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文墨人生:码字三重境 [散文]

冯期武     发布时间: 2025/11/4 20:44:50
阅读:29次      分享到


文墨人生:码字三重境

文/冯期武

     笔墨纵横间,我的一生在新闻稿、教学论文和诗词散文的三个阶段里缓缓流淌

 

      人生的开端往往朴素得如同一张白纸。1975年秋,我高中毕业,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尚未知晓未来将与文字结下不解之缘。次年二月,我穿上戎装,踏入军营,开始了人生第一段“码字”生涯——新闻采写。

      在部队的岁月里,我与文字的关系是紧张而热烈的。作为报道员,我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捕捉部队生活的闪光点,将它们转化为报刊上的铅字。那些年,我常常在深夜伏案,就着台灯的光亮,一字一句地推敲。五年间,五十余篇文稿陆续在军报和地方报刊上发表。

     1979年2月,对越自卫还击战的炮火轰鸣,我也随部队奔赴前线。战地的文字,带着硝烟的味道,记录着生死一线的真实。战争结束后,我荣立了三等战功,这荣誉不仅是对勇敢的肯定,也是对那段用文字记录历史的见证。

     1981年元月,我退伍还乡,开始了人生的第二个阶段。

     我被分配到乡镇中学担任语文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手中的笔不再记录战地硝烟,而是开始书写教书育人的篇章。在指导学生阅读写作的同时,我也通过自学考试不断提升自己,将学历提升到大学本科,并最终获得了中学高级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

      三十七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发表了教育教学论文一百五十多篇,业内外新闻稿八十多篇。这一阶段的文字,理性而严谨,如春蚕吐丝,细细密密地编织着教育的经纬。

      2017年8月,我退休了。离开了三尺讲台,却迎来了人生第三段“码字”生涯——文学创作。

这一刻,我等了整整三十七年。我终于可以抛开格式的束缚,让文字随着心流自由舞蹈。古体诗词和散文成为我表达的新载体,平仄韵律间,我找到了少年时那个热爱文学的自己。

     然而,命运在2021年9月给了我一个考验。体检发现体内某个脏器上出现了一个“不友好”的肿瘤。面对病魔,我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一边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一边更加努力地整理和撰写诗文,以圆出版诗文集的心愿。

     子女们深知文学创作是我的精神支柱,特意在国家“氧吧”靖安县城为我买了一套二楼140平米的房子,配了电脑(台式、笔记本各一台)、打印复印传真一体机及办公用品,供我疗养和创作。每当清晨,我坐在明亮的书房里,远眺窗外的青山绿水,笔墨在纸上游走,仿佛与自然对话,与灵魂对饮。

      五年来,在家人、媒体老师和亲朋的鼓励、支持下,我整理、撰写的诗文超过2000篇(首),出版了诗文集《鄱湖浪花》和《鄱湖忆诗》两部专著。合著《诗海拾贝》《春天放歌》《中华诗词●辛丑集》等诗文集这些文字,是我与病魔抗争的武器,也是我生命存在的证明。

     如今,尽管体质尚弱,但病情未见恶化,头脑依然清晰。我深信,文能健体,字可治病。每当我沉浸在创作中,病痛似乎也暂时忘却了我的存在。

     回顾这一路走来,从新闻采写到教学论文,再到文学创作,码字的三阶段串联起了我的人生轨迹。青年时,文字是职责;中年时,文字是事业;晚年时,文字是灵魂的归宿。

     三个码字阶段,三重人生境界。如果说第一阶段是“看山是山”,记录表象;第二阶段是“看山不是山”,剖析内涵;那么第三阶段便是“看山还是山”,回归本真。文字不再只是工具,而成为生命的延伸。

     窗外,靖安的阳光正好洒在书桌上。我缓缓拿起笔,继续码字。生命不息,码字不止——这不仅是我对文学的执着,更是对生命最深沉的告白。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