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情满于山 感悟于心 ------《水龙吟 登太白山》创作感言 [诗话]
作者:王兴一     发布时间: 2024/4/23 12:26:39     阅读:35次     
分享到:0
创作背景
------《水龙吟 登太白山》创作感言

咸阳供电局 王兴一投稿:

 

 

 

 

 

情满于山  感悟于心      

                 ------《水龙吟  登太白山》创作感言   王兴一   

                  

在这一次“太白山杯”全国诗词曲大赛中,拙作《水龙吟  登太白山》得到了大家的好评。荣获一等奖。承蒙评委抬爱和诗友们喜欢,现仅就创作《水龙吟  登太白山》的构思和创作,谈一点体会。

多年来自己除了对文学创作情有独钟,其他如书法、篆刻;音乐、乐器;包括古玩、收藏;体育、武术都入迷。正应了陆游在《示子聿》中告诫其后人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功夫在诗外是陆游诗歌创作的独到见解,其诗词的成就也反证了这句话的真理性。无论从哲学意义还是实践层面看都有值得玩味之处。在探索、实践中,自己虽然为此付出了很多,但也从中获得不少,收获了创作成果、收获了自己的快乐。更重要的是认识了诸多的前辈老师、使我今后学习、讨教有了目标,

一、 心灵的撞击

感谢太白山。感谢太白诗社,感谢太白山管委会。他们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他们远见卓识、精心并圆满的策划、组织了这次活动。组委会的命题大赛,恰好激起了我沉淀心底26年的“太白山情结”。我们知道,在诗词创作中,只有令你感动的东西,才能激发灵感。,这一次命题的大赛,也就是一次心灵感动的一次大赛。

我们和太白山的情结渊源可以追溯到八十年代初,我们当时登太白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时旅游产业还没有兴起,到太白要自带炊具,粮食,用现在的说法,有一点“探险”的意思。因为在八十年代,旅游者在太白山迷路、夭折的事件已经发生了好几起,她的神秘更令人神往。

现在坐上太白山森林公园的旅游车在各个景点停留,再惬意的坐在观光缆车上,一路风光到山顶,确实是周到备至的现代旅游。却全然没有了踏山喘息的艰辛、呐喊寻诗的激动。登山也就变成了浮光掠影的浏览,消失了一份了触发到心灵的感受。

手捧大赛的征稿启事,心浮太白山的博大、雄浑。当年留下的没有完成的诗作、保留着点点火花的片言只语,连当年的黑白照片都洋溢着舒畅和率真。火花一触即发、构思水到渠成。当初的的磨难和辛苦都已经烟消云散,只留下了欢乐和惬意的回忆。“三千云麓初晴,秋风设色真慷慨。”那是在冒雨跋涉二十里山路后的真实感受,当时所带的唯一的一件雨衣,只能用来包裹5个人的换洗衣服。在瓢泼大雨下攀登浑身精湿后,所看到的山骨如洗,彤云初现。那“巅峰积雪,林涛卷绿,岚烟染黛”。就是身临其境、俯拾即是、能触摸得到的色彩。“一抹鹃红,一溪蝶影,一弯虹带”便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视觉惊喜。“八仙台、就是丹青圣手,挥洒着,原生态”。也就不单是对景致的描写再现了。更是心灵和山灵的对话,是发自内心的感叹。我们在山上整整五天,掬泉水做饭、茏篝火烤衣;和采药的老者同宿山寺、和虔诚的修行人互换口粮;同去的女同志对泉水梳妆,撷山花佩戴;山歌逗松鼠,呐喊撵苍鹰。不尽的欢腾雀跃, “对层峦击掌,一声清啸,满山华彩”。也是山中惬意,呐喊的必然结果。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有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大自然的魅力、太白山的魅力也成了我潜心创作、追求卓越的动力。多年来积淀的太白山情结,这次算是有了一个圆满的交待。也体现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艺术创作的宗旨。就“原生态”一词,当时在求教同行诗友时,就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原生态”,用的好!新颖贴切,展示了太白山精彩。有人认为“原生态”太现代、太直白了,诗词追求古雅,太现代的词没有词味。可见对诗词的理解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二、载体的选择

一般来说,小令短小,可供词人腾挪的舞台不大,因此词中的时空顺序、逻辑关系的变化比较简单。慢词长调的篇幅长,驾驭起来正好有了用武之地,可以展开思维,通过回忆、梦境、联想、幻觉等手法、造成时间、空间的多重交错,转换跳跃,收到顿挫变化、回环吞吐的艺术效果。时空跳跃更急促更频繁,今昔反复回环,层层渲染,如同游走在中国古典园林,有移步换景、吞吐曲折之妙。 所以我写太白山,没有选择只能让火花顿现的小令、绝句,而选择了相对适宜于表现豪放一类的慢调词牌《水龙吟》。

通过学习龙榆生先生《词学十讲》我们知道:填词既称倚声之学,不但它的句度长短韵位疏密,必须与所用曲调节拍恰相适应,就是词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起伏变化的不同情感,也得与每一词调的声情恰相谐会这样才能取得音乐与语言、内容与形式的紧密结合,使写者心灵感动、听者受其感染,获致能移我情的效果。填词者如果只按着一定格式任意词,尽管平仄声韵一点儿不差,但最主要的各个曲调原有的声情却被弄反了,那当然是很难感动人心的。譬如《六州歌头》,只适宜于抒写苍凉激越的豪迈感情,如果拿来填上缠绵哀婉、抒写儿女柔情的歌词,那就必然要导致声与意不相谐的结果。

至于苏辛派词人所常使用的《水龙吟》、《念奴娇》、《贺新郎》、《桂枝香》等曲调,所以构成拗怒音节,适宜于表现豪放一类的思想感情,它的关键在于几乎每句都用仄声收脚,而且《水龙吟》例用上去声韵,声情较为郁勃适宜表达抑塞磊落的幽咽情调的,莫过于《祝英台近《摸鱼儿》的音节,是属于吞咽式它所以适宜表达哽咽情调,韵部又属短促的入声,因而构成拗怒多于和婉的激越情调。一般豪放派作家所共爱使用的《贺新郎比起《念奴娇》来,更适合抒写英雄豪杰激昂奋厉的思想感情,所以曲调的选择,决定着作品的质量,甚至作品的成败。《水龙吟》共有难于驾驭的十七组四字句,恰恰是这十七组四字句,给我大量使用排比和对仗,提供了一个好平台。

水龙吟出自李白宫中行乐词》笛奏龙吟水句,又证唐时已将古琴曲改为笛子独奏曲《水龙吟》。此调句各家不同, 《词谱》分立二谱。加上各路词家的演绎,不下十数种之多。起句七、第二句六字的以苏轼词为正格。一百零二字。上片十一句四仄韵,下片十一句五仄韵。上下片第九句都是一字豆句法。起句六字、第二句七字者,以秦观词为正格,一百零二字,上片十一句四仄韵,下片十句五仄韵。后结作九字一句,四字一句。此调气势雄浑,宜用以抒写激奋情思。如所举《水龙吟》中的巅峰积雪,林涛卷绿,岚烟染黛三句一协,而且每句都用仄收,就显得格外挺劲,无复婉曲情致。接着:一抹鹃红,一溪蝶影,一弯虹带,也是三句一协,因为第一句用了平收,也就略为和婉。其中“一抹”,“一溪”,“一弯”用了三个递进的“一”,就极大地强化了景致的肯定性。接着:八仙台就是、丹青圣手,挥洒着,原生态。,和下半阕的结尾:对层峦击掌,一声清啸,满山华彩。,虽然前者四句一协,后者三句一协,句法上也有些变化,但每句都用仄收,就构成整体的清壮拗峭的格局,易于表达豪爽激动的感情。

推演这类句式的节奏声容,从而构成适宜抒写凄壮郁勃情绪的长调,《水龙吟》是最好的范例:这一长调的整体结构主要是以十七个四言偶句构成,而上下阕各以三个偶句组成一个片段。但从整体上看,又复偶中有奇,俨然如岑参《走马川行》中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那样三句一气联翩直下的变格。除了前半阕的句脚字用了两个平声,后半阕又用一个仄声,从而使音节略转谐婉外,其馀并用仄声收脚。而在前半阕的后段,用了一个字,领下两个四言偶句、两个三言奇句;后半阕的后段,用了一个字,领下三个四言偶句,另外要说明的是:传统水龙吟》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予以逆折顿挫,恰好显示本曲的凄壮郁勃的声容态度。我的“满山华彩”用了、下句法。和传统有隔,当不得范例。与起句一样,词的结尾也非常要紧,往往是全篇的点睛之笔。结句要像勒住一匹狂奔的骏马一样,收束有力,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味,所以填词时人们在结句上要特别下功夫,或以景结,或以情结,或以问结。“满山华彩”便是以情结束全篇。另外:一溪蝶影捕捉天籁为入声字,在此用作平声也当不得范例。更要感谢评委,没有因为几处出律而否定这首词。

在选韵上,晚清四大家之一况周颐《蕙风词话》中曾强调:词须选韵作咏物事词,须先选韵。选韵未审,虽有绝佳之意,恰合之典,欲用而不能。据明人王骥德说:各韵为声,亦各不同。韵部有情调之别。 如东、钟之洪,江、阳、皆、来、萧、豪之响,额、戈、家、麻之和,韵之最美听者。寒、山、恒、欢、先、天之雅,庚、青之清,尤、侯之幽次之。齐、微之韵,鱼、模之混,真、文之缓,.。支、思之萎而不振,读之令人不爽。(《曲律·杂论》)所以,因为有意在笔先的“原生态“的构思。那么“”是我当然的选择了。也就是非此韵不能如此淋漓尽致的吟咏。

三、风格的选择

 谈到诗词创作,回首30多年来时路,最为自己慨叹不已的,是择路取法上所经受的飘摇不定的痛苦选择。面对自《诗经》以来浩如烟海的经典作品,几乎每首作品都是那样地令我激动,每每读豪放、读婉约、读缠绵、读雄强哪个也不忍心抛下,总是耐不住固守一家的寂寞。结果,终是依了自家天性,不囿于某家面目作诗词的依托,但求百花采遍蜜自香的汲取。尽管浅尝辄止,但渐渐地,在众多古圣贤那里我似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艺术风格。在诗词的本源—民歌里找到了最宜生发开去的艺术语言。毛泽东同志早在上世纪60年代(《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就曾预言: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锤炼语言,追求精彩,在追求诗词的本源----民歌里,我主观上主张和遵循这样几个特点:
       1、清新明快轻松如

现在的诗词创作有一种现象,驾驶汽车写做“解鞍”、喝着咖啡写做“捧瓯”、 说到时间还用“滴漏”、应该说汽车、咖啡、甚至键盘、网络、联合国、贝多芬……在特定的情景于场合下也能写出诗意和格调的。遣词用句的“雅”和“新”,是针对用词的浅、白、俗而言的,但是什么是真正的“雅”和“新”呢?是不是用几个符号、写几句白话就新了呢?或者用词古奥、语焉不详,就是雅了呢?《词源》云:“词以意为主,不要蹈袭前人,用字贵变便,生则不便也。造语贵新。一曲之中,安能句句高妙,只要拍搭衬副得法耳。练字贵响,字字敲打得响,歌词妥溜,方为本色”

“八仙台就是、丹青圣手,挥洒着,原生态。”这样的句式。在作品中就是追求清新明快、琅琅上口的结果。力图做到:欣赏不查字典,创作不加注释。用平常话、用口语化。在这一点上,向白乐天学习,虽然做不到每首作品都要读给老奶奶听,但是时时刻刻的审视自己,监督自己;审视的目的不是思考如何让作品更像唐诗宋词,而第一位的是思考如何更像有格律的民歌,因此在创作中既要运用古典诗词诗性思维的要义,又要全面开掘并且运用口语化、民歌思维的规律。

民歌思维,属于民间思维(最本源的思维)。夸张如户县农民画、旬邑剪纸,大胆如安塞腰鼓、陕北俚曲色彩鲜明的大调子,大棱与大角的比兴。红与绿的对比,“一岭鹃红,一溪蝶影,一弯虹带”。虽然运用了修辞排比、层层递进的手法,但是还是遵循了民间思维的模式,用动感的色彩排比,大色调的铺陈太白山之绚烂多姿。

2、新颖朴实,少事雕饰

“足登险韵,杖敲平仄,诗收锦袋”。 险韵足能登吗?,平仄杖能敲吗?锦袋能收诗吗?诗性的语言,诗是语言的艺术,诗更是想象的艺术,不能排斥技巧。但是由此我想起了贾平凹的一句话,他在谈到散文创作的时候说:不要技巧,永远不要追求技巧,到时候技巧自然来。技巧如浅薄之女人,越讨好她越远离你,越疏远,她倒随你而来完全放弃了从旧纸堆里寻找现成的语言的企图,也完全放弃了用典用事以求丰富的小技巧。力图执着地从民间口头语言摘取生动的命脉,清新的比喻,鲜活的情趣,攀升着想象的翅膀,凝结着深邃的意境。我不敢说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雅俗共赏,但我想大多数人还是都喜欢雅俗共赏的。艺术就是为大众服务的,大众都不承认的东西,那它也是走不长远的,反过来讲,大家都承认的东西,不一定它就是艺术最高的东西,艺术的高低没有什么统一的衡量标准,只是每个人对艺术的感觉不同而已。但是“觅得谪仙心迹,在沧溟,捕捉天籁。”却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对“天籁”的追求。

3、句式通俗,构思清

大家都知道,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在诗词创作创新途径,也应去领悟和借鉴这三重境界。
    创作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学习诗词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事物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通俗、浅显的理解描写,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经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创作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我们在这一阶段的创作追求的是深奥、曲折。直到创作的第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艺术创作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创作语言通俗,直白如歌,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历史上的大诗人流传下来的作品,一定是第三境界的作品。当然自己也是在探索之中,时刻在鞭策自己追求创作的第三境界,时刻不忘记和大家共勉。

“树壁攀藤,冰湖镖水,童心澎湃”。和创作这种句式,不需要解释,只需要深深感受与体味,与自身生活经验的联想,就能得其三昧了。这些语言,尽管还略嫌粗糙,缺乏抛光打磨的细致锤炼功夫,但都是采自现实生活的矿藏,没有污染味,没有陈腐气,带有鲜亮亮的泥土和露珠,散发着原初的芳香,读来清丽爽口。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作传统诗词就应该写今人今事今物,不忌口语,新词。我之为我自有我在,我手写我心。创作贵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与元九书》中,白居易继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格律诗,是就诗的特征而言。格,是风神气骨;律是样式规范。我们现在的创作活动就是在规范好的样式里面,抒发我们心中的块垒,抒发我们的风神气骨

四、精彩做人  带笑写诗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发问:“颂其诗,读其文,不知其人,可乎?”近读《文山先生集》就给孟夫子的发问,作了最好的注解。我们知道:文天祥早期,也就是元兵破城、文天祥起兵勤王以前的诗歌并不精彩。他的诗歌是和他的精彩人生一起精彩起来的,他的诗歌是和他的战斗一起燃烧的。如果说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里有的还是忠诚和壮志,到了文天祥就剩下忠诚和悲愤了。在生命和声名之间,文天祥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留得声名万古香”。文天祥不是在用技巧写诗,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书写。正如李元洛先生所注解:“文天祥当时正挣扎、奋战在时代的腥风血雨之中,这种杰构绝不可能产生在与世隔绝的书房,而只能诞生于与世同仇的战场,绝不可能从平平仄仄的韵书中得到,而只能有热血与痛泪去书写,用呼号与呐喊去完成。

毋庸置疑,什么人写什么诗,做人和作诗的关系已经不须赘述了。我们没能生活在文天祥时代,但是我们的时代依旧精彩。祝愿各位老师、前辈书写精彩人生,精彩做人,带笑写诗。

总之,破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中国历代文人信奉的经典名言,我想加上四个字,那就是还须交天下友。在现在的信息时代,要充分利用网络、利用各种交流媒介,广结诗缘。把自己融入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初上网络,就活跃在各个诗词论坛上,经过载网上冲浪,现在诗友遍及神州。目前还担任着几个诗词网的管理员和版主。网上交流便捷迅速。好像我们太白诗社还没有网页,按照发展的需要,应该尽快的建立起来,以宣传自己,扩大影响。大家相互交流和投稿也就更加方便了。

 感恩诗词,也感恩所有在诗词艺术这条漫漫其修远兮的道路上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给过自己关爱、支持和帮助的人们。

总之,我对传统诗词的创作与理解等还很肤浅,以上所,辞不达意对传统诗词的认识和理解因人而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对诗词的造诣和诗词的理论修养还很低,在各位前辈和老师面前更要多多的讨教以上有不正确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最后,说个题外话:我和太白诗社是有缘分的。

这个缘分可以追溯到8年以前。20009月我们一行七人,骑自行车到延安采风。一路上艰辛奔波,所到之处,采集乡土人情、瞻仰先贤遗迹,寻微探幽,纵情山水之间,领略大好河山壮景。路上暇余草得诗词数首,再配以自己创作的照片、篆刻和歌曲编辑了一本自行车采风写真集”。捻转传到了太白诗社的一位长者手里。他声情并茂的提笔写了《赞《自行车采风延安行》他写到:“我虽于作者素未谋面,但其作品的气韵、摄影的技巧、篆刻的古朴和《前言》、《后记》的文采,还有充满生活气息,活泼流畅的歌曲,都令人魂随神往而受到感染。这是一本少见的、有高雅文化底蕴的艺术精品,极具欣赏和保存传世价值,令人爱不释手。七位朋友的行动本身,就体现了他们非凡的精神追求与高尚的思想境界”。

就是这一篇题记,也成了我潜心创作、追求卓越的动力。素不相识,纯粹是诗词缘份。直到这一次“太白山杯”全国诗词曲大赛颁奖会上,我们才第一次见面。今天这位老者也来到了现场,他就是我们尊敬的张金立老师。感触之余,词不达意,还是以诗表达吧。

一粒菩提子,悠悠半世缘。

孜孜回望处,滴水涌清泉。

谢谢各位朋友。

20085

(以上是作者在《2007“太白山杯”全国诗词曲大赛》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附获奖作品:《水龙吟  登太白山》
    三千云麓初晴,秋设色真慷慨。巅峰积雪,林涛卷绿,岚烟染黛。一抹鹃红,一溪蝶影,一弯虹带。八仙台、就是丹青圣手,挥洒着,原生态。   觅得谪仙心迹,在沧溟,捕捉天籁。足登险韵,杖敲平仄,诗收锦袋。树壁攀藤,冰湖镖水,童心澎湃。对层峦击掌,一声清啸,满山华彩。   

 

点赞
收藏
推荐
<<  上一篇: 七律—秋去冬来
下一篇: 献给劳动节的诗  >>
评论
总计:0条评论
提交评论

服务电话(08:00-18:00)

0517-83761866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文庙新天地C6-1 翰缘书院      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服务QQ:1371234137  965663877  2317365119      诗词云平台QQ群:126405582
Shici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Alexa排名查询  酷帝网站目录
法律顾问:北京尚勤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