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安词新解——暗淡轻黄体性柔
水若寒/文
对于审美观来说人皆有之,但欣赏角度不同,自然各有所见!
对某一人事物来说有人观其表,慕其媚,赏其外,醉其艳,而有人则是透其内,思其质,观其神,学其品。世间之物非一人之评判,非统一之观点,就个中得失谁能一言而避之!
且观窗外院中的丹桂,在悠悠的清风中送来阵阵清幽扑鼻的芳香,心中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复杂情绪交织,远远望去何见什么花色?只不过在稍近的地方才能看到那些暗黄的、淡黄的、轻黄的星体掩藏在绿叶之间,是那样的柔弱不起眼低调而纤小,毫无招摇之势,芳香沁馥依旧。不得不对它另眼看待,别有一番思索在心头。
有关描写丹桂之句萦绕而生,“为问山东桂,无人何自芳。”、“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这不是宋之问、李白之诗句么!难道丹桂天生就应该似隐匿深山的高僧或得到隐士或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么?即使老死山林,却芳香自溢,管它欣赏者有几,按自然之势而淡然地活着。好在山泉闻之欢笑,鸟儿闻之起舞,山风闻之传递,同类树木闻之唯有羡慕。即使身处僻野,散发的浓郁却不因此而有所减少分毫。
虽然在人们常规的印象中浅碧、深红堪称美妙艳丽而夺目之色,然而这些美妙的颜色对于桂花来说,却是无须添加的外在之气。单凭它从内部散发出的浓郁之香,温雅而纤巧的体性足以使它成为第一流的名花,颜色淡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外在的虚华岂能与内在的气质相提并论么!?
岂不让人生发爱慕之心!就连早春的梅花,虽说开在百花之前,且姿容秀丽,仪态万千,但面对小如天星毫无花色可言的桂花,她却不能不生出嫉妒之意;菊花,虽然开在深秋,独放在百花之后,清雅秀美,幽香袭人,但面对淡泊俗尘甘愿独守寂寞而幽香依然浓郁的桂花,她也不能不掩饰着羞愧之容。趁着中秋月光之精华的怜悯怜爱与眷顾,才有如此花中之冠所雅号么。
可是如此花中之冠,竟然遭到诗人的冷遇,就连独爱香草的屈原也有才情疏忽的地方,竟然独独不见吟咏桂花的影子。真乃是人间之憾事,花间之漏珠,亦为桂花来鸣冤,倾诉一番对桂花孤妍的倾情与推崇。
桂花有此礼遇,人心更有此礼遇。谁能一一评说?即使为国兴亡而投江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东篱、狂傲不羁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奉旨填词柳三变不正是此中之品么?虽然他们生前并非独爱桂花,但他们那种与桂花特性一致的内涵深深地影响着后来的追随者!
远离尘俗,甘愿独守一份静远溢香的气息,正是明城之追求,更是易安之所求。在乱世之中挺拔傲视,无愧于天地良心,不管身处何种境遇都能坚持自我,保持一种自然而然的超然平淡而向上的状态,谁能奈我何?
易安词:《鹧鸪天》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2011-06-23 08:3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