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南峰冯氏开基始祖——冯致中公
文/冯期武
一、家世渊源与诞生背景
冯致中公,南宋江西都昌南峰冯氏开基始祖,其家族渊源可追溯至深厚的理学传统与官宦世家。据《灵芝冯氏宗谱》记载,冯致中乃都昌冯氏始迁祖冯公甫(评公)之晜孙。冯公甫为北宋天禧进士,官至饶州郡守,约生于公元995年,于北宋致和年间(1055年)奉祖训自安徽休宁县冯村迁居都昌长宁乡灵芝山(今南峰镇石桥村),守护南唐祖先冯延鲁陵园,开创都昌冯氏一脉。
冯致中曾祖道彰公、祖应云公、考经世公(建宁县尉)皆为进士,家学渊源深厚。冯氏家族承袭“理学世家”之风,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白鹿洞书院的嫡传弟子冯椅(厚斋公)。冯椅列为都昌“朱门四友”之一,其学术思想对家族影响深远。
约南宋绍兴丙辰年(1136年),冯致中出生于长宁乡石桥村(今都昌县南峰镇石桥村)。彼时南宋偏安一隅,北方山河破碎,然江南文风鼎盛。冯致中自幼生长于这样一个书香门第,沐浴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理学之光,为其日后为学为官奠定了坚实根基。
二、求学入仕与清廉为官
冯致中公自幼酷爱读书,博通经史,嗜古尚法,儒道兼修。家学的熏陶和个人的勤勉,使其学识渊博。隆兴癸未年(1163年),冯致中参加科举考试,高中举人,从此步入仕途。
冯致中初入官场,曾任主簿、县丞等职。后因才学出众,政绩斐然,升迁为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市)判事。“判事”一职掌管刑狱,相当于时下的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在建安任上,冯致中刚直不阿,抑制豪强,奖励农桑,兴办学堂,以法治吏,肃整朝仪,倡导司法公平,多次破解疑难杂案,因而声誉鹊起。
因其政绩卓著,冯致中后被宋孝宗擢升为监察御史,负责弹劾官吏、肃整朝纲。御史之位显要,然冯致中始终坚守操守。在南峰老街“冯御史冯判事,萝卜腌菜过日子”的典故妇孺皆知,生动传颂其清廉自守的生活态度。他“耽嗜经史”、“割俸济贫”、“齑盐自守”、“潜心著述”的典故,代代传颂。
冯致中后又被任命为建康府通判,佐理府事,监察官吏,监督财政,筹备军需,审理刑狱,均守正不阿,尽职尽责。其官阶升至朝议大夫(从六品文散官)。在为官生涯中,冯致中以德化民,爱护百姓,与夫人方氏生活俭朴,乐善好施,常割俸禄救济贫苦。每逢饥荒,则齑盐自守,几近釜鱼甑尘,却仍施粥施钱,深得人心。时人誉其“惶惶敢食千钟粟,去去惟余两袖风”。
庆元乙卯年(1195年),冯致中公致仕归隐,离开官场。离任建安时,当地民众感念其恩德,焚香拜别,后又建“清风亭”以兹纪念,其清廉高节可见一斑。
三、归隐南峰与开创基业
冯致中公致仕后,并未返回故里石桥村,而是选择了石桥之南、山清水秀的一处高地(可望鄱阳山峰)建造别墅,杜门谢客,读书娱然。其遗址在今南峰老街老门口,史称“石门楼”。冯致中在别业门照上题“南峰”二字,后来成为这方地域称“南峰”之由来,至今沿用。
冯致中公之胞弟冯大中(约1142—1243),少时与理学家冯椅同窗攻读于南峰数里远的读书坂,后与饶州太守王十朋之子王舍人志趣相投,侠义游学。两人叹怀才不遇,命途多舛,为求超然于世,同赴有道教“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称的江苏金坛茅山学道。宋嘉泰年间(约1203年),冯大中学道归来,在兄长冯致中“南峰”别墅旁石门楼毗邻筑室,种梅养鹤,觅泉炼丹,传道授业,卓有雅望。
冯大中在宅旁种植大片梅树,春日花径下,举觞吟诗,群贤毕至。梅树枝头绽放芬芳,梅树底下高山流水,这方胜景地于是被人称之为“梅树园”。另有相传,冯大中觅泉炼丹,泉水甘洌,其族兄冯椅亲书“丹泉”二字镌刻,美名远播。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朱元璋部下染瘟疫,军师刘伯温曾命取丹泉之水煮石桥头灵芝,救治数万兵卒。明太祖为酬谢“丹泉”之恩,命大将常遇春扩凿为池,砌石护之,赐名“酬池”,勒石为铭。此井于清雍正年间由乡饮僎宾、五房村冯禄德率子孙重修为“四方井”,井水甘洌,滋养族人,用以加工“南峰豆参”,质地上乘。
倚靠着与彭蠡大湖(鄱阳湖)相通的水运便利,亦赖以冯致中、冯大中兄弟的仁义侠胆与广泛人脉,“南峰”斯地渐成商贾云集之所,冯家门庭更是高士盈门。致中公与弟大中公彬彬然,雅望极盛,福泽绵延,被尊为南峰冯氏开基始祖。兄弟二人享祀于后世所建的“灵峰阁”(又称“老太公庙”)。
四、治家育人与家风传承
冯致中公不仅为官清廉,治家亦严谨有序,树立了良好的家风。其子冯文定,习学黉宫,志甘淡泊,性乐典坟(三坟五典),生活极为清贫。端平年间,冯文定竟辞禄不受,甘居田园,继承了父亲的清廉之风。其孙泰义(行百四,时为都昌文学泰斗),曾孙仟四(元代乡饮正宾)皆名士。
冯致中公的清廉事迹和高洁品格,影响了冯氏家族八百多年的发展,营造了敦本孝廉、忠厚传家的优良家风。世居南峰的冯氏后裔,由此清廉守正,瓜瓞绵绵,且历来尊师重教,兼顾农商。仟四公(元代乡饮大宾)支下有7族五房共一十二支,总计二十六个村庄。都昌县南峰石桥开基始祖,冯公甫公的后裔有1O8族,定居都昌鄱阳有7O余村,其它外迁星子,彭泽吉安等。仟四公生闰三公、闰五公,至明代初期,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成为望族。主要聚居村庄有南峰老街、新街、梅树园、大土府里、少松村、三八里、上咀、畈上、新田下、德春村、芦家园、桥头、冯宠村、芗溪袁家头、万户赶宝里、狮山冯继泉里、狮山王家汊、鄱阳九垅、鄱阳大垅、弋阳以及吉安等县乡,并徙发至鄱阳、景德镇、九江湖口、永修星子、贵溪、吉安石门等地,英杰迭闻,声誉远播,成为都昌名门望族。
南峰冯氏传承老祖宗冯异(东汉夏阳侯,史称“大树将军”)家风,为人谦虚,宽容仁厚,人缘好人脉广。许多外姓家族亦受吸引,陆续迁入南峰梅树园周边居住繁衍,和谐共处,南峰由小村庄迅速发展成为文化经济贸易中心。
五、历史影响与后世景仰
冯致中公的一生,是理学思想与清廉品格的实践典范。他深受家族理学传统影响,崇尚古贤,常吟《岳阳楼记》励志,并以当朝名臣周必大、冯瑞云、王十朋为楷模,慎独慎微,修齐治平。其生平事迹,充分体现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人格。
其归隐后所开创的南峰基业,逐渐发展成为繁荣的集镇。南峰街最早地址在老门口(老邮电所、索粉厂一带),后因战争和水灾,迁至鱼雁垅(今少松村一带),再迁烟头山(今供销社、镇政府大院一带),近代延伸形成新街。因地处水上交通要道,南峰街长期承担周边多个乡镇的“物资集散地”,市场繁荣,海纳百川,人气旺盛。至解放前夕,南峰街已成为都昌县农村五大集镇之一。
冯致中公的后裔秉承“耕读传家,厚德载物”祖训,代不乏贤,英才辈出。近代有冯承就领军陶瓷行业,贡献卓越,被誉为景德镇“三尊大佛”之一、“四大金刚”之首,曾两次在家乡南峰祠堂施粥散粮,耗粮愈千石,积德行善。民国时期有冯宗涯(字天问,派名宗涯),乃冯致中后裔,先后任江西省财政厅咨议、浮梁县志主编、上海《申报》编辑,文声卓著,时称“江西大才子”,在景德镇创办“延鲁小学”,有《冯天问诗词联文拾遗》存世。其弟冯天畏,民盟成员,毕业于日本工业大学,获工学士学位,熟悉多国语言,曾任景德镇市政协委员。当代有原铁道部党组成员、全国铁路总工会主席冯祖椿,毕业于同济大学,长期担任设计院院长,为国家铁路建设做出过卓越贡献。
为纪念致中公与大中公,冯氏家族早在南宋末期便于南峰老街庙嘴上建“老太公庙”,奉祀二公,依时祭祀。后毁于“文革”,20世纪90年代末,由梅树园四房村乡贤冯祖烜(字珂晃,景德镇名医)资助古宅一幢,多位族贤齐心协力,依旧制重修庙宇,名“灵峰阁”(灵芝山---南峰),又名“中公堂”,亦称“老太公庙”,复奉神像,香火旺盛,成为缅怀先祖并接受“仁义礼智信”洗礼的庄严场所。
2008年,都昌县冯氏宗谱续委会实现了都昌及周边6县1市冯氏家族宗谱120年以来的再次统修,《灵芝冯氏宗谱》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考证严谨、制作精美,是都昌冯氏大家族极为珍贵的文化宝库,其中自然详细记载了致中公的丰功伟绩与清廉家风。
六、结语
冯致中公的一生,由仕而隐,由隐而创,完美诠释了中国传统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他清廉为官、勤政爱民,在建安、建康等地留下美名;他归隐林泉、读书立言,为家族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他择地而居、开创基业,使“南峰”之名传承至今,福泽后世。
其“萝卜腌菜过日子”的清廉本色,“割俸济贫”的仁爱之心,“齑盐自守”的高洁情操,以及其弟冯大中公“种梅养鹤”的超然雅趣,共同构筑了南峰冯氏家族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历经八百余载风雨,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代冯氏后裔及乡人潜心读书、乐于助人、廉洁自律、造福桑梓。
冯致中公,这位南宋的贤臣与隐士,都昌南峰冯氏的开基始祖,其生平事迹与精神遗产,不仅是冯氏家族的宝贵财富,亦是都昌地方历史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值得后人永远铭记与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