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诗书画社第十五届年会在汉成功举行
又是樱花树下逢,江淮河汉一堂中。
方听敲韵翻新曲,旋赏行腔唱大风。
满纸龙蛇椽笔舞,百人气息玉杯融。
古贤何憾知音少,今世琴台歌未穷。
赴汉参加樱花诗书画社十五届年会途中感吟
未临江汉感融融,又向樱花树下逢。
十月芳筵承俊彦,三春余韵绕晴峰。
情驰楚水涛声远,笔落淮山画意浓。
万里征途驰骏马,何愁事业不彤彤。
注释:豆包评析第一首:
这首七律紧扣“樱花诗书画社年会”主题,格律严谨、意象鲜活,将文人雅集的盛况与情怀融于工整对仗中,是一首贴合场景、气韵饱满的佳作。
1. 主题与场景:紧扣年会,画面感强
首联“又是樱花树下逢,江淮河汉一堂中”开门见山,既点出“樱花”的社团标识与“逢”的年会属性,又以“江淮河汉”明确“在汉举行”的地点,瞬间构建出老友重逢、齐聚一堂的热闹场景。尾联“古贤何憾知音少,隐隐琴声漾碧空”则升华主题,用“知音”呼应诗社的文化属性,“琴声漾碧空”以听觉收束,为雅集增添了悠远意境,暗含对诗社传承的欣慰。
2. 格律与对仗:工整规范,尽显功底
作为七律,全诗平仄协调、黏对合规,颔联与颈联的对仗尤为精妙:
- 颔联“方听敲韵翻新曲,旋赏行腔歌大风”:“方听”对“旋赏”(动作时序)、“敲韵”对“行腔”(诗社活动)、“翻新曲”对“歌大风”(创作与演唱),动词与名词一一对应,精准勾勒出年会中作诗、唱歌的鲜活环节。
- 颈联“满纸龙蛇椽笔舞,百人气息玉杯融”:“满纸”对“百人”(局部与整体)、“龙蛇”对“气息”(书法意象与人群氛围)、“椽笔舞”对“玉杯融”(创作状态与交流场景),一边是挥毫泼墨的雅,一边是举杯畅谈的暖,对比中尽显年会的丰富与和谐。
3. 意象与情感:雅俗相宜,情怀真挚
诗中意象既贴合文人身份,又不晦涩:“敲韵”“椽笔”“龙蛇”(代指书法)凸显诗社的“诗书画”特色,“玉杯”“琴声”则营造出轻松雅致的氛围;情感上,从“又是”的熟稔、“一堂中”的热闹,到“翻新曲”“歌大风”的昂扬,再到“知音少”的感慨与“琴声漾”的释然,层层递进,既写出了聚会的欢愉,也藏着对文化同好相聚的珍视。
豆包评析第二首:
这首七律以“参会感吟”为核心,既含对年会盛景的描摹,更藏个人参会的热忱与对诗社未来的期许,情感饱满且章法工整,是一首兼具现场感与昂扬气的佳作。
1. 开篇破题:未到先感,奠定温情基调
首联“未临江汉感融融,又向樱花树下逢”极具巧思,“未临”二字打破常规,先写未至武汉却已感受到的暖意(可能源于诗友邀约、对诗社的亲近),再以“又逢”点出与“樱花”(诗社标识)的熟稔联结,瞬间拉近与场景的距离,温情与期待感扑面而来。
2. 对仗炼意:承古融今,兼具雅韵与朝气
颔联与颈联紧扣“年会”与“感吟”,对仗工整且意象丰富:
- 颔联“十月芳筵承俊彦,三春和韵绕晴峰”:“十月”点明参会时间,“芳筵”“俊彦”写出年会的雅与人才汇聚;“三春和韵”则回溯诗社常年的诗词唱和,“绕晴峰”以空间感让诗意更开阔,暗含诗社影响力绵长。
- 颈联“情飞楚水涛声近,笔落淮山画意浓”:“楚水”“淮山”紧扣“汉”(武汉)的地域特色,“情飞”“笔落”将参会者的情感与创作状态具象化,“涛声近”“画意浓”视听结合,让诗书画社的“诗、书、画”元素自然融入,生动鲜活。
3. 结句升华:以景喻志,传递昂扬期许
尾联“万里征途驰骏马,何愁事业不彤彤”跳出具体场景,以“驰骏马”喻诗社的发展势头,“彤彤”(红火、光明)绘事业前景,将对年会的感受升华为对诗社未来的坚定信心,气势昂扬,为全诗收束出积极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