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一掬清流见古今 [散文]

新用户     发布时间: 2025/4/30 19:28:09
阅读:12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渭河源游记
关键字
渭河源
渭河源游记:一掬清流见古今
周大庆
暮春时节,循《水经注》“鸟鼠同穴山,渭水出焉”的记载,我踏上去往渭源的路。车过陇山,风里便多了几分湿润的凉意,直到那汪从山坳里漫出来的碧泉撞入眼帘——渭河源,终于到了。
 
拾级入景区,最先遇的是“品字泉”。三股清泉从青石板下汩汩冒出,形似“品”字,当地人说这是渭河最早的脉络。俯身细看,泉水清得能数见水底的鹅卵石,指尖探入,凉意顺着指缝漫到心口,竟让人想起千年前大禹“导渭自鸟鼠”的传说。不远处的禹王殿飞檐翘角,殿前祭渭坛上,几株古柏枝干遒劲,像是在默默守护着这条滋养了关中平原数千年的母亲河。
 
沿栈道往山谷深处走,画风渐变成满眼的绿。新抽的柳枝垂在溪边,野桃花落了满地,偶尔有松鼠从石阶旁窜过,惊起一串鸟鸣。行至“双石门”,两壁青山如削,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崖顶坠下,砸在青石上溅起碎玉般的水花。水汽混着草木的清香扑在脸上,同行的人都忍不住放慢脚步,连呼吸都轻了几分。
 
最难忘的是午后在“马家窑文化遗址”的驻足。展区里陈列着半坡遗址风格的彩陶碎片,红底黑纹的几何图案里,藏着先民与渭水共生的智慧。讲解员说,当年马家窑人就是靠着渭水的滋养,才烧制出这么精美的陶器。我摸着展柜里的陶片,仿佛能摸到千年前渭水的温度。
 
夕阳西下时,我们坐在渭河边的石阶上。河水泛着金波,缓缓向东流去。远处的鸟鼠山笼罩在暮色里,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同行的朋友说,这渭水从这里出发,要流过甘肃、陕西,最后汇入黄河,滋养多少土地啊。我望着河水,忽然明白为什么古人会对“河源”如此敬畏——这不仅是一掬清水,更是一条文脉,一种传承。
 
踏上归途时,晚风里还带着渭水的湿气。我知道,这次渭河源之行,不仅是看了一处风景,更是触摸到了一段历史,感受到了一条河的灵魂。或许下次再来,又是另一番景致,但这份对“河源”的敬意,会一直留在心里。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