来说不足可取。社交行为一般规则还表明,陌生人一般不会无缘无故地对他人感兴趣。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这也是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老年人一生识人无数,阅历丰富,更应懂得这个道理,更应凭着自己社交直觉,放下包袱,放下架子,放下伪装,去做人际交往的始动者。老年人退离社会工作,不再有功利思想,不再有年轻时热血沸腾和充满憧憬,在同新朋友交往中,没必要再花费大量心思,而是像孩童一般,无邪无畏,真实展示自己,积极顺其自然。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地融入新的社交圈,才能很好地赢得他人信任和尊重。缺乏自信者,不妨尝试尝试,或者回忆回忆,当你主动与陌生人打招呼攀谈时,当你在舞会上主动邀请舞伴时,当你认识一位新客户主动示好时,你会发现,你的努力几乎都是成功的,原先怕这怕那的想法都是多余的。

放下包袱,才能轻装上阵;放下架子,才能平易近人;放下伪装,才能泰然处世。放下,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气度,是一种智慧。放下,是老年人在处理人际交往中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时,要时时把握的一把“万能钥匙”。

老年人在主动开展各种社交活动时,还要放下一些老人比较常见的不好习惯,这些习惯看似主动性都很强的,比如自以为是,以及与自以为是相生相成的唠叨、训斥、一言堂、以我为中心、什么都看不惯等。


四、重新认识现有知识与知识更新的关系


众所周知,人类已进入一个信息和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早些年,各国纷纷提出要清醒认识现有知识结构,着力开展知识更新工程。如今步入老年人队伍的,没有一人没有经历过各具特色的知识更新。我国主管知识更新的部门和研究机构,多称此为继续教育。步入老年队伍的人,一方面社会角色有了根本的转换,而且身体机能也有了较大的老化,另一方面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知识的增加呈几何倍数,每一位老年人必须重新认识这个时代,重新认识过去经历过的知识更新,重新认识现有知识与知识更新的关系。否则,很难融入新的社交圈,很难融入新的更为精彩、更为广阔的生活场景之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研究结论是: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带来了人类知识更新速度的加速。18世纪,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缩短为30年;上个世纪60至70年代,一般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为5~10年;到了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5年;而进入新世纪时,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年。再形象化点表述,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要想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必须努力学习一辈子。

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未退休前,要保持社会参与度和职场竞争力,必须全方位提升自己。即便退休后,要保持生命活力,丰富晚年生活,也必须有目的、有方向、有重点地在某些知识领域提升自己。切不可躺在现有知识结构、知识水平上睡大觉,就像不能躺在过去功劳簿上睡大觉一样。诚然,这些新知识,对投入学习的人来说,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工作中的效用,对退休的老年人来说,更与已经脱离的工作毫不相干,但是,这样的学习并提升,能给老年人带来精神层面的愉悦感和幸福感,能让老年人很好地融入新的社交圈子,融入新的生活场景,甚至也有可能对其退休后所融入的社区、学会、慈善等新的社会活动,或所感兴趣的诗词、书画、摄影等创作活动,大有裨益。

可见,老年人重新认识现有知识与知识更新的关系,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完成新的社会化过程。这一过程,充满新鲜,充满活力,有利于老年养生。

首先,有利于老年人走出封闭的内心世界,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人老了,退休了,离开职业社会,回到狭小的家庭生活圈中,时常会萌发失落、孤独与空虚之感。长此下去,他们必将加剧封闭,隔断与外界的联系,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如果老年人能重新认识现有知识与知识更新的关系,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与社会的联系就能或多或少地保持下来,各种新信息、新观念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被他们所接受,这样的退休养老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乐趣无穷。

其次,有利于老年人脑功能的维护与发展,帮助老年人延缓大脑机能和身体机能的衰老。科学证明,人的大脑与人的其它器官一样,遵循着“用进废退”的原则,长期不动脑子,大脑的灵活度就会降低,学习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就会降低。有研究指出,缺乏脑力活动的环境会助长老年性痴呆的发生。临床医学也证明,经常用脑的老年人患脑瘫、痴呆症等脑功能疾病的几率要大大小干长期不用脑的人。如果老年人能重新认识现有知识与知识更新的关系,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智力水平必定大大高于不再学习的同龄人。

此外,有利于激发老年人平生所学进一步更新,更好地为晚年发挥余热服务。老年人身上蕴藏着巨大的财富,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老年人将平生阅历和所学,以及自身潜能,同新知识、新观念结合起来,可能会散发出比青年人更多的能量、更多的热量。事实上,每一位老年人都愿意接受新知识,树立新观念,都愿意为社会发挥自己的余热,为家庭特别是为晚辈再作榜样。事实同样表明,大器晚成的人,都是这样的一批坚持学习、不断更新的老年人;近年涌现出来的“中国好人”,也多为这样的阳光老人。

时代愈发展,学习愈需要。今天文化科技知识的扩容和更新的势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迅猛。面对海量的信息,闪电般更新,老年人还应该学会取舍,获取自己最需要的也是最感兴趣的新知识。《庄子·养生主》指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毕竟年龄不饶人了,切不可贪多图快。同样的道理,还要结合自身特点,量力而行,切不可由着好奇心和不服老心态去干劳心伤身的事。正如“忧喜悲哀伤人”一样,“远思强记伤人”,打个比喻,如果老年人想写作,只能写写诗词、散文、回忆录等,千万不要写长篇小说,起码不能赶着写。哪怕自己阅历再丰富,笔头再怎么快,真要写,只能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地去写。笔者在这方面有惨痛教训。刚退休头两年,先后同出版社签订两部长篇小说合同,一部规定两个月完成,一部规定三个月完成。虽然按期交稿并出版了,却埋下病根,没多久突发脑溢血。


五、介入社交新平台后把握好获得感与安全感的关系


网络是科技进步的产物,老年人——特别是50年代出生的老年人——纷纷介入网络社交平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019年2月28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表明,我国网民以中青年群体为主,并持续向中高龄人群渗透。截至2018年12月,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达59.6%,较2017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50~59岁网民由2017年底的5.2%增至5.9%,60岁及以上网民由则由5.2%增至6.6%。



(1). 网民年龄结构(2018年底)


这个年龄段的老人,大部分是跳过了PC时代直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尽管现在主要是借助微信看看新闻玩玩游戏,或像游山玩水一般在各个朋友圈、各种公众号之间“旅游”着,若就其养老养生的目的,他们能融入新的群体,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交活动,以乐享晚年,算是很有成效了。更何况还有不少老年人不仅会在网上购物,而且会在网上缴纳水电气、通讯、家庭上网等各种费用,有的还能利用网络搜索健康资讯并寻医问药、预约挂号,还有的利用网络课堂学习和交流书画创作,或利用自媒体大好时代及时发表着自己的言论甚至文章,等等,这都说明网络上各种社交平台给老年人生活带来极大乐趣的同时,也带来极大的便利,这种获得感是过去从未有过的。

对于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活跃于网络,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解读是不一样的。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进一步解决日益发展的网络社交平台同老年人的网络驾驭能力相适应,如何进一步满足老年人利用现代社交应用平台乐享晚年的需求。商家密切关注的是老年人的网络消费市场,考虑如何在这些现代社交应用平台上更好地嫁接针对老年人的各种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养老质量。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除了这些积极的一面,相反的一面则是,一些不良份子也会针对老年人自身特点,变着法子设计种种网络陷阱,实施网络犯罪。相对年轻人来说,老年人毕竟网络知识有限,涉网经验不足,虚拟世界的反应能力、应变能力都很弱,也就特别容易上当受骗,很有可能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比如电信网络诈骗,近年来每年以20~30%的速度快速增长,尤其是通过网络实施的诈骗案件持续攀升。所以,老年人介入网络乐享晚年的时候,一定要高度重视网络安全,把握好便利与安全的关系,获得感与安全感的关系。

2018年6月28日,由公安部刑侦局、全国老龄办宣传部指导,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腾讯公司安全管理部、政务舆情部、微信安全中心在北京发布了《中老年人上网状况及风险网络调查报告》,这是针对越来越严重的网络风险而作出的强有力回击,也为相关政府部门下一步制定保护中老年人上网的相关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该《调查报告》指出中老年人上网的四大风险是谣言、虚假广告、诈骗、低俗色情。极易遭遇的诈骗大体有七类:保健品诈骗、红包诈骗、彩票中奖诈骗、传销诈骗、理财欺诈/非法集资诈骗、仿冒公检法类诈骗、网购诈骗。《调查报告》还发现,无论是有关涉及食品、药品、生活常识等网络谣言,还是有关假冒公安、检察院、法院、客服等诈骗,抑或是有关网络传销、非法集资等诈骗,大部分中老年网民均认为自己的甄别能力一般。相较中老年网民群体对自身风险甄别能力的信心程度,年轻一辈却显得较为担忧。

中国社科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和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也联合发布《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指出中老年人互联网受骗的信息类型最常见的是免费领红包(60.3%)、赠送手机流量(52.3%)和优惠打折团购商品(48.6%)。在有被骗经历的老年人中,中等收入和高收入老年人居多,分别占67.1%和24.3%。

为此,有关部门发出《关爱中老年人上网安全倡议》:开展风险知识科普,强化用网安全意识,增强中老年人风险判断力;升级网络科技产品,完善网络监管工作,增强中老年人风险抵抗力;降低工具使用门槛,丰富问题求助方式,增强中老年人风险应对力;打造清朗网络空间,充实网络内容价值,提升中老年人上网获得感;聆听中老年人声音,关注中老年人需求,提升中老年人上网幸福感;同心共筑网络防线,齐心共御网络风险,提升中老年人上网安全感。


六、介入网络后把握好虚拟空间与真实存在的关系


归纳前文所述,老年人通过交际养生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主要是两大途径,一是健身运动,因为健身运动也要求运动者必须投身社会融入群体,不应该关起门来独自进行;一是社交活动,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生活充盈幸福的重要条件之一。相对于健身运动,社交活动更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鉴于老年人生理机能的限制,现代科技的发展推进了网络社交平台的发展,从而启动了虚拟空间缺场社交模式。从医疗保健的目的性来看,使用社交应用平台在虚拟空间的缺场社交模式,既突破了老年人生理机能限制,又让他们在朋友和亲人那里找到了归属感,显然这是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从信息的流通性来看,这种社交模式不仅带给老年人属于自身生理机能突破和社会主流生活回归的双重赋能,而且影响着社会种种机会结构的改变,使得社会各个方面对老年人的学习能力、消费能力以及其它种种潜力的刮目相看。毋庸置疑,这对老年人养老养生,对社会和谐发展,都是有利的。

然而,虚拟空间终归不是实在的,缺场社交终归也是隔空的,老年人在通过现代社交网络参与社交活动时,必须始终坚守定力,清醒地认识到虚拟空间和真实存在是大不相同的,一定把握好虚拟空间与真实存在的关系。

前不久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数据表明,就社交应用平台而言,截至2018年底,微信朋友圈、QQ空间和微博的使用率优势仍然非常明显,稳稳成为前三大社交应用平台,用户使用率分别为 83.4% 、58.8%和42.3%。该项调查还表明,2018年,微信和QQ使用率虽然还雄踞榜首第一、第二,但较之2017年都有所下降,分别下降3.9个百分点和5.6个百分点。



图2. 典型社交应用使用率(2018年底)

 

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使用率的下降,充分说明,人们在对QQ空间、微信朋友圈的“蜜月期”后,越来越理性选择社交应用平台。毕竟这些虚拟的存在不同于真实的存在。

一般而言,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老年人才越来越广泛地玩起了网络社交媒体新产品微信,并由此“触网”且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本文故以微信为例,深入看看虚拟的存在怎么不同于真实的存在,老年人交际养生又该如何把握虚拟空间与真实存在的关系。

微信自2011年推出后,立即受到网民的大力追捧,迅速成为与QQ、微博并驾齐驱的即时社交软件。据腾讯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6.97亿,而其中61.4%的用户每次打开微信必刷朋友圈,超八成用户是朋友圈高黏性使用者。在《2017 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中,微信首次将老年用户单独列出进行统计:2017 年 9 月,55~70 岁的活跃老年用户达5000 万人。2018年发布的《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对50岁以上人群的互联网生活进行了多方面解读:中老年人不仅将微信作为即时通讯工具,还将其视作表达情感和维系社交的互动平台;中老年人最常参与的旅游、运动健身和广场舞等活动中,微信超过了电话和面对面沟通,成为最常用的联络方式。这些调查结论,完全吻合我们身边无数“低头族”的表现和我们自身的体验。

我们惊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能在虚拟世界遨游深感欣慰,但不得不深思,继续这样疯狂下去,还能把真实存在保留多少,还能把真实自己保留多久。仅以皆大欢喜的“点赞”说事,点赞功能之所以一经推出立即被所有用户采用,尤为老年人青睐,因为点赞这种符号化的信息传播,可以快速简洁地表达传播者的立场和态度,而无须费一点点心思。点赞,很快就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此同时,很快也被庸俗化了。有点思想的老年人深感“鸭梨山大”,似此这样下去,对静心养生还有利吗?

更不利的是,为数不少的老年人因某种原因,对于网上虚拟世界的迷恋,丝毫不亚于年轻人,淘宝可以一天不逛,微信朋友圈不能一天不上;与子女甚至与老伴的交谈嫌烦,朋友发的东西不能少了一个赞……任何事情一旦过度,就会走向问题的反面。

点赞
收藏
推荐
<<  上一篇: 论老年交际养生十大关系(上)
下一篇: 论老年交际养生十大关系(下)  >>
评论
总计:2条评论
提交评论
刘家富
学习赞赏,安康吉祥。
回复时间:2020/2/23 10:32:26      回复
王万春
欣赏学习
回复时间:2020/2/22 17:29:45      回复

服务电话(08:00-18:00)

0517-83761866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文庙新天地C6-1 翰缘书院      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服务QQ:1371234137  965663877  2317365119      诗词云平台QQ群:126405582
Shici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Alexa排名查询  酷帝网站目录
法律顾问:北京尚勤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