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诗析王建《江陵即事》兼考古 [点评]

胡从发     发布时间: 2023/10/22 6:57:38
阅读:592次      分享到

关键字
王建《江陵即事》
诗析王建《江陵即事》兼考古


一向把江陵作为生养父母的我,细读唐代诗人王建一首《江陵即事》,给予我莫大的启迪。当今,这首诗被摘抄镌刻于长江边沙市洋码头西入口处的铸铁钢板上。作为诗词爱好者,步随前人足迹,踏寻江津风物,感慨万千。如今,沙市江津洋码头,早已改头换面,成为市民和八方游客休闲的打卡地。而一千四百余年前,古时的江陵城之外港是何种状况呢?从王建的诗词析解与考究中,可略见一二。

其原玉为:
江陵即事
唐    王建
瘴云梅雨不成泥,十里津楼压大堤。
蜀女下沙迎水客,巴童傍驿卖山鸡。
寺多红药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
夜半独眠愁在远,北看归路隔蛮溪。

首联,作者以宏阔视野,以典型特征高度概述了江陵的气候特点、地理人文、水文信息、民居习惯。何以见得呢?“瘴云”,犹瘴气,唐代杜甫《热》诗之二:“瘴云终不灭,泸水复西来。”尽管作者在这里是采取比拟手法,但在当时人们的认知局限下,把长江流域气候规律,理解为“瘴云”不散,作怪所至,也在所难免。“梅雨”,指初夏产生在江淮流域持续较长时间的阴雨天气。“梅雨”最早出自西晋周处的《阳羡风土记》中的“黄梅雨”。及至初唐时期,《初学记》中有“《纂要》云‘梅熟而雨曰梅雨’,江东呼为黄梅雨”的记载,这是对梅雨名称的首次解释。在文学上,后来“江南梅雨”演变为表达离别感伤的重要意象,如宋代晏几道《鹧鸪天》词:“梅雨细,晓风微。倚楼人听欲沾衣。”“梅雨”,在诗歌中的第一次运用,是在庾信的诗句“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中,这正是描绘江陵地区麦子成熟时节阴雨不绝的景象,足见梅雨、诗词与江陵的渊源。作者通过“梅雨”,间接为后文的“客愁”打下埋伏!“津楼”,原指渡口修筑的瞭望楼台,如唐代陈子昂《岘山怀古》诗:“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在这里,“津”,可能一语双意,一是泛指有流水的渡口,另指地名“江津埠”,即当今的洋码头。比较有意思的是诗中描述有“十里”津楼,虽然“十里”并非实指,但在几千年前,却颇为壮观,蕴含着以下信息:一是江陵先民常择水而居;二是江陵水阔,皋埠少,人口多,百姓被迫选择狭窄的高处而栖息,形成津楼;三是江陵为水陆要津,云梦泽里,洞庭湖上,长水河边,南来北往,已形成繁华的“十里”长街,经济繁荣;四是十里津楼“压”,有被迫之意,揭示水患之威胁。“大堤”,原指堤名,在今湖北省襄阳县,如唐代李白《大堤曲》:“汉水临襄阳,花开大堤暖。”而这里应指荆江大堤。据考证,荆江大堤始建于东晋永和元年至兴宁二年间(公元345年~公元364年),相传荆州刺史桓温令陈遵沿江陵城筑金堤,这是荆江大堤最早的记载,该大堤起于万城附近较高地带,止于沙市,成于唐代。所以,这里的“大堤”肯定不是现江陵县城所在地郝穴镇的荆江大堤,有史料为证:公元1542年,北岸最后一个分流口──郝穴堵塞,大堤联成一线,被人称作万城大堤,又名万安大堤,比唐堤整整推迟了近千年。本联大意为:瘴云和连绵的梅雨无法将泥土完全冲刷,绵绵十里津楼伫立于大堤之上。

颔联,以男女两个具体侧面,展露江陵的风土人情、商贾信息、经营之道。荆州乃楚国门户,汉楚要冲,何要言“蜀女”“巴童”?其实并不矛盾,在战国时期,蜀国与楚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互不相属,如果思维停留在这一概念上,江陵有蜀女、巴童似乎不符合逻辑,然而在三国时期,就有“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的典故,这时江山移主,江陵归蜀,李白诗句:“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个“还”字,除本意往返“还”外,也间接证明荆楚江陵与巴山蜀水早已融为一体。更何况,蜀汉政权起初自称“汉”,并不称“蜀”。从《三国志》陈寿开始,才正式用“蜀”代称刘备建立的“汉”国。秦时,先灭蜀,后灭楚,江山统一,至唐朝,更是九九归一,天下大同,蜀汉一家,巴荆一依,所以作者在江陵见到蜀女巴童,顺理成章!“水客”,一般指船夫,渔夫,也指贩运货物的行商,如唐代李白《送崔氏昆季之金陵》诗:“水客弄归棹,云帆卷轻霜。”“山鸡”,并非指山中的鸡,而是鸟名,又名锦鸡,就是现今常见的野鸡。汉代马融《长笛赋》云:“山鸡晨群,野雉朝雊。”“下沙”之“沙”,如同上文“津”一样,也是一字两意,一是实指河边沙滩;二是地名,即现今洋码头,称江津,也称沙头市,是原楚国江陵城的外港,也是沙市名称的源头。本联大意是:蜀女为招揽顾客,热情地诚下沙头岸,亲迎舟船边,巴童依驿而市,售卖山鸡。一幅沙头津岸,舟船如梭,商贾云集,倩女揽客,少童叫卖,津楼林立的市场形象展露在读者面前。间接说明那时的江陵,有民女吆喝,儿童经营,猎野为生的现实写照!侧面可知,水岸不写鱼而写山鸡,说明作者善于观察并善于取舍之用心。

颈联,进一步说明江陵的建筑风格、种植习性与潮湿的生存环境。“红药”,芍药花。南朝齐时谢朓《直中书省》诗:“红药当阶翻,苍苔依砌上。”说明当时人们习于庭园寺庙种植芍药,以期治病,规避瘴气,与上文江陵多“瘴云”相衔接。“青苔”,即苔藓,宋代赵师秀《大慈道》诗:“青苔生满路,人迹至应稀。”大凡苔藓之地,多为潮湿之处,人迹罕至。而沙头码岸,驿站排排,人多马密,苔藓本应不旺盛,而作者看到的却相反,青苔可以“染马蹄”,只能说江陵是个潮湿的地理环境,应衬上文“梅雨”。当然,也可能是江陵久雨难晴,洪水泛滥,知情老客,早已停步,造成驿站久无来人的缘故,一种凄清美涌上心头。“寺多”,唐时沙头寺院较多么?现存遗迹无法考证。“寺”,应当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寺庙,可能是泛指官舍、衙门、庙宇、祠堂、讲经和礼拜场所。据史料记载,楚国连续二十代王在江陵建都400余年,其宫殿台榭遍布江陵全境及潜江、监利一带,更何况王建所处时期是更发达的大唐,所以“寺多”不足为奇。“染”字,作者用得比较玩味!吾称之为“染”字先生。其在另一首《江陵使至汝州》中云:“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离家麦熟还。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作者在此处用一“染”字,着意形容山峰之苍翠欲滴,仿佛刚被浸染而新绿未干。而在《江陵即事》中也用“染马蹄”,而不用“粘马蹄”,说明青苔丰厚,加上“地足”,马场宽阔,久雨无人,马蹄奔踏之后,蹄掌全绿,如染色一番,极言潮湿。本联大意是:我所见亭台楼阁,遍院芍药花开,热辣耀眼,所见旅馆,湿气十分,遍地青苔,绿染马蹄,好些凄清。

尾联,历改首、颔、颈联描景势头,戛然而止,转入触景生情,客旅异乡,孤单难眠,愁思悠远。“夜半独眠”,说明上半夜根本就没睡,而在半夜想睡时,又“愁在远”,何种愁也?作者没说,是思愁,恋愁,还是乡愁?让读者去猜测,更引导读者为探个究竟而想读下去。又何谓“北看”?据史料记载,王建为颍川人,即今河南许昌人,现客居江陵,所以“北”望才有家乡。“蛮溪”,指南方的溪流。宋代梅尧臣 《杜挺之赠端溪圆砚》诗:“案头蛮溪砚,其状若圆璧。”“蛮”,我国古代对长江中游及其以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近代有郭沫若之《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言“楚本蛮夷,亦即淮夷”为证。作者身在江陵,自然隔着长江与汉水,道阻且长,她在水中央,思乡、思恋之情骤切!

在诗中,作者以眼前事物为题材,通过描绘瘴云和持续的梅雨,折射出江陵多雨多瘴气的特点。诗人成功地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江陵地区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寺庙里的红药和地上的青苔,营造出一种幽寂凄凉的氛围,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和离愁别绪。一首《江陵即事》,些许江陵昔史,仔细品读,学诗研史,受益匪浅。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