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浅谈扶正中医的重要意义 [文章]
作者:杜雪     发布时间: 2022/11/27 11:30:07     阅读:790次     
分享到:0
关键字
浅谈扶正中医的重要意义

浅谈扶正中医的重要意义

文:杜雪

扶正中医有何重要意义?这得从学习中医开始一步步谈起。

要想学好中医,必须懂得阴阳五行之相生相克、五行制化、五行相乘、五行相侮之奥妙,西医说中医是一门玄学,是因为它深奥,一般人学不进去,那是因为西医根本就没有进入这个领域,或者说根本就不懂,中医的思维就是把复杂的事简单化,用简单的一些草药就把复杂的问题给解决了。省钱、省力,何乐而不为?说通俗点,中医的思维是考虑调理、保养好人体这部机器,不动手术、不开刀,而西医的思维是动不动就想着把零件给换了,从逻辑上讲,西医那种思维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其实这也是东西方文化之差异,这是两门学科的逻辑思维之明显区别。

自然西医瞧不上中医,那么,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人类才发现抗生素的第一代产品青霉素,1942年起美国制药企业才开始对青霉素量产,我国是1953年5月第一批青霉素才诞生的,在这之前的千年历史长河当中,中华民族在没有西的情况下,不是靠中医的智慧才让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吗?几千年来中医用中草药战胜各种病魔、瘟疫等的贡献,有文献也有典籍《皇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千金要方》等等,都属于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怎么能让学了几西医的个别同志随口一说了呢?从远古时期到近代,连青霉素等抗生素药品也没有发现或发明的时候,也照样一代又一代、健健康康的过了几千年而且是人口越来越多,西医怎么能为了自身的利益就把古人的智慧和文明给否定了呢?没有古人的智慧和文明以及中医技术,中华民族又是如何一代又一代走过来的呢?要我说,黑中医的那些人简直是数典忘祖。

《皇帝内经》当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皇帝问“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段对话就说明古人活到百岁之人也有的是啊!怎么能说否定就否定呢?

·孙思邈 在《大医精诚》曰:“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

此外,·孙思邈还在他的《千金翼方·第二十五卷》中曰:“夫为医者,虽善于脉候而不知察于气色者,终为未尽要妙也,故曰:上医察色,次医听声,下医脉候,是知人有盛衰,其色先于面部……”

多么高深而简单的诊疗方法,不值得弘扬和发扬光大吗?

中医是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其思维方式推理严密、环环紧扣。是根据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病理的变化而变化,气候的变化而变化,运用宇宙变化之规律,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而进一步推演出:水克火、木克土、土克水、金克木、火克金

智慧的古人把五脏与五行相对应,即:肝主木、心主火、脾主土、肺主金、肾主水。然后根据人体的五行、五脏、六腑、五官、五体、五液来观气色、把脉相、看舌苔、摸额温或脚背之温度,通过望、闻、问、切来判断,综合一分析,基本八九不离十,就判断出疾病情况,弱的扶正,强的弱化,达到五脏之五行平衡,五脏之五行就可以相生状态运行,用药以自然界的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时的变化来决定五行制化、五行相乘等方法配药开处方。根据身体基础情况,按照不同季节、不同节气的变化而变化开处方拿出解决方案。

理论是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区分其阴阳,进而推导出五脏之五行的阴虚和阳虚,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过旺者削弱,过弱者扶正,达到身体内部阴阳五行之平衡,如有外来病毒入侵,灵活掌握实际情况制定方组成处方药,熬碗药汤一喝,坚持六七服药用下来,便可将体内浊气、寒气、湿气、病毒一同驱逐之,换句话说,就是将外来物病毒及影响五脏健康运行之体内浊气、寒气、湿气一块驱逐出去。中医此等方案,不会造成病毒之变异,将这些不利于身体的浊气、寒气、湿气、病毒驱逐出后,(但作者在近两年发现在抗击疫情中所公布的部分中草药处方当中在考虑祛除浊气、寒气、湿气、病毒的同时增加了补药,这是不科学的,如果体内有浊气、寒气、湿气、病毒的同时,应当首选考虑第一阶段集中用几味药协同作用的祛除痰湿及浊气、寒气、湿气、病毒,换句话说:第一阶段是集中清扫体内垃圾包括病毒,第二阶段开始滋补,而且需要温补,不能猛补,因为此时的病人体虚、体弱,经不起猛补,猛补容易上火,如果泻药、补药或者是热性的和凉性的药同用在一个处方,两类性质相反的中草药会相互抵消药物效价,进而会影响治疗周期。看到这些,作者才担忧,说明好的中医人才越来越缺失,需要挽救和补救,才能让祖国中医药也就是民族瑰宝得以传承、发扬光大、造福人类。)如有体虚、体弱之症状,之后用温补的形式促进体质强健,增强免疫力,这样会让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岂不妙哉!

因为自然界的病毒无处不在,比如流感病毒存在多年,靠西药抗生素好比是坦克大炮一起上,敌我不分,目的是想消灭病菌和病毒,但病菌是被消灭了,而病毒并未被消灭,同时就把人体内的有益菌群如乳酸菌、双歧杆菌、枯草杆菌等消化道必需的有益菌群也给消灭了,(因为消化道需要这些有益微生物来分解食物,是胃肠必须要有的菌群。只要健康有益菌群占据上风,就不会出现消化道如便秘、腹泻等现象出现。)导致消化道有益菌群缺乏,消化道、肠道的有益菌群被灭活,造成消化能力下降,会影响五脏的健康运行。而靠西药的抗生素是灭活不了任何病毒的,根本就不可能。而小毛病头疼脑热动不动就打吊针也是对血管的损伤,凉性的生理盐水会让血管逐步变脆,缺乏弹性。如有做手术等大病,那不打消炎针也是不行的,否则会造成感染,作者主张小毛病就轻易不要打抗生素。(作者一家四口人近七八年感冒、头疼脑热的就不打吊针,简单用点口服药,多喝白开水就行了。流行感冒,你只要不打吊针扛过去一次,下次感冒就不需要打吊针了,体质、免疫力自然就增强了。)近些年我发现医疗界在治疗普通流感中把治疗甲型流感的特效药达菲(磷酸奥司他韦胶囊)也用上了,有不少人还到药店买的囤积达菲(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此药品是目前治疗甲流等最好的药品,也是最高级的药品,轻易不敢用,因为用了后,你以后再遇到同样的病症,低级别的药用上去就不灵了,抗生素之用药要遵循由低到高的阶梯式办法,这样下去再有变异的流感病毒咋办?那会儿没有更高级别的药了,那对人类来说就意味着是啥我不想说了。毕竟人类研究药品的速度永远赶不上病毒变异的速度。而我们西医这些年过度依赖和滥用抗生素,它会加速各种病毒的变异速度。三十年前的人感冒了不打吊针,吃点安乃近发发汗就好了。现在的人动不动就打吊针,导致体质下降,体内激素残留多,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导致流感病毒变异速度加快,进入了恶性循环。作者到陕南调研发现,当地的一些小诊所给大人、小孩治疗感冒,根本不打吊针,而是开点中草药回家熬着一喝也就好了,作者也访问了去这些诊所的许多患者,他(她)们说诊所开的中草药治疗流感挺灵的。

因此,把中医扶正了,利大于弊、利国利民的好事是应对各类病毒乃至细菌武器、生化武器的最好法宝。所以说,扶正中医很有必要,也有重要战略意义,个人认为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因为中医是靠祖传为主的,而现在所谓的中医院绝大多数还是以西药治病为主,原因是中草药、中成药不值钱,不容易创效益。而各零星设的中医学院的老师也未必懂中医,这样下去,中医如何传承?

本人为了家人的健康,在近30年内,曾经系统的学过西和中从药理学、病理学到药品的功效、制取工艺流程等系统的研究过,对西药的配伍禁忌至今可以倒背如流,如:抗生素和抗菌素不能同用,有对抗作用,而抗生素和磺胺类药可以同用,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对中药性能基本上了解,作者的亲人对中草药的神奇也是受益作者老母亲59岁时在农村打豌豆扬场时因为豆子滑,摔了一跤,从此卧床不起,得了半身不遂,身体冰凉,是寒气进入骨髓了,腿不会动,连坐也坐不起来了,整个人都成了直的,腿也不会打弯了,当时作者在上中学,家里又没啥钱到医院去看病,作者自己想办法配的药酒给母亲喝,大概喝了一斤多的药酒就治好了老母亲的半身不遂,这下老母亲才会下地给我们做饭了,那个方子能把进入骨髓的寒气给逼出来了,喝药酒期间那几天老母亲不停的发出冷汗,那汗珠冰冷的如山缝里刚出来的水一样冰凉,一天喝三顿药酒,一次一大酒盅,大概是五钱左右,喝了就开始发汗,把几块棉被都给出冷汗给湿透了,于是换被子给盖,不到一个星期就治好了,此方打破了古代典籍里面讲的“寒气进入骨髓,就等于病入膏肓,无药可治。”也算是创造了奇迹,还有就是我老母亲在七十三岁时患了个急性胰腺炎病,到医院检查确诊后,作者告诉大夫老母亲是吃的难于消化的荞麦搅团引起的,是消化不良引起的急性胰腺炎,因为急性胰腺炎一般是由于暴饮暴食引起的,作者让大夫用中草药治疗,大夫不采纳,大夫相信自己医院里拥有的亚洲第一台、世界第二台的高级设备,说用仪器检查后胃内没有积食,作者给大夫说人体还有6米的肠道,很可能是肠道堵塞引起的,大夫不相信,认为到医院就相信他们好了,我只能选择相信他们,最后主治大夫用瑞士进口的西药一天推两支,一支针剂五千多,连同重症监护下来,一天要花一万四千多,这药用着的理论是让五脏六腑休息,而体外挂掉针输入营养液,让病人感觉不渴不饿,最后几十万让西医看不好,当医院的西医和十几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反复会诊得出结论,(此时腹腔穿刺可以抽出米黄色的变了味的腹腔渗出液。)说我母亲的病没治了,说他们也尽力了,当即大夫就我给老母亲办出院手续,并让我赶快给老母亲准备后事的时候,我坚持不让我母亲出院,目的是用我的中医药技术治疗,用医院的仪器检查观察,然后我用自己学到的中医知识开了个中草药处方买了点草药给老母亲熬药汤喝了七天,就治好出院了,我二三百元的草药费就给治好了,(注:该病这家医院调动了消化科各地知名专家团队也没有办法,连他们医院聘用的一名美国消化道疾病专家也参与了,最后大家都摇头让准备后事,说该病在全世界也是难题,说年轻患者得该病在全球的治愈率也不高于30%,说老年人得这病几乎就没有可能治好,意思是他们尽力了。后来等我把老母亲的病用中草药治疗好后,他们医院和我征求意见,说自他们的医院创办以来,这是第一例治好胰腺炎的病例,说我简直创造了世界奇迹,他们想把我母亲的病历原始资料存档,作为研究用,这是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大事,我欣然同意,最后他们给我一份复印件加盖了他们医院的章子。在他们眼里,我竟然无意间创造了世界奇迹,这下才对我敬佩有加,说我不学医是祖国医学事业的损失云云,其实这除了我学的中医知识外,剩余的是靠智慧、靠推理、靠分析来解决问题的,说简单点,我是用大禹治水疏导的方法,所以凑效,而医院用的刚好是鲧治水那种的方法,所以越堵越严重,最后差点把人给耽搁了。),作者的老母亲在八十三岁时又得了一次急性胰腺炎、胆囊炎并发症,虽然是在医院住院,但这次不同,不是省城的大医院,而是家乡的县医院,县医院只负责诊断,说没法治疗,建议转院,我打电话给一家省级中医院,他们给我说的治疗方案及方法和之前十年给我母亲治疗过急性胰腺炎的医院是一样的,还是不用中药,还是要用瑞士那种针剂,给这家省级中医院打完电话后,我心是拔凉拔凉的,心想,你堂堂的一个省级中医院,怎么就不用中医给患者看病呢?原因不用说大家也知道,而我又不是医生,只能给县医院的主治大夫撒谎说这是省城的大医院名医给开的中草药方子,县医院给我母亲负责治疗的主治大夫一听是省城的大医院名医开的方子,当然敢让我用啦,其实这是我自己开的方子,根据病情的实际情况,我用的处方和第一次用的方法有所不同,先考虑解决胰腺炎,后面再考虑解决胆囊炎,看病也要要分轻重缓急,灵活决策,灵活搭配药方,这次一开始我直接到外面的中药房去抓药,用自己的药方,总共我用七天时间就把老母亲给治愈出院了,出院前检查胰腺的厚度和正常人一样,后来我母亲享年九十一岁走的,这就是我学的中医知识让自己的老母亲整整多活了18年,这十八年是靠智慧换来的,而不是靠金钱能够换来的,这充分体现了中草药的神奇之处,我也是在古代典籍当中得到一些智慧,受到一些启发的结果,因为你能学到一些逻辑思维,而很难找到同类型的症状和处方,不是任何人看看黄帝内经等古代医学典籍就能明白的,这需要悟性很高才行,所以靠的是逻辑思维来解决问题,每当想起这些,我甚欣慰。而且这些年我给自己的亲戚说方法,让他们自己在家治疗好过敏性紫癜、胆结石、肾结石、老年人哮喘、甚至恶性肿瘤等,我用很简单的方法解决了复杂问题,切身体会到中草药之神奇。我自己也想把它申请成专利,制成药品,造福人类,但苦于自己没有专业技术职称,还不能对外经常说,否则人家以为咱是胡吹冒料,其实我又不靠它来吃饭的,只是懂点中医理论及技术而已,只是中医药方面的业余爱好者,并未行医,要开发成药也是要等我的陕西福佑未来品牌运营有限公司干大了才会有资本、有实力靠实验室进一步分析研究,技术成型后才能把它办行政审批手续开发成药品,造福人类,但藏在心理也很可惜,但你说出去了人家也会认为你没有科学依据,我想,民间向我这样的人应该还有很多,所以个人觉得当务之急是要想办法有技术职称的中医扶正,没有职称的想法培训考核给他们颁发专业技术职称,让民间的高手有用武之地。尤其是几代祖传的老中医,他们的下一代才会有兴趣父业,否则,即使是中医世家、几代祖传,如果下一代不愿意学了,那再过几十年他们家的中医就传承不下去了。我认识一个广西的朋友,他家是几代祖传中医世家,到了他这一代感觉中医没有社会地位,他家人极力让他学中医往下传承,但他上大学一直到读博士就学计算机软件编程了,问题是到他这一代就他一个,他不学,中医习惯又不外传,你说这以后不就会失传了吗?你说他们几代人近百年的中医临床经验丢掉了可不可惜!所以我觉得现在到了救中医的时候了,发动民间高手们献计献策,贡献秘方、验方,如果他们不愿意贡献秘方、验方,那就想办法测试其有无真本事,如有真本事,给他们行医的资格和身份,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否则他们即使学好要给朋友们帮助,也弄不好就成非法行医了,由专门机构把偏方、验方汇编成书册,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多办中医药研究类的大学,发挥团队精神,中医也要摒弃过去单打独斗的行医风格。让中医们群策群力,没感染新冠、德尔塔的人喝点汤药增强体质、增强免疫力,照样不耽误生产,得了的,用中草药及时处理,把身体的浊气、寒气、湿气、病毒驱逐出及时治疗好,给不断变异的病毒制取疫苗争取时间,我想这应该是强民健身的不二法宝也是战胜疫情的有力法宝,那个法宝也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中医文化智慧,这种智慧是任何一个民族也战胜不了的。所以我们抗疫必胜,反观那些想损人一千者,必会自损八百的。

个人觉得抗击疫情应该让中医在前面打阻击战,让西医再研制疫苗打防御战。中医有中医的优势,西医有西医的强项,两者同时扶植,齐头并进,谁也不要抹黑谁,中西医完美结合或平级并列运行那才是正道,中西医应该像两个亲兄弟,同步成长、优势互补,否则一弱一强,(注:这里指的不是技术方面,而是指经济实力、学术、职称评定等方面。)西医自大的不想正眼看中医,那就不好合作了。

综上所述,扶正中医具有重要意义,让中医和西医各运行各的,各的资质、职称由各自的上级主管单位来考核负责,两者之间为平级才是上策,否则西医当权,会处处制衡中医,压得中医喘不过气来,我觉得扶正中医有重要意义和战略意义,这也是利国利民和战胜疫情的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简介: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

《决策中国专家智库》客座教授

中国民族影视艺术发展促进会文化旅游委员会特约研究员

2022年8月6日起担任香港卫视《中华大健康 》栏目国际健康形象大使

2022年8月30日,《第1健康报道》授予杜雪“健康宣传大使”荣誉称号。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成人教育委员会会员

陕西福佑未来品牌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广资讯网》副总编

《文学百花苑》杂志社签约专栏作家

文学百花苑作家联盟副主席, 陕西分会主席

《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会南通分会理事

“福太阳 照八方”“红太阳 照八方”品牌缔造者, 全球顶级奢侈品酱酒创始人,一级品酒师。

作者作为大健康文化产业的推动者和中医文化的爱好者, 并能够积极弘扬健康食品文化, 同时还撰文在媒体公开发表倡导将中医文化发扬光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助推全民健康事业的发展, 所撰写的稿件被入编健康中国——《中医力量》图书。

鉴于杜雪同志在奢侈品及奢侈品文化领域的突出贡献,经《决策中国》栏目和《决策中国专家智库联盟》研究决定,特颁发给杜雪“二十一世纪奢侈品文化功勋人物”奖项,以资鼓励。

鉴于杜雪在红色诗词文化发展中作出的贡献和取得的影响力,于2022年11月,《中国影响力人物数据库》邀请杜雪荣誉担任“红色诗词文化传播大使”。

作者创作的诗词作品《幽兰香风远》曾在第五届“百花苑杯”全国征文大奖赛中荣获特等奖。

其中散文作品《未雨绸缪》荣获2022全国“当代作家杯”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

散文作品《爱国, 当从消费国产做起》荣获 2022“中国教育科学”论坛优秀作品一等奖。

散文作品《乡村之夜》荣获中国教育出版社颁发的 2022“中国教育科学杯”原创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

作者创作的红色基因传承类型诗词曾被国务院新闻办主管的《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中国网) 的“中国访谈 世界对话”栏目在2021年7月23日以对话访谈形式报道。

作者创作的诗词、散文、小小说、随笔、诗论文章等文学作品曾在《国际教育资讯网》《环球电视台》《环球教育时报》《环球时尚资讯》《环球商报网》《环球观察网》《泰晤士报中文网》《多伦多星报》《人民日报欧洲网》《中国网》《中国财富网》《中国烟草网》《中华食品日报》《中国医疗导报》《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家网》《中国国际教育网》《中国教育晚报》《中国新文艺网》《中国经济周刊》《中国公益日报网》《中国第一新闻网》《中国名企排行网》《中国电影网》《中国房产经济网》《中国房地产网》《中国科技信息网》《中华财经网》《中华新闻网》《朝闻天下》《首都在线》《中国大上海》《中国旅商传媒网》《中国品牌网》《人民品牌网》《中华网》《中广资讯网》 《当代作家》杂志《中国教育科学》杂志《华人头条》《河南科技报》《文学百花苑》杂志 《青年文学家》杂志《鄂州周刊》《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网易新闻》《搜狐新闻》 《中华诗词学会官网 (诗词云) 》以及三十多个省的新闻网及三十多个省会城市新闻网等三千六百家媒体平台发表。

 

 

 

 

 

 

 

 

 

 

 

 

 

 

点赞
收藏
推荐
<<  上一篇: 咏天山
下一篇: 行吟  >>
评论
总计:1条评论
提交评论
萧学菊
欣赏您的作品,并加以点赞!如果能请到您批评指导我的作品,将忠诚致谢!
杜雪 回复了 :
回复时间:2022/11/27 22:36:36 
不良信息举报
承蒙厚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回复时间:2022/11/27 14:14:57      回复

服务电话(08:00-18:00)

0517-83761866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文庙新天地C6-1 翰缘书院      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服务QQ:1371234137  965663877  2317365119      诗词云平台QQ群:126405582
Shici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Alexa排名查询  酷帝网站目录
法律顾问:北京尚勤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