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诗词评论】黄重远:咏史名家刘义军的深圳情结
发布时间: 2025/5/7 19:59:29 阅读:3次


黄重远,号老农夫,深圳土著,深圳市长青诗社荣誉社长、长青诗社《深圳历代诗钞》主编、深圳市诗词学会荣誉顾问、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刘义军兄是长青诗社的新秀,也是长青咏史诗的老手、高手,2022年11月其第一集诗集《刘义军诗词百首》发布暨咏史诗研讨会,一举成名。2023年2月26日长青诗社成立咏史诗研究会,被推选为会长。高源社长认为他已经逐渐成为吟坛认可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咏史诗”创作“专业户”,并开始影响这个相对高端的创作领域的人文气象。随即又在长青文史公众号推出《长青咏史》月刊,这在诗词界具有填补空白的开创性意义,很快在“走红”全国吟坛。他将咏史诗作为一种文化自觉,且乐此不疲,并视为使命与责任。我认为他已经成为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长青咏史诗第一高手。
去年义军兄又出版新著《半树繁华半树青》(下简称新著),除精选了两百多首诗词作品外,还收录了不少诗词评论文章,这些文章集中阐述了作者的“咏史诗创作观”。全书诗词作品主要是咏史诗。从千年感悟,部分咏古代人物或胜迹外,大量的是近代咏史诗,几乎写尽了近代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其中有明末历史人物四题、清末历史人物十题、近现代人物九题、题十大元帅、中共一大到二十大二十次会议题。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甚高。高源社长曾为其作序,全面深刻细致以予梳理评析,众多咏史诗论专家也纷纷给予高度评价。
咏史诗是诗词创作中最高层次的领域,不但需要作者具有较高的诗艺水平,更要求作者要有较强的文学、史学、哲学的思辨能力和敏锐的政治思想把控力。鄙人不学无术,思想麻木,这方面恰是自己的短板,对上述咏史大作相对应的史料了解寥寥无几,故不敢冒昧妄议。而义军兄却嘱我写点评论,令我茫然不知所措。
喜幸从其大著中还发现有不少吟咏深圳历史人物和胜迹的作品,更有不少作品记述作者三十余年工作生活在深圳的经历和感想。鄙人恰是深圳籍,读来倍感亲切。因此就不揣浅陋,也来滥竽充数参与评论义军兄的新著,特别选个非主流题目《咏史名家刘义军的深圳情结》,姑且为其新著评论拾遗补缺,尽量使之至臻完美。
我与义军兄头一回直接交集是在研讨其大著《刘义军诗词百首》发布暨咏史诗研讨会上。读到其有关梅林、莲花山、烈士陵园和深业上城等作品,因为是我数十年前长期工作过的相关地域,特别有亲切感,我就在研讨会上说起了偏题的话题-深圳建市前后的一些历史情况,引起了他的关注。从此彼此就熟络起来。随着他进入长青核心骨干圈子,他对我这个深圳土著的本土诗踪研究工作关怀备至,帮助很大。从较为频密的交往中,逐步互相了解。
义军兄是赣籍湘人,为人聪颖,博学多才,原是理工男,是电力工程学士和机械工程硕士,远在大连工作,1993年初就怀揣着一个经济特区梦,来到深圳打拼。也许是他文科天资更胜于理工科,更因为他有更远大的抱负,毅然打算辞去顺景的理工岗位,勇敢地参加了万人过独木桥的公务员考试,1997年底顺利地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弃工从政,以文为职。由于其文理兼备,思维既缜密又理性,所以干起文职更胜人一筹。很快就成为福田区委区政府的笔杆子,随后荣任办公室副主任、正处级的区委党校副校长。到党校工作,自然便于文史研究和诗词创作,以理工科扎实的功底造就科学思维方法和文史科深厚底蕴造就的深邃思想审视历史,自然可见真相,可辨是非,视觉独特,眼光独到,观点新颖。其新著所收录的咏史诗都是水平较高的精品。引起众多方家关注和评论。我水平有限,只能就相关深圳题材的咏史诗或咏物抒情诗,谈谈义军兄的深圳情结。
先从深圳题材的咏史诗说起。新著收录了深圳题材咏史诗共有近十首。义军兄从向往到投身深圳特区,结缘数十年,已将特区视为第二故乡,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出于文史爱好秉性,时常研究深圳重大的文史事件和胜迹,并有较深刻的认识。在他笔下,可见深圳悠久历史,如《游南头古城》首联:“城外车流夕未停,岭南雄控记曾经”,记录着南头古城1700年前称“东官郡”,管辖过粤东南如今深圳市、东莞市、香港,乃至惠州市、汕尾市的广袤区域。作者仅用“岭南雄控”四个字,极其精炼而又准确的表达南头古城在东晋时期作为岭南重镇的重要地理位置。一下子拔高了南头古城的历史地位。中二联描述了古城千年变化发展,尾联收束,末句“半树繁华半树青。”极富诗意,充满人生哲理思辨,耐人寻味,道出了世事沧桑,历程坎坷,喜忧参半的历史发展规律,用于诠释咏史诗的真谛是很合适的。故作者以此佳句作为新著书名,真乃用心良苦。
《宋少帝陵》在新著全篇中算得上极其重要作品之一,有不少方家评论过。因为是咏深圳史迹,无妨以愚见再综述评析几句。
宋少帝陵
不是杭州与汴州,陈桥到此一荒丘。
两朝歌舞埋林照,绝代繁华没海浮。
远岸崖山空有恨,长城夷夏总成忧。
赤湾村畔千帆过,依旧伶仃日夜鸥。
此诗借用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思路,概括宋朝从陈桥兵变立国到眼前深圳蛇口的少帝陵“荒丘”的兴衰命运。首联连用四个地名有机地串联在一起,表面平淡无奇,实质蕴含大宋三百余年兴衰荣辱。无论立意构思和文笔都堪称一流,其功力力透纸背,超凡出众。全诗整体结构紧凑,颔联展开首联说的世事沧桑,颈联发出感慨,尾联以景收束,余音袅袅,耐人寻味。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颈联“长城夷夏总成忧”的感慨是作者对宋朝,对整个中国历史的感悟。正如作者在跋中坦言:“北方游牧民族总是经常对中原农耕文明进行侵扰,使得中国历史发展呈现一些独特的规律。”这是何等敏锐智慧的历史观点!作者身处富强的新时代中国,繁荣的特区,正因为祖国有强有力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座钢铁长城,形成坚不可摧之夷夏之防。咏一座少帝陵,感慨千年中国兴衰,而且还追究其原因。如此高端咏史,非凡智慧也!
新著还有《大鹏所城》、《参观东江纵队纪念馆(深圳)》、《经济特区先驱袁庚》等深圳题材的咏史诗。无不展示作者对深圳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独到的洞察力和精准的历史评价,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深圳历史的尊重和对伟人的崇敬。
新著除了收录有关深圳地域的近十首咏史诗外,还有三十余首诗是直接反映作者三十余年深圳生活和工作,侧面反映其真诚热爱特区,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珍惜友谊等深圳情结。本文就着重推介评析其这方面的作品。
义军兄研究生毕业后南下深圳打拼,前四年半在国企和民企,新著里收录了两首有关这个时期“老东家”的诗篇,可见其十分重情义。其中一首是:
石岩访老东家二首其二
卅载事重温,投书桂庙村。
南山多惬意,半岛总牵魂。
未有千金骨,每惭一饭恩。
石岩湖畔柳,亦步亦黄昏。
此诗叙述了他与老东家的亲密交往和深情厚谊,特别是颈联之“未有千金骨,每惭一饭恩。”浓墨重彩,经典耐品,可谓金句矣!其大义大德亦感人至深!
打拼民营企业之后的义军,在政府机关平步青云,参与了特区发展的伟大事业,见证了特区发展的辉煌。他用诗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在《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 30 周年及逝世 25 周年》一律中,大赞特区“卅年时代已全新,南粤风光又满春。”在《登深圳莲花山主峰灯旗岭》更是表达了他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由衷的敬意:
健步归来设计师,春天故事画圈时。
边陲一片滩涂碛,广厦千间世纪碑。
无限云霞腾岭海,几番风雨过灯旗。
三山五岳南薰后,敢问鲲鹏舍我谁。
此诗主要是讴歌邓公在深圳画圈,在“边陲一片滩涂碛”,造就“广厦千间世纪碑。”神话般一夜城的出现,正是举世闻名的“春天故事”。全诗结构紧密合理,环环相扣,工稳流畅,气脉贯通,气势磅礴,催人奋进!尾联“三山五岳南薰后,敢问鲲鹏舍我谁。”赞美莲花山更胜三山五岳,实质上是赞美邓公是至圣伟人!以设问和双关语气收束,突出主题,便成金句,妙不可言!可以说这首诗最集中地表现义军兄赞美深圳,热爱深圳的情结。
还有另外一首七律,抒发其闲适淡定,安心超逸的心情,从侧面蕴喻作者已将深圳视为第二故乡。我们来看看这首诗:
梅林山岁末书怀
月朗窗空束影徐,梅林八载隐书庐。
曾登秋岭惊鸿雁,每望春潮羡锦鱼。
白鬓催年情未了,丹心入夜岁难除。
欣闻山外东风发,一片青云任卷舒。
义军兄研究生毕业后慕名而来圆梦之地深圳特区,在这里打拼数十年,结婚生子,安居乐业,事业有成,生活美满,并决意世代生活于斯。他已经深深地爱上成就自己的这片土地。岁末书怀,只有闲适恬淡,没有丝毫离乡别井之离愁。日久他乡成故土,高源社长评析此诗说过:“最后一句诗也借用了元代诗人胡衹遹的名句“一片闲云任卷舒”,只是把“闲”字改成了“青”字,体现了作者内心深处所坚守的儒家文化的自信和对深圳这座造梦之城的拳拳服膺。”这也是“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最完美诠释。
我们再来看看义军兄关于福田区域内的几首诗,可以佐证他将深圳视为第二故乡。《福田红树林》的尾联“白鹳翩翩琵鹭舞,新洲河畔是吾家”;《福田新洲河栈道》的中二联描述美景“草嫩潜红鲤,沙轻点白鸥。云从桥洞过,城似月宫浮”,尾联蕴喻故乡“忽瞰车蛇舞,斜晖惹去留”;《登深业上城 T1 塔楼 63 层》的尾联“一片金田无限梦,此身只合在瀛洲”;《登梅林山顶——大脑壳(新韵)》的尾联“清风吹上岭,来看满城春”。所有这些都在陈述或暗喻,作者以主人翁心态,对深圳的热爱和留恋。
看完义军兄对深圳地域的热爱和眷恋,再来看看他对深圳历史人物的态度和生活中与深圳人的交情。
在《大鹏所城》一诗中,义军兄高度赞扬古代大鹏所城里的保家卫国的海军将士们“威震英葡倭寇胆,名扬闽粤赤忠魂”,景仰有加,至今仍觉“九龙炮火犹回荡,六百年频激浪奔。”“激浪奔”实际上是作者自己被感染的“心浪”在奔腾。在《经济特区先驱袁庚》一诗中,作者对开拓深圳特区先驱袁庚崇敬不已,赞誉有加:
港九硝烟赤子心,大鹏风急浪涛深。
孤村半岛无人迹,一炮南天亘古音。
不老黄忠犹壮志,何妨“教父”更豪吟。
“时间效率”牌前望,蛇口山头凤满林。
首联提到大鹏风急,正是袁庚的家乡大鹏,袁庚就是从大鹏走向深港走向中国抗战的革命先驱,改革开放伊始又受命开发蛇口试验区,立下丰功伟绩。作者盛赞其“不老黄忠犹壮志,何妨‘教父’更豪吟。”最后“‘时间效率’牌前望,蛇口山头凤满林”,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种大有“金戈铁马”之势的理念化作“凤满林”之诗境,细细品来,顿觉古今锻溶于一炉,手法高强,非平凡手笔也!将袁庚形象提到了历史高度!
同样,在《参观东江纵队纪念馆(深圳)》里,作者也高度赞扬以深圳人曾生司令为首的东江纵队的抗日英雄伟业,对“风起大鹏山海怒,浪惊港九鬼神奇”的战绩,表示十分敬仰!
义军兄生活中与深圳人的交情,除了上述典型而又深厚的“老东家”外,还有不少动情的诗篇。
在《原单位同事建微信群“两瓣荷”》中回忆曾经艰苦的文秘工作换来大好业绩的喜悦:“彻夜烟尘灯下绕,一时锦绣笔端生”,而后期望新老同事各得其所,共同为福田区“环境立区成快慰”,喜迎“如今河套引新擎”,道出了真诚可贵的同事友谊。
义军兄在深圳诗界多有唱和之作,同样反映其对深圳诗友的深厚交情。在《贺长青人新年登顶铜鼓嶂步高源社长韵》中,高度赞扬长青诗社“长青事业如丹日,十四骚人志在胸”;在《癸卯小年李公馆雅集热议长青诗派两首》亦如是赞扬长青:“长青一派势成呼,粤海何曾缺硕儒”,并断言长青诗派:“前后南园寻旧迹,春潮正涌大湾区”,对长青诗社充满信心;在《聆听厉有为老书记米寿寄语有感步原韵》中,对厉老书记敬重有加:“同筑中华梦,高才敬上樽”;在《西园五十九初度次韵姜晓玮博士酬长青诸子》中叙述众人为其祝寿热闹场景,盛赞“座上果然今古才”,期待与大家的友谊“好待新春满苑开”;在《周末新洲雅集拈西字》中叙述与深圳诗词学会原会长林锡彬等诗友雅聚曲水流觞吟诗唱和盛况,“一曲雄歌方助酒,三巡满座已拈题”,最后“意未尽犹楼外雨,微醺的士过虹霓。”醉意浓浓,意犹未尽,蕴喻作者与众人的深情厚谊,十分感人;老朽八十初度,义军兄也有《步韵贺老农夫八旬初度》,真诚祝贺老朽“吟成小草应无憾,赋到抟鹏倍有神”,亦令老朽感激不尽。
义军兄还有不少表达对深圳人尤其是深圳诗友深厚感情的诗篇,在此不一一而足。如前所述,义军兄在深生活数十年亲身参与特区建设,了解深圳的历史和现状,同时产生了深厚感情,热爱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沃土,并视为自己第二故乡。深圳是个移民城市,对于三十二年城龄的义军兄来说,也无愧是老深圳了。致敬义军兄!诗曰:
咏史名家刘义军的深圳情结
湘人赣籍理工男,走北大连终闯南。
鹏举新洲春日事,人凭椽笔铁肩担。
从来天赋通文史,勤种福田生霭岚。
半数繁华青半数,卅年功业总无惭。
2025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