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视角独到有神意 意象对位出哲思 [诗论]
作者:觅程     发布时间: 2024/12/13 13:57:28     阅读:329次     
分享到:0

视角独到有神意   意象对位出哲思

——诗人白琳短诗赏析

                                          /觅程


写诗,不是写段子,也不是你想要表达什么,而是看你发现了什么,独特的发现了什么。在短诗创作中,这种发现更见功夫,必须具有强烈的感悟力。诗人白琳的这十三首短诗,看似简单,却独具匠心,能读出一种大家气象。其视角独特,堪见神意;其意象对位,更显哲思。多少年来,白琳对灵感的捕捉身手矫捷,总能逮住那些狡猾的蝴蝶,心到意到,意到手到,不时呈现出让人惊诧的神来之笔。写诗和做人一样,就像他说的“人要活成一座山,顶天立地”,写诗,同样也要写得有魂有骨,如若没有自己的骨头,诗就会没有灵魂。 

白琳的这些诗里边有一种令人感到意外、陌生、捉摸不定的东西存在,给读者一种标新立异的阅读兴趣。非常巧妙的是,他善于在两种物像之间寻找一种契合点,把抽象的概念能够具象化。比如《思念》中“思念”与“蚂蚁”,“月亮”与“故乡”;比如《家乡的小溪》中“小溪”与“蛇”,“他乡”与“月光”;再比如,《云》中“神仙”与“天上”,“水”与“云”;在大多的诗中,他都能轻而易举地将这些意象找到一种默契的架构,给人一种百般凑巧、浑然天成的艺术感觉,时而碰撞出一种大爆眼球的思想火花,时而又折射出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哲思光芒。

下边,我就阅读白琳先生的这十三首短诗的体会分享给大家,以便学习和探讨。
                     

、《思念》赏析

原文:


思念

像只蚂蚁

钻进了月亮

那个洞里

不一会儿

搬出

一粒故乡

 

《思念》这首诗是他在旅居长安期间所作,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注释

蚂蚁:象征微小而坚韧的力量,代表思念的细微和持续。

月亮: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月亮常常象征着远方、故乡和思念。这里借用李白《静夜思》中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思乡之情。

:月亮上的“洞”象征着心灵的缺口,思念通过这个缺口进入内心深处。

一粒故乡通过同感的修辞手法,比喻思念的具体化,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结构分析 这首诗结构简洁,语言凝练节奏感强,读起来流畅自然。诗的开头以“思念/像只蚂蚁”起兴,引出主题,接着通过“钻进了月亮/那个洞里”进一步展开,最后以“搬出/一粒故乡”收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意象链条。

立意分析:诗的立意在于表达对故乡的思念。通过将思念比作蚂蚁,诗人巧妙地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思念的力量。月亮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意象,不仅象征着远方和故乡,还承载着诗人的孤独和寂寞。蚂蚁钻进月亮的洞里,象征着思念深入心灵,而“搬出/一粒故乡”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眷恋。

典故分析:诗中提到的“月亮”意象,借鉴了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一典故,进一步强化了思乡之情。月亮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常被用来表达孤独、思念和乡愁,白琳巧妙地将这一传统意象融入现代诗歌中,使其具有了新的生命力。

佳句点评

“思念/像只蚂蚁:这一比喻新颖独特,将思念比作蚂蚁,既形象又富有诗意,表现出思念的细微和持久。

“钻进了月亮/那个洞里:这一句通过“钻”和“洞”两个动词和名词的组合,生动地描绘了思念深入心灵的过程。

“搬出/一粒故乡:这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将思念具象化为“一粒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二、《往事》赏析

原文:


往事

钻进了岁月的墙缝

蓦然回首的瞬间

我抓住了它的尾巴

却怎么拽

也拽不出来

 

《往事》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和对往昔记忆的无奈与留恋。

 

注释

蓦然回首:忽然回头。

:拉,扯。

结构分析 :这首诗虽然简短,但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全诗分为六行,每行都围绕“往事”这一主题展开,通过不同的意象和动作,逐步深化了对往事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立意分析 :诗的立意在于表达时间的无情和往事的不可再现。首句“往事/钻进了岁月的墙缝”形象地描绘了往事如同被岁月的流逝所吞噬,无法再被轻易触及。第二句“蓦然回首的瞬间”则表现了人们在不经意间对过去的回忆。第三句“我抓住了它的尾巴”传达了作者试图挽留往事的努力。最后一句“却怎么拽/也拽不出来”则揭示了这种努力的徒劳,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不可逆性和往事的不可再现性。

佳句点评

“往事/钻进了岁月的墙缝:这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往事比作钻进墙缝的东西,形象地表现了往事的隐蔽和难以触及。

“蓦然回首的瞬间”:这一句简洁而富有画面感,表现了人们在不经意间对过去的回忆,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我抓住了它的尾巴”:这句通过“抓住”和“尾巴”这两个动词和名词的搭配,生动地表现了作者试图挽留往事的努力。

“却怎么拽/也拽不出来:这句是对前一句的转折,通过“拽”和“拽不出来”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往事不可再现的无奈和失落。


、《家乡的小溪》赏析

 原文 

 

家乡的小溪

像一条蛇

在他乡的月光下

探头探脑

一不小心

就咬伤我

 

这首诗是作者在他乡时,因思念家乡而创作的。诗中的“小溪”不仅是家乡的一条自然景观,更是作者心中乡愁的象征。在异乡的月光下,小溪的影像如同一条蛇,悄悄地爬进作者的心中,勾起了他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注释

探头探脑:形容小心翼翼地窥视的样子。

咬伤:这里比喻小溪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这种思念的创伤如同被蛇咬伤一样,让人心痛。

结构分析:这首诗结构简洁明了,分为两层。第一层描述了家乡的小溪像一条蛇,第二层则描述了小溪在他乡的月光下引发的思念之情。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象生动,情感真挚。

立意分析诗的立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小溪”作为家乡的象征,不仅代表了自然的美景,更承载了作者对故乡的回忆和情感。在“他乡”的环境中,这种思念如同被蛇咬伤一样,突然而强烈,让人难以忘怀。

典故分析:“小溪”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白的《静夜思》中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些诗句都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思乡之情,与白琳的《家乡的小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佳句点评

“像一条蛇”这一比喻非常生动,既形象地描绘了小溪蜿蜒曲折的形态,又暗示了小溪的神秘和不可预测。而“探头探脑”则赋予了小溪一种拟人的特点,仿佛它也有情感,会偷偷地窥视着远方的游子。最后一句“一不小心,就咬伤我”更是点睛之笔,将思念之情比作被蛇咬伤的疼痛,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皱纹》赏析

 

原文   

 

铺在我额头上的

一截铁轨时光的列车

载走了我的青春

让我在中年的站台上

独自忧伤

 

《皱纹》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中年时期对时光流逝和青春不再的深刻感悟。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都源于作者对自身经历的反思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注释

皱纹:皮肤上由于年龄增长或其他因素形成的细纹,常被视为衰老的标志。

铁轨:用于火车行驶的轨道,象征着时间和生命的轨迹。

时光的列车:比喻时间的流逝,如同列车般不可阻挡。

青春:指年轻时期,充满活力和梦想的时光。

中年的站台:比喻人生的中年阶段,此时人已不再年轻,面临着各种生活压力和挑战。

独自忧伤:表达了作者在中年时对青春逝去的感慨和孤独感。

结构分析 这首诗结构简洁明了,句子长短虽然不齐,但仍然有一种强烈的节奏感。诗的前两句通过“皱纹”和“铁轨”这两个意象,巧妙地将时间的流逝具象化。第三句直接点明了时间带走的不仅是青春,还有美好的回忆。最后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在中年时的孤独和忧伤,情感层次分明,逐步递进。

立意分析 诗的立意在于表达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通过“皱纹”这一具体的生理现象,作者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具象化,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无奈,反映了中年人面对生活压力和岁月流逝时的复杂情感。

典故分析“皱纹”和“铁轨”这两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皱纹”象征着岁月的痕迹,而“铁轨”则象征着时间的不可逆转。两者结合,形成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感受。

佳句点评

“铺在我额头上的/一截铁轨时光的列车:这两行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皱纹比作铁轨,将时间比作列车,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衰老。这种比喻不仅生动,而且富有诗意,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时间的无情。

“让我在中年的站台上/独自忧伤:这两行诗直接表达了作者在中年时的孤独和忧伤,情感真挚,令人共鸣。中年的站台象征着人生的转折点,而“独自忧伤”则反映了作者在这个阶段的内心世界。


五、《河流》赏析

 原文  

河流为什么

一直流淌?


她滔滔不绝地告诉我们,

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


山是靠不住的,

只有大海,

才是归宿

 

《河流》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河流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归宿的哲理思考。

 

注释:

滔滔不绝:形容水流不断,比喻说话连续不断。

颠簸不破的真理:指经过多次考验依然不变的真理。

归宿:最终的目的地或结局。

结构分析这首诗结构简洁明了,每一句都紧扣主题,层层递进。首句提出问题,引出主题;次句通过拟人手法,赋予河流以人的特性,使其成为传达真理的媒介;第三句揭示真理的内容;最后三句通过对比,强调了大海作为最终归宿的重要性。

立意分析:诗的立意在于探讨生命的归宿和自然界的规律。河流的流淌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生命过程的象征。河流从源头出发,历经曲折,最终汇入大海,这一过程寓意着人生的旅程。山虽然高大,但终将被时间侵蚀,而大海则是永恒的象征,代表着生命的最终归宿。

佳句点评:

“河流为什么/一直流淌 :这一句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河流的流淌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生命的象征,暗示了生命的不息和前行。

“她滔滔不绝地告诉我们/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通过拟人手法,将河流比作一位智者,不断地向我们传递真理。这里的“颠簸不破的真理”强调了真理的坚固和普遍性。

“山是靠不住的/只有大海/才是归宿:这句通过对比,突出了大海作为最终归宿的重要性和永恒性。山虽然高大,但终将被时间侵蚀,而大海则是永恒的象征,代表着生命的最终归宿。


、《人》赏析

原文:


人要活成一座山

顶天立地

不能胸无大志

像河流一样

躺平

 

《人》这首诗可能是为教育自己的女儿所作,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主题表达分析

这首诗明确地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做人态度。作者倡导人要像山一样“顶天立地”,这表达了一种对人格的崇高追求,即要有坚定的信念、强大的内心和高尚的品格,成为自己的依靠,自己撑起自己的天空。例如,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成功的创业者,如马云,在创业初期面临诸多困难,但凭借坚定的信念,像山一样坚守自己的目标,最终取得巨大成功。把自己活成一座山努力,是对生活的态度!自己的路自己走,回头看看,那脚印都是自己的。自己才是万物的根源,只有自己强大才能抵御一切,靠谁都不如靠自己。这强调人要有独立自主的精神,与诗中“顶天立地”相呼应。

意象运用分析

山的意象诗中选择“山”这个意象非常巧妙。山在人们的心中通常象征着高大、稳重、不可动摇。它是一种力量的象征,暗示着人在生活中应该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比如在面对挫折时,像山一样屹立不倒。就像那些在贫困山区坚守教育岗位的老师们,条件艰苦但意志坚定,像山一样为孩子们撑起知识的天空。

河流的意象诗中将河流与山进行对比,河流在这里象征着一种没有方向、随波逐流的状态,也就是“躺平”。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山所代表的积极意义。与山的高大稳定不同,河流的流动性容易让人联想到缺乏目标和坚定性。例如一些人在生活中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只是随遇而安,这与诗中山的意象所倡导的做人道理形成鲜明反差。

做人道理的启示分析

拒绝胸无大志诗中强调“不能胸无大志”,这是对人们的一种警醒。在现代社会,有太多的诱惑让人容易迷失方向,失去追求伟大目标的动力。比如一些年轻人沉迷于网络游戏或短期的娱乐,缺乏对长远未来的规划。而这首诗提醒人们要胸怀大志,为自己的人生设定有意义的目标。

对躺平态度的批判作者反对像河流一样“躺平”的态度。“躺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人对社会压力的无奈,但从积极的做人道理角度看,这种态度不利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人应该像山一样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努力去创造价值。例如在科研领域,科学家们如果选择“躺平”,就不会有新的发现和创新成果,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会因此受阻。


、《水》赏析

原文:


神仙都在天上

水变成了云

以为自己就成了仙

 

《水》这首诗反映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通过简单的意象,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反思。

 

注释

神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仙是指修炼成仙的人,拥有超凡的能力和长生不老的生命。

水变成了云/以为自己就成了仙:这句暗示了表面看起来高高在上的事物并不一定具有真正的价值或意义。

结构分析:这首诗结构简洁,只有三行,通过“神仙”“水”和“云”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对比,则揭示了诗的主旨,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立意分析 诗的立意在于揭示表象与实质之间的差异。水变成了云,看似达到了更高的境界,但实际上并没有改变其本质。这暗示了人们在追求某种目标时,往往容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忽略了内在的本质。

典故分析“神仙”这一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神仙象征着超脱世俗的理想境界,而“水”和“云”则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通过这两者的对比,诗人巧妙地传达了对现实世界的反思。

佳句点评

水变成了云/以为自己就成了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但他的言外之意,实际上是说,天上的不一定都是神仙。这句话不仅简洁明了,而且富有哲理。它提醒人们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要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这句话在现代社会尤其具有警示意义,提醒人们在追求成功和荣誉时,不要忘记内心的真诚和纯粹。


                    、《雪花》赏析
    原文:

 

天上人间

究竟有多远

雪花说

只有一段

摇摇晃晃的

距离

 

《雪花》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注释

天上人间:指天上和人间两个不同的世界,通常用来形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摇摇晃晃:形容不稳固、不稳定的状态,这里用来形容距离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结构分析 这首诗结构简洁,第一层提出问题,第二层引入雪花的回答,具体描述这段距离的特点。这种结构使得诗歌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立意分析 诗中通过对雪花的描写,探讨了天上与人间的距离。表面上看,雪花从天上落到人间,这段距离是物理上的。但实际上,诗人借雪花之口,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距离的思考。这种距离不仅仅是空间上的,更是心灵上的,是人们在追求理想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不确定性和挑战。

典故分析 诗中“天上人间”这一词语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经常出现,常常用来形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句子,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距离的无奈和感慨。

佳句点评

“天上人间/究竟有多远:这一句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了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雪花说/只有一段/摇摇晃晃的/距离:这一句通过雪花的形象,形象地描绘了这段距离的不确定性。雪花的“摇摇晃晃”既是对物理现象的描述,也是对心灵状态的隐喻,传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距离的深刻感悟。


                           、《云》赏析

原文:


在天空

颠覆人们的认知

不是所有的飞翔

都需要翅膀。

 

《云》这首诗反映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对云的描述,表达了对传统认知的挑战和对自由的向往。

 

注释

颠覆:彻底改变或推翻原有的观念或事物。

飞翔: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

翅膀:鸟类、昆虫等用于飞行的器官。

结构分析 这首诗结构简洁,语言凝练,意蕴深远。前两行提出观点,后两行进行解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

立意分析 诗的立意在于挑战传统的认知,提出新的视角。诗人通过云的意象,表达了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云在空中自由漂浮,无需翅膀,这象征着一种超越常规的自由状态。诗人借此表达出对传统束缚的不满,以及对更高层次自由的向往。

典故分析 诗中“飞翔”和“翅膀”这两个词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飞翔通常与自由、理想、追求联系在一起,而翅膀则象征着力量和能力。诗人通过否定“飞翔需要翅膀”,暗示了自由的实现不一定依赖于外在的力量,而是源自内心的觉醒和自我超越。

佳句点评

“在天空/颠覆人们的认知:这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通过“颠覆”一词,诗人表达了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不是所有的飞翔/都需要翅膀:这是全诗的核心句,通过否定传统观点,提出了新的认知。这句话富有哲理性,引人深思强调了生命的活力和自由的重要性。同时,诗中隐喻出另一层意思,那就是翅膀运动叫飞翔,云的运动叫漂移一个是由生命支配=的,而一个是任人摆布的。


                            十、《天眼》赏析

 

原文:


有一只眼睛

从不流泪

因为她从不看人间

只看天上


天眼这首诗极具讽刺性,带有批判性质。比如,有的人高高在上,不懂人间烟火无法理解人类的生活内涵。

 

从象征意义角度分析

没有情感的表征诗歌开笔就是一句有一只眼睛/从不流泪”,从中表现出“天眼是死的,没有情感,不懂人间烟火这进一步强调了其象征意义。情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间烟火包含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丰富的情感体验。天眼不懂这些,代表了一种冷漠或者超脱。比如在一些科幻作品中,高级的智能机器可能具有超强的计算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但却缺乏情感,就如同这个天眼,虽然有独特的“视觉”,却无法真正理解人类的生活内涵。

天眼与人间的隔绝诗的结尾提到天眼“从不看人间/只看天上”,这象征着一种与现实生活的脱离。在现实世界中,人间充满了各种情感、烟火气息,而天眼只专注于天上,暗示了一种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状态。就像一些人或事物,过于追求高远的理想或者精神境界,却忽略了身边的人和事。例如一些纯理论性的研究,如果完全脱离实际应用场景,就像这只天眼一样,虽然有其独特的视角,但缺乏与现实生活的互动和联系。

从文学手法角度分析

拟人化描写天眼{”拟人化,赋予“有一只眼睛”“从不流泪”等人类的特征。这种拟人化的手法让天眼这个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可感。通过与人类眼睛的对比,更鲜明地突出了天眼的特性。比如我们描述风的时候说“风在咆哮”,就是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风人类的行为,这里赋予天眼人类眼睛的特征,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天眼的独特之处。

对比手法在句子中存在着天上与人间的对比。通过天眼只看天上不看人间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天上往往被视为一种理想、高远、空灵的存在,而人间则是充满了世俗的情感和琐碎的生活。这种对比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天眼的特质,也引发读者对于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等关系的思考。


十一、《银河》赏析

 

 

原文:


有一条河流

没有流过一滴水

因为那里没有凡人

住着神仙

 

白琳的作品多涉及对人性、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风格独特,富有哲理。《银河》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宇宙和神话的想象与思考。

 

注释

银河:指天上的银河,也称天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的明亮光带。

没有流过一滴水:比喻银河并非真正的河流,而是由星星组成的光带。

没有凡人:指银河所在的天界没有普通人,只有神仙居住。

结构分析 这首诗结构简洁,却有鲜明的节奏感。整首诗通过对银河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立意分析 诗中通过对银河的描述,展现了一个神秘而神圣的世界。银河被比喻为一条没有水的河流,暗示了它的非现实性和超自然性。诗中的“没有凡人,住着神仙”进一步强调了银河的神圣和不可触及,表达了诗人对宇宙的敬畏和对神秘世界的向往。

典故分析“银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银河”常被视为连接天地的桥梁,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象征着超凡脱俗和神圣不可侵犯的境界。

佳句点评

“有一条河流/没有流过一滴水:这句通过对比,巧妙地描绘了银河的非现实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想象冲击。

“因为那里没有凡人/住着神仙:这句进一步强化了银河的神圣性,表达了诗人对超凡世界的向往和敬畏。 


                           十二、《雕像》赏析

 

原文:


有一个人

活了千年万年

他依旧活着

因为她没有七情六欲

不是凡胎肉身

 

《雕像》这首诗反映了他对时间和永恒的思考。诗中的“雕像”象征着一种超越时间和情感的存在,体现了作者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理解。

 

注释

七情六欲:指人的各种情感和欲望,包括喜、怒、哀、惧、爱、恶、欲等。

凡胎肉身:指普通人的身体,与超脱的、非物质的存在相对。

结构分析:这首诗结构简洁,语言凝练,但又不失节奏感。前两句描述了“一个人”的长寿,中间一句强调了他的生命力,后两句解释了他长寿的原因。

立意分析:诗的立意在于探讨时间和永恒的主题。诗中的“雕像”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的存在,这种存在不受时间和情感的束缚,因此能够永存。作者通过这一象征,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以及对超脱境界的向往。

典故分析“七情六欲”和“凡胎肉身”这两个词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七情六欲指的是人的各种情感和欲望,而凡胎肉身则是指普通人的身体。这两个词语的使用,使得诗中的“雕像”更加鲜明地与普通人区分开来,突出了其超凡脱俗的特质。

佳句点评

“有一个人/活了千年万年/他依旧活着/因为她没有七情六欲/不是凡胎肉身”这首诗简洁而深刻,通过对比普通人的短暂生命和“雕像”的永恒存在,传达了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特别是“没有七情六欲,不是凡胎肉身”这两句,不仅解释了“雕像”长寿的原因,也暗示了超脱世俗的境界。


十三、《乌云》赏析

原文:


哭声如雷

泪流不止


有谁能体会

一朵乌云的伤痛


闪电

是捅在它心灵深处的

一把刀子

 

《乌云》这首诗通过对乌云的象征性描绘,深刻地表达了个体在面对外界压力和内心痛苦时的感受。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这种复杂的情感,使读者能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首诗不仅是对乌云的描绘,也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深刻探索。

    

象征意义

在文学作品中,乌云常常被用来象征多种情感和状态。它可以代表压抑的情绪、即将到来的灾难或者是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在白琳的这首诗中,乌云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一种内在的伤痛和悲哀。这种伤痛不仅仅是表面的,而是深入到心灵深处的,正如闪电被描述为“捅在它心灵深处的/一把刀子”。这里的闪电象征着外界的压力、挑战或是某种不可抗力,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乌云(即诗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诗情分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诗中的“哭声如雷,泪流不止”形象地描绘了乌云所承受的巨大痛苦,这种痛苦不仅深重,而且广泛,以至于像是雷鸣般震撼人心。这里的“雷”不仅仅是指自然界的雷声,也象征着社会、环境或其他外部力量对个体的影响。

诗技分析

抒情方式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直接表达了乌云(诗人)的内心感受。通过这种方式,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和心理状态。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哭声如雷,泪流不止”使用了比喻,将乌云的痛苦比作雷鸣和流泪,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闪电,是捅在它心灵深处的,一把刀子”则使用了象征,将闪电比作刀子,突出了痛苦的尖锐和深刻。

表现手法诗人通过对比的手法,将乌云的内在伤痛与外界的闪电相比较,强调了内外压力对个体的双重打击。同时,通过反复的情感表达,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共鸣感。

 

对这十三首短诗的感悟和赏析就谈到这里,希望白琳先生和其他诗人、评论家以及读者朋友深入探讨、研究,以准确客观地反映出白琳诗歌的精神所在。最后,我就白琳在新诗创作方面提一点建议。据我所知,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一旦找到一种新的手法后,十分珍视这种成果,又不厌其烦地利用这种方法创作大量的作品,导致一些作品手法上略显雷同,这是他今后创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同时他的个别作品也侧重了谋篇布局和意象的营造,而在少数作品中忽略了诗句的美化和词语的打磨,给人有一种有篇无句的感觉,存在着一些需要雕琢和提炼的地方。

                                     2024年12月13日于青化砭

点赞
收藏
推荐
<<  上一篇: 永定土楼
下一篇: 渔家傲·抱孙儿(晏殊体)  >>
评论
总计:0条评论
提交评论

服务电话(08:00-18:00)

0517-83761866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文庙新天地C6-1 翰缘书院      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服务QQ:1371234137  965663877  2317365119      诗词云平台QQ群:126405582
Shici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Alexa排名查询  酷帝网站目录
法律顾问:北京尚勤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