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吕·迎仙客】曲谱:
×仄平(可上,可韵,可不韵),仄平平(韵),××××平仄平(可上,韵)。仄平平(可韵,可不韵),×仄平(可上,韵)。×仄平平(韵),×仄平平去(韵) 。
该曲共七句,可句句押韵,第一句、第四句也可不押韵。第三句末字以押平声韵为宜,亦可押上声韵,第五句末字押平声韵或上声韵均可 。三字句要对仗。第七句后四字必:仄平平去。
【题解】
《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中的“雄赳赳,气昂昂”,出自元曲中。
元代戏曲家张国宾在杂剧《薛仁贵衣锦还乡》楔子中写道:
“你待要忘生舍死在这沙场上。
则你那雄赳赳,气昂昂。
身凛凛,貌堂堂。
知甚日得还乡。
哎。
儿也休教您这两口儿斜倚定门儿望。”
2002年4月,我任吉林省文联、吉林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兼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请中国文联周巍峙主席到长春指导“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编纂出版工作,在南湖宾馆当面请教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作词、谱曲事。周老告诉我,歌词是麻扶摇作的,周老谱的曲。“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75年了,传唱不衰。
唐总章元年(668年),薛仁贵和李勣征高句丽,从今白山市浑江区滴台村对岸的“鸭绿栅”过江入平壤。
1950年10月1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以42 军124 师370 团为先头部队,在副师长肖剑飞带领下,于16日夜晚秘密跨过鸭绿江,比大部队早3天,使集安成为 "抗美援朝第一渡",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从10月19日起,第38、39、40、42军主力20多万志愿军官兵,分别从丹东、宽甸河口和集安等多地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为了隐蔽并抵御美军空袭,参加过“四保临江”战役的第42军军长吴瑞林亲自到集安勘察地形,萌生了修建鸭绿江“水下桥”的想法。工兵随后在鸭绿江中铺设了全长375米的水下桥,桥面隐于水面之下,既保障了部队和辎重顺利过江,又有效躲避了敌机的侦察、轰炸。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集安口岸承担了繁重的运输和人员过往任务。累计有42万名志愿军作战部队和10余万后勤保障人员从这里渡江入朝。当地百姓也给予巨大支持,紧急动员修建16座浮桥,纷纷拆下自家门板、窗板支援前线。
我家住在鸭绿江边集安良民甸子,常听妈妈讲当年的故事。美国飞机扔炸弹,把邻居老吴头埋到土堆中。妈妈把出生8个月的我扔到炕沿根底后护压在我身上。75周年过去,往事岂可忘怀?
10月25日,10月25日,集安举办吉林省抗美援朝后援地展览。特改歌词作此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