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南峰冯氏宗祠内著名木(石)雕作品
文/冯期武
都昌南峰冯氏宗祠内那些精美的木雕作品,其具体著名木(石)雕作品根据徽派宗祠建筑常见的木(石)雕题材、工艺特点以及冯氏宗祠的家族历史,其木(石)雕包含以下几类重要主题和作品
一、主要木雕类型与可能题材
徽派建筑素以木雕、石雕、砖雕“三雕”技艺闻名。宗祠的木雕广泛用于梁架、雀替、屏风、窗棂等部位,题材多寓意吉祥、彰显家风。
1.祖先功业与历史故事类
祖先画像与历史场景:第二进议事堂两侧走廊悬挂冯氏元祖(如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东汉开国元勋冯异公、北燕昭成皇帝冯弘公、南唐户部尚书冯延鲁公等)画像及书写“大树遗风”、“北燕皇族”、“南唐世家”、“新安郡望”的金匾。其下方的栏板、隔扇或梁枋上很可能配有描绘这些先祖重要生平事迹的木雕故事场景,如“大树将军”(冯异)的谦逊、冯氏先贤的文治武功等。这些雕刻采用多层镂雕或高浮雕,人物众多,构图复杂。
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篇章:徽州木雕喜爱表现忠孝节义题材。宗祠戏台两侧厢房或梁柁上可能存在“桃园结义”、“武侯屯田”、“三顾茅庐”等场景的木雕,以教化族人要恪守忠信、仁义的处世之道。
2.祥禽瑞兽与灵木仙草类
“龙凤呈祥”:龙与凤是权力、尊贵和吉祥的象征。在享堂(寝堂)的月梁、额枋或神龛等重要部位,很可能有龙凤主题的木雕,象征家族昌盛与吉祥。
“百鸟朝凤”或“喜上眉梢(喜鹊登梅)”:这类题材寓意美好、富贵与喜庆,可能出现在梁架、雀替等处的雕刻中。
“瓜瓞绵绵”:出自《诗经》,寓意子孙昌盛、家族兴旺。常见于宗祠建筑中,通常雕刻瓜连藤蔓枝叶,间有蝴蝶(“蝶”与“瓞”同音)飞舞,是祝愿家族绵延不绝的经典图案。
3.戏文人物与生活场景类
戏曲故事雕刻:戏台是宗祠重要组成部分,其藻井、额枋或垂柱上常有《西厢记》、《白蛇传》等脍炙人口的戏曲经典场景的木雕,雕刻精巧,富有情节性和观赏性。
民间生活与渔樵耕读:部分木雕可能展现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理想生活,如耕种、读书、渔猎等场景,体现了“耕读传家”的传统观念。
二、木雕艺术的特色与价值
冯氏宗祠的木雕不仅具有装饰美感,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技艺精湛:融合了浮雕、透雕、圆雕甚至镂空雕等多种技法。特别是清代木雕,构图精美繁琐,层次丰富,人物情节复杂细致,能在有限厚度内雕出多重空间,栩栩如生。
寓意深远:每一幅木雕都蕴含吉祥寓意。例如蝙蝠(福)、鹿(禄)、仙桃(寿)、喜鹊(喜)、鲤鱼(有余)、花瓶(平安)等元素,通过谐音、象征等手法,表达对福禄寿喜、家族兴旺的美好祈愿。
家族精神的载体:木雕题材的选择与冯氏家族“敦本堂”的堂号精神高度契合。通过展现祖先功绩、历史故事、忠孝节义等内容,时刻告诫族人不忘根本、恪守德行、光耀门楣。
三、探寻与欣赏建议
由于宗祠已毁于1998年洪灾,实物无从得见。若想了解其木雕艺术,可通过以下途径:
1.查阅地方文史资料:《都昌县志》、《冯氏族谱》或本地文史工作者撰写的文章中,可能提及宗祠建筑细节和装饰艺术的只言片语。
2.访问亲历者或后人:寻访当年在祠内读过书(曾作南峰中小学校舍)或参与过祭祀活动的老人,他们的记忆是宝贵的“活历史”。
3.参考同期期、同地域的徽派宗祠:参访都昌及周边县市(如鄱阳、婺源、歙县)保存完好的明清宗祠(如歙县的冯仁镜宅等),类比推测南峰冯氏宗祠的木雕风格与水平。徽州地区宗祠木雕在题材和工艺上具有共性。
总结
尽管南峰冯氏宗祠的木雕珍品已随建筑消逝,但我们仍可通过文献记载、老人回忆及对同期同类建筑的考察,想象其昔日的华彩。它们不仅是雕刻艺术,更是冯氏家族历史、信仰与价值观的立体呈现,凝聚着工匠的智慧和家族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