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日晷定时令,是指通过观测日晷上晷针的影子变化,来确定时辰、节气等时间节点,核心是利用太阳的投影规律实现计时,是古代重要的天文计时方法。原理是晷针指向北极星,太阳东升西落时,晷针影子会在晷盘上移动,不同位置对应不同时辰,长期观测还能辅助判断春分、秋分等时令转换。1. 晷盘:圆形或方形的平板,是日晷的“表盘”,上面刻有均匀的刻度,对应“子、丑、寅、卯”等十二时辰,部分还会标注春分、秋分等节气对应的影子位置。通常倾斜放置(而非水平),倾斜角度与当地纬度一致,确保观测精准。2. 晷针:垂直固定在晷盘中心的金属针(或细杆),是日晷的“指针”,其方向必须严格指向北极星,保证与地球自转轴平行。定时令原理(对应结构):太阳东升西落时,晷针会在晷盘上投下影子,影子的尖端会随着太阳位置变化而移动:影子指向哪个时辰刻度,就代表当前是哪个时辰;一年中,同一时辰的影子长度会随季节变化(如夏至影子最短、冬至最长),通过观察影子的最长/最短位置,就能确定夏至、冬至等关键时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