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但使游人识古镇,且邀诗客撰新联—胜芳大院对联集赏析 [点评]

小编推荐     发布时间: 2025/11/1 15:22:18
阅读:11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点评人@薛林杰,本文选着燕赵青黎文学社
但使游人寻识古镇,且邀诗客撰新联—胜芳大院对联集赏析


       斑驳砖墙映衬墨香,古老院落因新联而焕发生机。
        杏雨一帘春作伴,荷风半榻夜听涛。 站在修葺一新的胜芳张家大院西厢房前,这副楹联仿佛将人带入水乡夏夜。2025年秋,霸州市委宣传部与廊坊诗词学会共同为胜芳古镇的张家大院和王家大院征集评选楹联,为这些清代古建筑注入新的文化灵魂。
        在短短半个多月里,诗友们创作了400多副楹联作品,最终精选出30副分别悬挂于两大院的门庭、戏台、厅堂之上。这些对联不仅遵循传统楹联的格律,更将胜芳的水乡韵味与大院的中西合璧建筑特色融入其中,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

01 胜芳大院:北方民居的建筑瑰宝
        胜芳张家大院与王家大院作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典范,汇聚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张家大院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原房主为胜芳八大家之一的聚兴堂张家,占地面积达1648平方米。
        大院分为四个四合院,西侧两院为清式木构架硬山建筑;东侧两院为欧式建筑,中间有穿堂鸳鸯厅,形成“一厅四室”的格局。
       王家大院则始建于清光绪六年,宅院汇集了西方的拜占庭、中国的歇山坡顶以及非洲的建筑风格,堪称现代建筑美学的小“博物馆”。
       这些大院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文化载体。它们见证了胜芳作为北方水旱码头的繁荣历史,也体现了“南有苏杭,北有胜芳”的文化底蕴。

02 楹联评选: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对话
        2025年9月28日,霸州市委宣传部、霸州市文联邀请廊坊诗词学会和部分县市学会的诗友到胜芳镇进行实地采风。组织者要求诗友们按照两个大院的初始状态,为院落、庭堂的门口,戏台、看台的廊柱等选配楹联。
         评选活动采用隐名编号、现场投票的方式进行。专家团队与胜芳镇政府、胜芳古镇管委会等部门代表亲赴景区,在实地感受建筑氛围的同时,为每处位置挑选最贴合的楹联。
          这一评选机制确保了作品的公正性,也使最终入选的楹联更能与建筑环境相融合。短短半个月,征集活动共收到楹联作品400多副,初选出120多副作品,最终确定了30副悬挂于两大院。

03 张家大院楹联:诗书传家的文化理想
        张家大院的楹联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化对家族伦理的重视。正门楹联“百代家风尊礼义;千秋事业尚诗书”(作者王少峰),开宗明义地揭示了张家以诗书礼义传家的门风。
        进入大门,张丽敏创作的“门凝百福承忠义;户纳千祥始善仁”进一步阐释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传统理念。

       大院内部楹联则更多展现了胜芳水乡的特色与文人雅趣。刘宗群创作的“杏雨一帘春作伴;荷风半榻夜听涛”,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古镇特有的自然风光。而毕晓明所作的“菱歌惊起廊前燕;苇影摇深砚底波”则将水乡劳作场景与书香生活巧妙结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占魁为二进院倒座房创作的楹联:“欲乃常情,贵知止也;德为达道,重在行之。”这副富含哲理的联语,将修身养性的智慧融入日常居住空间。

04 王家大院楹联:中西共辉的融合气象
        王家大院的楹联则更多体现了中西文化融合的特色。刘宗群创作的大门楼楹联“胜水钟灵开泰运;芳庭毓秀纳千祥”,巧妙地将“胜芳”二字嵌入联中,寓意吉祥。
          王家大院作为汇集多元建筑风格的宅院,其楹联也反映了开放包容的气度。彭城创作的“荷菊花争艳;中西景共辉”直接点明了这一特色,而王丽萍的“雕镌南北西东景;融汇古今中外风”则进一步拓展了这一主题。
          在细节表现上,李传春的“竹影摇窗画;花香入砚诗”以及刘宗群的“叶启西洋韵;窗含满院春”等联,都以简练语言勾勒出王家大院独特的文化韵味。

05 戏楼楹联:演绎人世百态的舞台
         胜芳戏楼作为古镇“三宗宝”之一,其楹联创作尤为精彩。戏台楹联“台上尊卑,一枕春秋梦;世间成败,几番锣鼓声”(作者王少峰),以哲理深长的笔触揭示了舞台与人生的微妙关系。
        看台立柱上的两副长联更是生动有趣:“锣鼓声中,千年故事今朝演;衣冠影里,万种风情此处观”(刘宗群创作)以及“过眼烟云,几代悲欢真亦假;盈台锦绣,一时富贵古同今”(王少峰创作)。
         这些楹联不仅描绘了戏曲演出的场景,更引申出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它们让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获得思想的启迪与共鸣,体现了传统文化中“高台教化”的社会功能。

06 楹联艺术:水墨之间的文化密码
      这些楹联作品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共同特点:严格遵循传统楹联的格律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巧妙融入胜芳本地元素,如荷花、淀水、菱歌等意象;根据不同建筑位置的功能特点,创作相应内容的楹联。
         在大院不同位置的楹联内容也各有侧重。门联多体现家族传承与道德教化,如“百代家风尊礼义;千秋事业尚诗书”;书房楹联则侧重文人雅趣,如“竹影摇窗画;花香入砚诗”;居住空间的楹联则更多表现生活情趣,如“四时花气穿廊过;一院歌声绕壁听”。
      这些楹联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建筑空间的文化点睛之笔,引导游人理解大院深厚的人文底蕴。
       漫步今日胜芳古镇,游人不仅能看到“中西景共辉”的独特建筑,还能在每一处门廊前驻足品读楹联的韵味。张家大院正门“百代家风尊礼义;千秋事业尚诗书”的厚重,王家大院“胜水钟灵开泰运;芳庭毓秀纳千祥”的吉祥,戏台上“台上尊卑,一枕春秋梦;世间成败,几番锣鼓声”的哲理。

        这些楹联如今已成为胜芳古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古建筑相得益彰,让历史与现代在笔墨间对话,为北方水乡这座“北方小苏杭”增添了新的文化风景。



点评人:@薛林杰

注释:文中论点均系个人个观点,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