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歌 1)
	黄海的浪拍碎残阳,龙旗颓在浊浪中央。
	清廷的纸醉遮不住殇,战舰空载满朝慌。
	邓世昌立在舰桥之上,怒目对着倭舰炮膛。
	“撞沉吉野” 的吼声裂肠,最后一沉是热血滚烫 ——
	他攥着断舵不肯放,身后是无能的朝堂,
	将士们裹伤再上膛,无奈枪尖抵不过投降。
	(副歌)
	甲午的风还带着霜,吹不散那纸条约的烫。
	马关城里笔落千斤重,割的是骨肉,痛的是肝肠!
	阿里山的同胞哭着望,望不见长安却见豺狼,
	谁愿做亡国奴把膝降?血要热,脊梁要直,命要扛!
	(主歌 2)
	台南的巷里刀光亮,老幼都举着竹矛枪。
	林少猫的战鼓震山岗,徐骧的队伍踏破寒霜。
	“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 的呐喊,
	刻在每块血染的土壤 ——
	血浸的布裹着断枪,娘送儿上战场不回头望,
	哪怕只剩残垣断墙,也要把 “中国” 二字刻在石上。
	倭人的铁蹄踩不碎信仰,抗争的怒火在黑夜里燃烧,
	五十年里从未低头,每寸土都记着不屈的殇。
	(桥段)
	历史的碑刻着两样:一样是清廷的退让,
	一样是同胞的脊梁 ——
	邓世昌的舰沉在海疆,却沉不没民族的刚;
	台湾义士的热血洒在山岗,浇灌出不弯的信仰。
	(尾奏副歌)
	甲午的痛还在心上,提醒着谁曾把国殇扛。
	从黄海到阿里山岗,一样的骨血,一样的担当!
	风会记得每声反抗,雨会洗亮每道伤疤的光,
	这土地上从未有 “异邦”,只有中华儿女,守着家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