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 临江仙·阅古有感
故垒烟波城下,白云霜降寒梢。行宫多少入蓬蒿。晚风吹暮雨,寒笠过江桥。 传唱市间平话,人间何处清宵。古来闲事尽皆抛,千年一案牍,别又问明朝。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26日 12:24:41     分类:词
   10         1
[新诗] 城市的模样
清晨,那一抹半掩的云彩照在宽敞的街道那园区里辛勤的身影是城市最灿烂的模样看!高铁穿过隧道和山野上班的人儿在早餐摊前听着说唱整齐的园区外川流不息的车辆一声声辛苦一声声您好听!那是机器运作的声响。港口前的货轮满载货物即将启航无人机在晴翠的天空盘旋飞翔一阵阵滴答一阵阵远方美味正在生产线上层层装箱品质正在组装间里重重酝酿智能的机械臂在车间里穿梭自动化的控制正在满屏飞扬城市里满目琳琅黄昏,夕照落下的地方一树芬芳,半掩斜阳疲惫但不彷徨忙碌但不迷茫给今日辛勤的人们回家的陪伴给生活斟满幸福的茶香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26日 11:55:39     分类:诗
   35         4
[诗:七律] 柳宗元 其二
刺史祠前江水曲,至今香祀向罗池。修文播教开儒化,种柳培柑除弊遗。凿井治街兴盛举,问天祷雨誓廉持。生民犹记河东事,渔叟常吟子厚诗。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26日 11:44:51     分类:诗
   28         1
[诗:五律] 柳宗元 其一
诗吟垂钓叟,文传永州篇。治世兴儒教,忧民蓄岁田。清江环祀庙,碧水绕龙泉。题刻碑铭上,悠悠念古贤。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26日 11:01:29     分类:诗
   26         0
[文章] 白露之说
常言道““白露秋风夜,雁南飞一行””,又是一个白露,岭南夏犹热,北国次第秋,南方依然暑热未退,北方则秋叶落矣。古人以五行和四季相配,秋五行在金,金色主白,秋日寒凉而露生,以白指秋天水露,故名白露。 白露,对于我们不仅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种人文记忆。一千二百多年前,诗圣杜甫旅居我的故乡甘肃时,在秦州(今天水)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月夜忆舍弟》,此时距离安史之乱爆发已去四年,战乱频繁,杜甫与兄弟流落各处,诗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思乡思亲之情,透过千年之后的时空洗礼,依旧感人,上溯至两千五百多年前,也是在陕之西甘之南,那悠扬“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唱出了我们祖先淳朴优美的千古常情,从此“白露”便多了一层诗意。 白露时节,鸿雁来,玄鸟归,秋的气息也将越来越浓,古人说“女子伤春,男子悲秋”,不知有几分道理,然似乎却有一些人,在秋天略显几分消愁的倾向。古往今来,白露也长了一些诗人笔下的寄怀之日。王昌龄说“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这大概是清秋日别离前的劝慰藉。李白说“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是登上城楼时赏月的清旷……白露就是这样,走进了中国人的心里,成了古往今来时令钟声,文化的影墙。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07日 15:33:30     分类:文
   36         2
[诗:七律] 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有感
烽烟平寇山河泪,回首峥嵘岁已清。长剑飞虹凌紫宙,英姿振履见雄兵。红旗卷语先驱志,铁甲怀歌壮士荣。劲旅扬眉谁可拒?神州跃舞世当惊。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03日 12:43:01     分类:新作精选
   47         0
[文章] 白居易——蓝桥春雪君归日
放言·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十年所做的五首《放言》之一。这一年,宰相武元衡被刺身亡,白居易上书朝廷要求查处凶犯,然而由于“非谏官,不应先于谏官言事”的规定,白居易此举无疑触犯条令,被贬为江州司马,该诗便是作于赴任途中。 此前作者好友元稹由于得罪权贵已被贬江陵,元稹写了《放言》五首抒发心中块垒,五年之后,白居易被贬江州,此时已远在通州就职的元稹知道此事后写下了“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一诗来表达惊惧与悲愤,白居易在途中也写了《放言》五首以酬和。 作者在本诗中似乎在讲述一个道理,一个“赠”字,后面紧接着给出了一种解决人们心中狐疑的办法,那就是:“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作者怕人们不能很好理解,又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辅佐周天子的周公,一个是篡位的王莽。周公辅佐王室时一片忠心,对流言蜚语也是恐惧的,王莽在篡权夺位前却也很谦恭。假如他们当初就身死了,真真假假又如何得知呢?所以作者要表达什么呢?时间会检验真伪,一片忠心终将被看见,凡事不可急于下结论。 白居易想来我们并不陌生,他是“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进士。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多少人古往今来荡气回肠的无奈与惆怅。他一生经历八位皇帝,可谓阅尽沧桑,“繁华过后见真淳”,因为他丰富的现实主义诗风,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诗材,今天的我们要么随口就会接一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时常也会来一句“物以稀为贵”。他是那个因人生遭遇而将同情和悲悯写在脸上,泪湿青衫的江州司马,也是那个“最爱湖东行不足”,造福当地的刺史,更是那个“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倡导者……诗魔”的“魔性”或许就在于他经历的够丰富,情感够真实,所以感触也至深。 历史的波涛终究淹没了太多往日痕迹,“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白居易永恒留在了历史文学的扉页中,影响一代又一代人,让人想起唐宣宗的那首《吊白居易》: 缀玉联珠二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走在文学的旅途,或许白居易正是那个让人一唱三叹的诗家,用他那世人都能看懂读懂的记录,给我们追溯文学世界的精神树起了一片风帆,正如唐宣宗李忱的吊唁,希望他如白云一样,风吹过的时候,让人抬头感知一缕“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诗魂传唱。 二零二五年七月于广东湛江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30日 23:08:12     分类:文
   46         0
[文章] 随记——穿过历史的缝隙(贾谊)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唐·刘长卿《过长沙贾谊宅》 这首著名诗作大概写于唐代宗大历时期,此时作者刘长卿由于“刚而犯上,两遭迁谪”,这次他被贬到更远,在路过长沙时,秋已渐去,寒冬将来,一个深秋之夜,作者来到西汉著名思想家贾谊的故宅,怀古伤今,想到曾经那位才华横溢、虽满腹经纶,却郁郁不得志的贾谊,不禁黯然伤怀,写了这首《过长沙贾谊宅》: 贾谊远迁长沙,居此地只有三年,往事过去千万年后,依旧只给楚客留下难以忘怀的伤悲。 古人已去,(我)走过那秋草丛间,想找寻一些曾经的痕迹,却只看见寒林(贾谊宅)深处的斜日余晖和寂寞萧条。 想想汉文帝即使是一代明主,终究对你(贾谊)的恩情浅薄,纵然你在渡过湘水时,凭吊那曾经流逝于此的跟你遭遇相似的屈原大夫,又有何人知道你的心声? 看着眼前这草木随风摇落的沉寂江山,可惜你(如此才能和抱负)怎么也会来到这么远的地方。 诗中的贾谊,便是汉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他有着深厚的才能,他的老师是荀子的学生张苍,身居丞相之位。贾谊小时候便是闻名郡中,因辅佐郡守吴公治理地方颇有成果,被推荐给汉文帝刘恒,成了汉文帝的太中大夫,其后深得文帝信赖。贾谊也是政论家,其治国思想对后世治国有一定深刻影响,他是第一个提出“推恩令”的人,然而,历史似乎跟他开了个玩笑,受制于各种条件,就在他踌躇满志地向汉文帝提出治国的主张施展抱负,他建议文帝让诸侯王离京就封,从而加强皇权。然而这却触及了那些权贵的利益,随后遭到权贵排挤,后被远迁长沙,过湘水时,写下了《吊屈原赋》,为屈原忠而见逐的不幸遭遇感到同情和惋惜,时间一晃三年。后来文帝又想起了他,把他召回长安,在宣室里,汉文帝向他了解鬼神之事,贾谊的讲解让文帝听得入迷,所以后来李商隐还写了那首《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人王勃说“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文帝是一代圣主,或许并不是仅仅问鬼神,君臣之间聊点鬼神似乎也没什么。李商隐则认为文帝忽视人才,没能重用贾谊,后来贾谊被安排做了文帝疼爱的儿子梁怀王的太傅,期间贾谊还写了著名的《治安策》。后来梁怀王入朝坠马而死,贾谊深感自责,后忧郁而逝,终年三十三岁,一代著名思想家,就此凋落历史在长河里。 古人已逝,不过贾谊终究青史留名,穿过历史的缝隙,我们时至今日依旧可以读到他那流传千古的《过秦论》,跨越时空,后世的无限嗟叹,又衍生出多少典故和传唱。或许贾谊有些“英雄气短”,在梁王坠马这件事上其实不必那么忧伤,但或许他的自责不仅源于这件事,也跟他的才略得不到施展有关,然而他毕竟是那么出色的一位政论家,他“儒法兼用”的思想深刻影响后世治国理念。“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他对秦王朝短暂而亡的深度剖析,“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是他深刻的民本思想。 希望今天的我们,在领略古人的思想时能真正在浩瀚的历史中找到一些宁静的思考。 豆旭东 二零二五年七月之秋(广东)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24日 17:22:09     分类:文
   22         0
[古风] 有感
碧落清秋万里烟,满目秋风似去年。 人间纵有千万处,何处江湖自在天。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08日 17:11:05     分类:诗
   56         0
[文章] 赓续薪火 精神永恒 ——在清明的晨光中铭刻信仰与传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赓续薪火 精神永恒——在清明的晨光中铭刻信仰与传承》。“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新柳垂髫,绿茵成丛,清明,是踏青而游的四月天,兴叹古今前后相承的寻常生活;是慎终追远的三月节,耕耘人间血脉接续的千年依恋;是致敬先烈的缅怀日,铭刻前赴后继铺路人间正道的革命信仰。回溯古今人文时空,清明是文化共情的符号。清明,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大约始于周代,那一番“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的扫墓场景,至今依旧传承在中华的沃土上,表达 “风雨梨花寒食到,家家坟上来子孙”的追思和怀念,凝结着华夏民族不忘来时路,厚植血脉相连的千古情结,是中华文化血脉中永久流淌的基因,清明,作为传统文化节日,早已成为我们千百年来精神家园里的纽带和寄托;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也已深深融入泱泱大国的农耕文化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文记忆中,成为我们文化自信坚实符号。回首百年历史风雨,清明是革命丰碑的铭文。当我们翻开课本,感动于秋瑾“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孤胆忠魂;感动于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革命豪情;感动于刘伯坚“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的革命情怀……一串串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姓名,熔铸在革命事业的诗篇里,在清明的追思中迸发砥砺前行的力量,铭记赓续革命精神的责任和担当,缅怀战火硝烟里为祖国强大而前赴后继的英烈,缅怀先烈们枪林弹雨里义无反顾的冲锋,缅怀革命先辈舍生忘死的家国情怀,是对革命信仰的永恒坚守。在这即将到来的清明晨光里,我们一起缅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魂。展望如愿繁华盛世,清明是赓续情怀的坐标。“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的呐喊,“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的从容,“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自信。清明是家国一体的符号,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青少年要深刻领会祭扫追思的文化传统,要凝心聚力,筑牢革命精神与信仰。愿同学们在这即将到来的清明里,感悟和铭刻青年接续奋斗的责任与担当。以《黄河大合唱》般的磅礴伟力助力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用《谁是最可爱的人》表达上我们对先辈深深的敬意,用“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表达我们永远的中国心。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首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大意是:唱罢豪放之歌曲毅然决定掉转身躯往东边而去,此去是为了精心研究各类知识以挽救国家的危亡。像面壁一样钻研十年希望能如那破壁而飞的巨龙,纵然理想难以实现投海而死也不失为英雄。)这是1917年,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离开天津南开中学,东渡日本求学前与好友分别的时候写的一首《无题》,青年时代的总理,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奔赴中,把一腔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的伟大抱负融进了诗中。回望百年历史,盛世繁华来之不易,我反复回味那句“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青年人,一定要胸怀天下,在这即将到来清明的晨光里,来一次心灵的洗礼和信仰的升华,筑牢情怀和抱负,坚定文化自信,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传承革命精神,以伟大的信仰去完成伟大的事业。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发表时间:2025年03月29日 00:00:00     分类:文
   25         0

1 2 3 4 5
  • 61 条记录 第 1 页/共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