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 愁 赋
(三)忆年味
一年又一年,春去春又回;
儿时进腊月,处处有年味。
忆年味,首先谈年,其实年有阳历和阴历之分;阳历新年是元旦,而农历新年则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春节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不过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有少数民族过自已的新年,如藏历新年等。关于“年”的由来就不多赘述,可以百度知晓。
忆年味,其次必须得讲办年货,年货是年味中绕不开的话题。其实年货也是一种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有了过年和办年货自然就产生了年味…
记得小时候,刚进入农历腊月,人们便纷纷开始置办年货。在那个年代,市场没有如今的繁荣,物资也极其匮乏,经济上也比较贫穷,就算有点钱也很难买到东西。大部分物资都凭票供给。那么,为了丰富一年一度的年关餐桌,人们便起早贪黑地开始筹备过年的所需物资,特别是食物,其品种繁多、五花八门。有的食物必须在年前一段时间甚至要提前月余开始备料,才能在过年期间食用。如打糍巴(也称年糕),首先要筛选比较糯性的米,用水浄泡好,然后适时把泡好的米蒸熟,趁热倒到石臼里,进行捣烂,有的用石棒冲打,有的用木棍搋,总之越烂越好。最后将其摊在箥箕或桌面上,整成大圆状,底下和面上分别撒些大米粉,待干硬后开条,切成厚薄均匀的小方块,糍巴就完成了。豆皮也是先泡米,不过它一般用的是早稻米,同时加点黄豆或绿豆。这样口感更好。其做法是先把泡好的米豆磨成浆,那时没有机械,用人工推的石磨,且家家户户做的豆皮数量比较多,磨浆很费时费力。磨好浆后,用两口锅轮换摊成薄圆状,然后小孩们用芭扇或筲箕筛子的底面端到事先搭好的帘子上,晾成半干后再卷成筒切成丝。待天晴日出晒干存放,一年四季如面条一样随时食用,方便又可口。还有荷叶子,它与豆皮是一样的工序,只是用米不同,它必须用泡好的糯米磨成桨,有时把浆里还加点芝麻。晾半干用剪刀剪成菱型,晒干透后用油酥。吃起来非常香脆。炒米相对简单些,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尚好的晚谷淘净直接蒸熟,然后晒干碾成米;另一种方式用糯米或者晚谷米侵泡好后蒸熟、先阴干后再晒干。最后都是用粗沙炒熟炒泡,不同的是饭米炒米比蒸谷炒米要白的多,口感各有千秋。炒米是一种即食品,干吃开水冲泡都行,非常方便。熬糖就比较麻烦,不仅工序复杂,而且技术含量较高,耗时很长。熬糖首先要生麦芽,麦芽生的好,出糖率高且甜度強。麦芽生好后晒干剁细备用,然后把碎米熬成粥状,待温热把麦芽撒在粥里拌匀发酵。俗称拍作,发酵好后过滤出浆水,然后在大锅里慢慢熬,有时得熬一个晚上,把糖浆里的水份熬尽变成糖糊。如果把握不好,就成不了糖糊,具说整个过程不得沾鱼腥,否则全功尽弃。糖熬成功后以便日后切麻叶子使用。如有技术的人家可把糖糊慢慢拉扯变成麻糖,便于存放,以备不时之需。说到麻叶子,这是江汉平原一带独特的美食,它的主要原料是炒米加糖糊。先把糖糊在锅里熬化成稀状,然后把炒米放于拌匀,有的人家为了增添口感,还放点花生瓣,切细的生姜芝麻之类的。最后把拌匀的食料盛于干净的木盆,用厚实砧板压扎结实,翻倒出来切成条,再把每条切成若干块,就成了闻名的美食。
进入农历腊月中旬,那时以生产队为单位开始干鱼塘.藕塘、集体杀年猪,鱼肉藕等物资都按人头工分进行分配。还凭票买些年货来充实不多的分配物资,当然还有自己忙里偷闲到湖里捞些藕鱼虾,宰杀些自养的鸡鴨鹅等,来丰富过年的餐桌。每户人家都晒有或多或少的腌制品。
到了农历小年,就开始忙着打豆腐。豆腐的工序也较为复杂,其食用范围很广。首先将泡好的黄豆磨成浆,然后把浆倒入准备好的摇包中,反复摇将豆渣过滤出来,再倒入锅中烧煮,待稍有粘糊感,形成豆浆盛于准备好的缸中,适时将烧熟的石膏粉放于缸内,俗称点浆。形成豆腐脑后倒进准备好的布包中,压榨出其中的水份,重压成老豆腐,轻压则是嫩豆腐。最后松包切成若干块豆腐。压榨的方式不同还可形成千张和豆腐干。豆腐过年做成肉丸和纯豆腐丸,晒干后做成腐乳。豆制品种类多且营养价值非常高。
春节越来越临近了,年味就越来越浓了。有的人家便陆续开始吃年夜饭,耳边不停地响起鞭炮声。同时家家户户还继续忙着办年货,搓麻花做翻饺子的、蒸肉丸、酥鱼、炒花生、打鱼餐的…
最值得期盼的是开卤锅,除卤肉类,还有卤藕,卤花生米,等等…热气腾腾的卤菜满屋飘香,小孩们不停地品尝久盼的美味…
转眼到了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大扫除,贴年画,写春联,吃年饭。年饭又称年夜饭或团年宴。年饭是一年最后的一顿饭,也是特别讲究的一顿饭,不仅把家中最好的食物呈现在餐桌上,而且全家老少同桌聚集才能开饭,故称之为团年饭。并且家中的长辈必须上坐,以示尊重。那时一般都是柴火灶,年饭都是用木甑蒸饭菜,蒸菜有蒸肉、蒸鱼、蒸藕、蒸茼蒿等等,蒸菜是把原生态食材加上适量的大米粉和作料拌匀用木甑蒸熟,通常有蒸肉(禽畜类)、蒸鱼(水产类)、蒸菜(蔬菜类)等。这就是闻名的沔阳三蒸。记忆中的年饭除了蒸菜还有炒菜湯类,一桌年饭至少都有十几大碗的菜,非常丰盛。特别是虾米糊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回味无穷。年饭的炸鱼一般是不吃的,要留到下年乃至元霄,寓意年年有余!爆竹声声辞旧岁,举杯话心扉。一年的付出和收获还有辛酸尽在不言中…
年夜饭后,人们互相串门问候新年的到来,那个时候没有电视也没有麻将等娱乐方式。老人们开始整理家务、把卤菜切好装成九碟,放进春盒或条盒里,这是新年过早的标配。年轻人只能自行组合打扑克,下象棋,谈天说地开始守岁…
正月初一,人们起来的很早,洗漱后,换上新衣便“出行”。开门大发财;财源滚滚来,好事请进来,不好的快走开。火光闪闪迎新年,喜庆润心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经久不息,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火药味。新年的早上首先要喝干茶,即用茶盒装上京果、麻叶子、荷叶子、花生、瓜子、糖果点心等;接着炕磁巴,,端来九碟,然后下豆皮,这才算过早。过完早便去给本家族的长辈们请安拜年,长辈们也分别给小孩们押岁钱,这是流传的固有礼节。初二则是到舅舅家拜年,那时礼品没烟没酒,而是按家数象征性地送盒京果之类的,外甥给舅拜年,舅舅家非常热情,好吃的、好玩的只要有的,没有的甚至去买也予以满足,临回家前还不忘给点押岁钱。那个时代的押岁钱一般人民币伍角,多则一二元。得押岁钱是小孩最开心的事。孩子们拿着钱买些泥捏的玩具还有五颜六色的零食。初三是有对象的年轻人走丈母娘的日子,其打扮得光鲜亮丽,手提相对多且贵重些的礼物;有条件的骑着自己家长辈的或借来别人的自行车风光一把。初四则是走刚出嫁的姐妹家,其目的一是给嫁出的女子抬抬人气,二是显摆一下娘家人族势大,以免在婆家受欺负。当然走新的亲戚是要讲究一些礼节的…从大年初二到初四,路上走亲访友的人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老话云:拜年不拜初五六,有酒则无肉。到了初七八,年就算过完了,浓浓的年味渐渐谈了下来,新的生活又开始了…
年味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群有不同年味的感受。其实年味是年货在生产加工和食用中迸发出来的一种醇香;年味是孩子们心中最快乐.最期盼的时刻;年味是年轻人一年之中奋斗和前行的动力;年味也是他们一年来的收获与付出的总结和汇报;年味却是老人们辛苦的忙碌且还带着些许忧愁;年味还是身在异地的人们对故乡的思念…
年味年年有,轮回永不休。时代在进步,生活渐渐好。昔日的孩童今已老…
甲辰暮冬张斌于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