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南峰清风:忆南宋名臣冯致中 [散文]

冯期武     发布时间: 2025/11/5 15:25:32
阅读:35次      分享到

南峰清风:忆南宋名臣冯致中
/冯期武
   在南峰老街斑驳的时光里,一句“冯御史冯判事,萝卜腌菜过日子”的典故仍在妇孺口中传颂。八百余年光阴流转,冯致中这个名字,依然如灵芝山麓的清风,吹拂着都昌县的每一个角落,诉说着清廉守正的风骨。
   一、书香门第,古贤为范
   冯致中,号耕耘,南宋绍兴初年(约1135年)生于江西都昌县长宁乡石桥村一个书香门第。其名“致中”取自《易经》“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寓意追寻天地间最本真的和谐状态;其号“耕耘”,则预示了他一生勤勉务实的为官之道。
   自幼颖悟的冯致中,博通经史,嗜古尚法,儒道兼修。他尤其崇尚陶渊明的淡泊与冯慈明的高洁,常以《岳阳楼记》吟诵励志。当朝名臣周必大、冯瑞云、王十朋皆为其楷模,使他自少年时便立下“修齐治平”之志。绍兴三十年(1160年),他高中进士(梁克家榜),始任秘书省正字,从此踏上仕途。
   二、隆兴北伐,宦海浮沉
   隆兴年间,冯致中参与北伐幕僚团队,负责文书起草校对。因其叔祖父瑞云公时任参军,全力协助宰相张浚指挥北伐,冯致中亦受其益。初期宋军告捷,孝宗大悦,冯致中得功臣举荐,获授建康府通判(五品),佐理府事,监察官吏,监督财政,筹备军需,审理刑狱。
   然而仕途多艰。后因北伐受挫,瑞云公蒙冤离世,冯致中亦受牵连。直至乾道五年瑞云公平反,他才复出任承议郎。幸得宰相虞允文赏识其才,极力推荐,孝宗方知此人之能,再度委以重任。在建康府任上,他守正不阿,抑制豪强,奖励农桑,兴办学堂,以法治吏,肃整朝仪,多次破解疑难杂案,声誉鹊起。
   三、齑盐自守,割俸济贫
   冯致中之清廉,堪称千古典范。他与夫人方氏(南康府太守方汉英远孙)生活极为俭朴,常以萝卜腌菜度日,却乐善好施,割俸济贫。每逢饥荒,他齑盐自守,几近釜鱼甑尘之境,却仍坚持施粥施钱,深得民心。
   离任建康时,百姓焚香拜别,依依不舍,后特建“清风亭”以纪念其德政。庆元年间,他转任朝议大夫,未几上表辞职,恩准回乡时,行李萧然,别无长物,唯有书籍而已。晚年他甚至远赴琼州任知府,劝课农桑,兴办教育,割俸济民,将清廉之风带到天涯海角。
   四、南峰归隐,家风永传
   古稀之年,冯致中谢政归籍,回到都昌灵芝山。见人繁屋挤,遂沿湖畔迁至灵芝山南五里处的应声湖畔高地筑室定居,门楣镌刻“南峰”二字。此地后来得名南峰街,发展为都昌五大古镇之一。
   归隐后,他潜心著述,注疏经义,撰有《耕芸集》,传播文明。嘉定末年,冯公与世长辞,寿越八旬,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皆以廉洁著称,朝野称颂。端平年间,宋理宗感念其清正廉洁,敕造石门楼旌表忠良,追赠中奉大夫。
   其子文定公(冯珂)淡泊明志,辞禄不受,甘居田园,传承清廉家风。第四子冯多福绍熙四年进士及第,官至宝谟阁直学士、中奉大夫,亦为贤臣。冯氏后裔尊师重教,兼顾农商,英才辈出,如近代陶瓷业领袖冯承就、民国“江西才子”冯天问、当代铁道部官员冯祖椿等,皆承其风。
   在今日南峰镇,老门口遗址上的“石门楼”虽已斑驳,但冯致中题写的“南峰”二字依然映照着历史。那口丹泉四方井的水,依然清洌如初,仿佛还在诉说这位先贤“去去惟余两袖风”的清风正气。
   冯致中的故事,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流淌在时间里的活水,涌动着清廉守正的精神力量,永远滋润着都昌这片土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们。
                                                                                       2025,10,30整理于宜春靖安县城居室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