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都昌县
冯期武
我的家乡都昌县,静卧于鄱阳湖北岸,像一颗被碧波温柔环抱的明珠。这里是苏轼笔下“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的繁华之地,也是我心中永远缱绻的乡愁所系。
都昌的灵韵,大半在鄱阳湖。她拥有这中国第一大淡水湖近三分之一的水域,湖岸线绵延308公里。四季在此更迭出迥异的画卷:春日,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夏季,芦荡青翠,渔舟唱晚;秋来,蓼子花海如烟似霞,将湖岸染成一片梦幻的粉紫;冬季,草洲辽阔,荻花飞舞,成千上万的候鸟“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奏响生命的壮歌。家乡因此被誉为“候鸟天堂”,更有“中国小天鹅之乡”的美名。我常想起那位守护候鸟四十载、救助六万余只生命的“候鸟医生”李春如,他用一生诠释着都昌人对这片水土与生灵的深爱。
都昌的筋骨,镌刻着历史的厚重。这座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便已置县的古邑,是赣鄱大地上十八个文明古县之一。登临南山,不仅能将浩瀚鄱阳湖尽收眼底,更能与千载文脉相遇。山腰峭崖下的“野老泉”,相传由苏东坡题字,清泉至今潺潺;南山寺、灵运塔、八仙石、集贤亭……一景一物都沉淀着传说。山之巅,七级八角的灵运塔巍然屹立,登塔远眺,县城街市与无垠湖面交相辉映,顿生古今交错、天地悠悠之感。城西的枭阳古城址,虽常隐于湖水之下,却默默诉说着更古老的沧桑。
都昌的神奇,浓缩在老爷庙的传说里。这座立于龙头山首、俯视着被称为“东方百慕大”的神秘水域的古庙,香火缭绕数百年。关于巨龟救朱元璋的传说、数百艘船只在此沉没的未解之谜,都为这片水域披上了神秘面纱。每逢枯水期,湖底那座建于明崇祯四年、长达近三公里、拥有949个桥墩的“千眼桥”显露真容,如长龙横亘湖床,堪称奇观,默默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都昌的魂魄,孕育于深厚的人文。这里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故里,“陶母截发延宾”、“封鲊责儿”的教子佳话,至今流传。南宋爱国丞相江万里、理学教育名家陈澔等一大批历史名人,都从这里走出。谢灵运、李白、苏轼、黄庭坚、朱元璋等历代名士的足迹与诗篇,更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限风华。始建于南宋的星凤楼,诞生的《星凤楼帖》在中国书法史上与《淳化阁法帖》齐名,翰墨书香至今仿佛仍在空气中飘荡。
这就是我的家乡都昌。她有着大湖的壮阔,也有湿地的温婉;有古县的沉静,也有生命的喧嚣。她是在外游子心中那盏永不熄灭的“灯火楼台”,是魂牵梦绕的永恒乡愁。我深信,这座与鄱阳湖共生共荣的县城,必将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生态,走向更加兴旺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