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之清明,春之仲暮[1]。天气渐暖,风熏熏而拂面;嫩芽方青,草浅浅以没足。呼朋引伴,远足踏青;携妻带儿,回乡祭祖。韶光煦色,花间蜂蝶嗡嗡;春和景明,松下清泉汩汩。桃李满园,偏与杏子争宠;杨柳倚岸,却恨杜鹃媚妩。羔羊嘻逐于山野,稚犬相吠于农户。雀鸟飞枝,莺歌燕舞。水粼粼,鱼跃烟波,虾伏潜底;山青青,松柏易枝,纳新吐故。赞千秋之更迭,扬时节之有序,感万物之灵动,叹阴阳之归属。时值佳节,聊以文赋。
清明者,汉以节气为论,清洁明净之故。《淮南天文》[2],斗指乙,则东南风至;《岁时百问》[3],逢此时,则初生万物。点瓜种豆,造林植树。耕种之时令,农桑之基础。汉唐以始,宋元承制,时年八节,约定成谱。纳上巳之祓禊[4],集寒食之念祖[5]。文公念介子割肉之义[6],初令寒食,后谕清明;盛唐集上巳寒食一体,郊游悦心,追远扫墓。诗仙太白,网春晖以留人[7];东坡居士,念糟糠以遥祭[8];诗奴阆仙,想花前而对酒[9];诚斋万里,纵桥危可免扶[10]。羁旅墨客,诗文骚赋。
清明习俗,传承更古。踏青寻春,愉悦耳目;烧香燃烛,祭扫坟墓。栽花插柳,赐福驱疫,怀神农教民稼穑之功;芍药馈礼,伊其相谑,忆诗经国风溱洧之著[11]。《艺文类聚》[12],寒食以秋千为赛戏;《事物纪原》[13],韩信以纸鸢而撼楚。鸡鞠之会[14],起于宫廷,布衣弥新;射柳博弈,百步穿杨,定分胜负。《京景物略》[15],担提尊榼,以记思时之敬;《齐民要术》[16],门前挂柳,而御百鬼不入。今之清明,移风易俗。缅怀追思,纳花草以为祭;少添烟火,免焚烧之毒雾。
夫清明,驱车郊外,登高远瞩。唱离骚而舒胸臆,赋诗文以祭老祖。乾坤朗朗,天地昭昭,大国泱泱,呈祥禄禄。佑国运之隆昌,喜民族之和睦。诗曰:
惊雷启曙鸣春早,丝雨斜风润细绦。
松柏易枝舒嫩绿,李桃争艳献花苞。
蜂逐蝶影听华蕊,鸟跃鱼翔弄浪潮。
遥赋奠文思老祖,登高尤记赋文骚。
注释:
[1]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2]《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此时之风亦为东南风。
[3]《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4]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
[5]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
[6]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饥寒之时,随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7]李白《惜余春赋》:“见游丝之横路,网春晖以留人。”
[8]苏东坡《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9]贾岛,字阆仙,《清明日园林寄友人》:“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10]杨万里《寒食上冢》:“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11]《诗经》《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12]唐朝欧阳询主编《艺文类聚》中载:“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
[13]《事物纪原》记载了汉初的韩信是风筝的发明人,韩信制风筝让张良乘坐,飞上天空高唱楚歌,瓦解楚营军心。
[14]汉武帝在宫中经常举行以斗鸡、蹴鞠比赛为内容的“鸡鞠之会”。
[15]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16]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是说柳条发芽时节,人们插柳戴柳以辟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