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岭南诗钞  >> 详细信息
《岭南诗钞》第六辑

发布时间: 2025/5/6 15:56:35    阅读:12次



前  言



《岭南诗钞》课题是深圳市长青诗社2021春启动的一个学术研究项目,在《百花微刊》开设《岭南诗钞》栏目。

旨在系统研究推介明清至民国时期岭南地区诗词名家,遴选其代表作,组织具有一定文史修养的中青年诗词爱好者加以注释、评析,为当代诗坛创作提供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营养。

2021年8月28日《长青文史》开辟《岭南诗钞》专栏,刊登了第一辑《岭南诗钞》评论作品。系列推介伦文叙、翁万达、林大钦、萧端蒙、黎民表、吴旦、唐伯元、区大相、区大伦、袁崇焕、李士淳、黎遂球、陈邦彦、梁朝钟、邝露、罗万杰、程可则、陈恭尹、方殿元、冯昌敏、李黻平、黄节等22位明清至民国时期著名诗人(按出生先后排列)的54首作品,分别由兰衣(侯明)、王若峰、熊玲燕注释、评析,由高源审核修订。

从2021年9月至2022年10月《百花微刊》又对明代孙蕡等31位,清代屈大均等11位,民国黄节等4位,共46位诗人作品105首的注析,分别由兰衣、青岚、王若峰、桐荫、熊玲燕、赵秀敏和周兴海注释、评析,由高源审核修订。

考虑到长时间未及时编辑在《长青文史》的《岭南诗钞》专栏发布,2024年11月重启《岭南诗钞》研究,拟陆续分辑在《长青文史》上发表。

继《岭南诗钞》第五辑发布后,三月推介明朝黄瑜、胡庭兰、霍与瑕、黄士俊、陈是集,民国的吴逸志,共6位名家24首作品,分别由高亮、杜浩存、赵秀敏、穿石、詹彩梅、熊玲燕注释、评析。评析作品以作者出生年月先后顺序排列,由一汉、黄重远初审整理,高源审核。

纵观诸位评析,各尽所能,各呈缤纷,各自精彩,有各位积极参与和鼎力支持,《岭南诗钞》研究项目一定能搞得好!

若论特长,本辑杜浩存的注释最具研究特色,创作时代背景以及作品出处,一一考证,详尽道来,值得学习;高亮的评析最具文雅特色,能抓住要点,或时代背景,或主题思想,或创作风格,评述到位,文采飞扬,精炼达意,也值得学习;其他人各有所长。

此类诗评带有研究性质,所以作品出处、创作时代背景等应尽量考证叙述。又因为此类诗评是时间跨度大,作者面求全,选择个人作品要求精(选代表作),评论作品也要求精。因为人数庞大,不可能像专题评论文章那样详尽评论。虽然我们规定评析文字不超过300字,但也应该惜墨如金,不可有一字多余。另外评析部分也应尽量避免“解读”作法,逐句或逐联解释。突出作品重点要点,突出作品社会影响才是研究工作的需要。

《岭南诗钞》的注析评析工作是一项文史研究工作,不是一般的诗评。希望大家都来参与的同时,共同切磋研究方法,做好此项有意义的工作。

诚恳邀请、热烈欢迎有诗评实力的诗友加入评析小组评诗!错谬之处难免,敬请方家指正。


长青诗社岭南诗派研究工委会岭南诗钞注释评析小组

2025年4月8日









黄   瑜


黄瑜(1426年—1497年),字廷美,广东香山仁厚坊人(今中山市石岐仁厚里),明景泰丙子年举人,以经术冠绝一时,天顺癸未年历事户部,疏六事上之:一曰正身则天下治,二曰正家则天下定,三曰正礼则天下化,四曰正乐则天下和,五曰正税赋则天下富,六曰正军伍则天下安等数千言得罪权贵而免。成化乙丑年授长乐知县,带头捐俸建学校,与学官弟子讲明经史。晚年归乡后迁居省城番山下,亲手植槐二株,自称双槐老人。曾言:“子孙能更植其一,则吾志毕矣,盖晞踪三槐也”。卒年七十有三,著有《双槐集》《双槐岁钞》

 

拟古四首·其一

招摇复招摇,行子何所之。

云山浩茫茫,万里以为期。

江南雨滑道,朔北风裂肌。

襜裘不自以,中路当依谁。

尘霾起天末,耀灵隐崦嵫。

牛羊各知家,栖鸡尚知埘。

驰骤失其路,安用轮辐为。


注释

1、招摇:《文选·扬雄<甘泉赋>》:“徘徊招摇,灵栖迟兮。”李善注:招摇,彷徨也。

2、行子:游子。

3、崦嵫:传说日落地方。

4、埘:墙上凿的鸡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评析:

叠词开篇更突羁旅途中彷徨之态,而开篇两联的一问一答却反衬出诗人心中的远大的抱负与期许。诗人透过“江南雨”、“朔北风”旅途之景进行铺陈,突显旅途之艰,正如屈子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牛羊天末知家,栖鸡日落知埘”与诗人的漂泊之旅形成鲜明的对比,其情更深。结句以反问收束,不改其志,余韵悠长,纵使骏马失了方向,用车轮又能怎么样?全诗善用对比,笔力苍劲而情致深远,意象繁复而脉络清晰,当为羁旅佳品。(高亮)








拟古四首·其二

太极涵万始,羲娥运灵景。

春声殷木末,池塘噪蛙黾。

彼美林居子,敛神发深省。

月出千山晓,云来万壑暝。

抱独人不知,竹风吹松影。


注释

1、羲娥:羲和与嫦娥的并称,借指日月。

2、木末:树梢。

3、蛙黾:蛙声。

4、林居子:借指隐居山林之人。


评析

所谓“大处落墨,先声夺人”,诗人开篇即以宏大之笔描写太极包容万物,日月滋生灵景,使人仿佛置身其中。再以小景勾勒,由景及人,春日万物生发,夏日蛙声喧腾,秋日人闲桂落,冬日凝神静思。“月出千山晓,云来万壑暝。”正如欧阳修所言,晦明变化者,山间之四时也。人生亦是如此,明暗交替,变幻无常,而结句诗人表达出其如松竹一般坚韧不拔的态度,独守高尚的情操。全诗皆景,又蕴含理趣,其情不着一字而尽显风流。(高亮)







 

拟古四首·其三

英英陇上云,随日递晴阴。

泛泛河中水,与波自浮沉。

浩荡云水中,轸兹郁陶心。

我心良足伤,结交费黄金。

昔日繁华地,悲风集枯林。

去去五湖上,缘苇听挐音。


注释:

1、轸:本义指车后的横木或者指车子,这里应是有到达,到此之意。

2、陶心:陶冶心情。

3、悲风:凄厉的寒风。

4、挐音:桨声。


评析

开篇以“云水”起兴,云之聚散随日而至,水之无常随波逐流。诗人以此暗喻世事无常。“浩荡云水中,轸兹郁陶心” 二句,境界骤开,以云水之苍茫浩荡,照见诗人的内心情感,正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那么这情感是什么样的呢?“我心良足伤,结交费黄金。昔日繁华地,悲风集枯林。”诗人直抒胸臆,结交费黄金,即使在往昔的繁华之地,诗人内心也是如同凋残的树林。结句直转,冲淡了这种孤独的情感,以放舟五湖,归隐之心进行情感寄托,正切了开篇的云水之意。(高亮)








拟古四首·其四

大鹏起南溟,鼓翼天池翻。

九万抟扶摇,一息谅何难。

朝栖若木阴,夕宿昆仑端。

胡然恣饮啄,将使风露干。

冥冥天际鸿,渐渐兴于磐。

君子不素饱,居贫诚所安。


注释:

1、若木:《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泂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

2、胡然:为何,表示疑问或反诘。

3、鸿磐:《易·渐》:“鸿渐于磐,饮食衎衎”。鸿磐,谓稍有升迁即安于其位。

4、素饱:素餐,指不做事而能饱食。


评析

起句以鲲鹏为意象,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表达了出诗人的凌云之志,颇有太白遗风。“朝栖若木阴,夕宿昆仑端”表现大鹏高洁栖止之心,也暗示诗人的高尚操守之情。“胡然恣饮啄,将使风露干。”忽作反诘,表达鹏鸟若耽于饮啄,必将使风露干涸,突出了诗人的忧虑之情,希望君子不要如同鸿磐一般,稍有升迁即安于其位,不尸位素餐,才能居有所安。纵观全诗,从大鹏到鸿鸟,咏物而不滞于物,于雄健中见真性情。(高亮)




胡庭兰

 

胡庭兰(1507年-1581年,即明正德二年至万历九年),或作胡廷兰,字伯贤,广东广州府增城县胡屋(今广州市增城区)人。明代学者、抗倭名将,与明臣海瑞同时代。嘉靖二十二年(1543)乡试第一名,但因讥讽执政者被御史黜落。嘉靖二十八年(1549)中解元,次年中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历任北京陕西司员外郎、广东按察司佥事、广西参议等职。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出任福建佥事,提督学政。协剿广东惠州、福建沿海倭寇,与名将俞大猷、戚继光同期。后改兵备云南按察使佥事,再被构陷。晚年回乡倡导教育,在凤台书院主持讲学,整理湛若水文献,培养岭南士子,著有《鹤山文集》《南征集》《相江子集》等。明郭棐《粤大记》卷一八、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一有传。

 

鹤岭书声

瑞鹤丹崖倚碧空,古松芳蔼荫瑶穹。

汉庭博士横经馆,鲁国诸生读礼宫。

五夜弦歌明月里,两斋灯火暖云中。

悠扬已觉龙吟动,节奏还应凤律同。


注释

1、本诗创作于嘉靖中期诗人任广东提学副使期间,时值岭南书院教育兴盛期。作者巡视鹤岭书院时,目睹士子勤学之景,感怀儒家教育传承,遂作此诗。原载于明隆庆刻本《鹤山文集》,清乾隆年间收入《岭南文献录·卷九》,今可见于《全明诗》第18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2、汉庭博士:在汉代博士是官名,指学官,专掌经学传授。这里指学识渊博的学者。

3、鲁国诸生: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孔子及其弟子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此处象征勤奋好学、追求知识的学子。

4、五夜:在古代,一夜被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或“五夜”,此指学习时间之晚。


评析:

以“鹤岭”为地理坐标,以仙鹤、丹崖、古松等意象营造出超凡脱俗的仙境氛围,暗合书院作为文化圣地的精神属性。再运用双典互文的修辞,既指涉汉代太学与鲁国孔庙的历史传承,又暗喻鹤岭书院对儒家经典的传承功能。通过五夜、明月、灯火等时间与空间意象的叠加,构筑起昼夜不息的勤学场景,“暖云”二字更赋予知识传递以温度感。最后以龙凤意象收束全篇,既暗喻书院师生才德兼备,又以音律的和谐统一象征儒家教化之功,使全诗在听觉维度上形成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又有对人文景观的赞美,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现实的描绘,充满了对学问的热爱和对学子们的关怀。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广阔的视野。(杜浩存)

 







晚  发

使槎初上白沙汀,漫卷图书信独征。

竹坞樵烟生薄雾,石潭渔火落残星。

閒看浴鹭机应息,不采漪兰佩亦馨。

宛宛灵修添怅望,瑞云多处是龙城。


注释:

1、作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秋自广州溯西江夜发梧州途中。诗人时任南京户部主事,奉命巡察两广漕运。时值严嵩专权初期,诗人借夜航之景抒写对现实政治的忧虑与期待。初见于万历刻本《西征集》,清初钱谦益《列朝诗集·丙集》卷十二辑录,今校点本见《全明诗》第4册(中华书局2005年版)。

2、“使槎”:化用“张骞泛槎”的典故。

3、“漫卷图书”句:化用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漫卷诗书喜欲狂”句。

4、“浴鹭机应息”句:化用《列子》“鸥鹭忘机”典故。

5、“漪兰佩亦馨”句:化用屈原《离骚》“纫秋兰以为佩”句。

6、“灵修”《楚辞》中指君王,此指贤君。

7、“龙城”:我国有多个地方都曾叫龙城,这里代指此次巡察的终点柳州,柳州历史上曾为龙城郡。


评析:

本诗以夜晚出发为线索,以白沙汀、竹坞、石潭、龙城等几个地点为地理轴,以残星、浴鹭、瑞云为时间轴,将时空折叠。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出诗人旅途中心境的变化:从孤寂出发到内心的宁静,以不需采摘水边的兰花而所佩戴的饰物仍然芬芳,来暗示诗人内在的高洁亦不需要外物的衬托,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洁身自好的情操。从樵烟到渔火,视觉渐隐,而浴鹭与漪兰动静相生,在对比中增强了画面层次。最后以惆怅与希望作结,寄寓诗人精神的升华。本诗的突出特点是大量用典,显示了诗人渊博的学识和素养。(杜浩存)

 






 

红崖山春望

万树晴光淑气催,行春一马独徘徊。

云移玉笋空中出,日映仙葩镜里来。

极浦绿烟川草遍,小桥红阵野棠开。

莫伤戎事淹衣剑,且把年芳入酒杯。


注释:

1、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春,时值倭寇侵扰东南沿海,作者以广东按察司佥事身份督战惠州,此诗作于巡视防务时。诗中“红崖山”即惠州莲花山脉支峰,为明代抗倭军事要塞。原载明嘉靖刻本《南征集》,清朱彝尊《明诗综》卷四十七收录,当代校勘见《岭南历代军旅诗词选注》(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淑气催:化用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淑气催黄鸟”句。

3、玉笋:指峻峭的山峦。

4、野棠:化用《诗经·国风·召南·甘棠》召公听讼典故,隐喻对清明治世的期待。


评析

本诗以“戎事淹衣剑”的肃杀与“万树晴光”的明媚形成核心张力,可视为明代“军事山水诗”的代表作。在形象方面,“红阵野棠”以战阵喻花丛,如剑般峻峭的山峰与柔美野花的刚柔并置,暗喻诗人能文能武的儒将身份;在色彩方面,金色的晴光、绿烟、红阵等色彩富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空间方面:从高空的云移玉笋到中景的极浦绿烟,再到眼前微观的酒杯,完成内心特写的转换;在时间方面:将永恒的山岳、到短时间的花开花落,再到当下的即时饮酒,暗合刹那即永恒的时空观。最后诗人突破地域局限:将前朝诗人眼中的南岭瘴疠地转化为作者眼中仙葩镜里的胜境,一扫悲情色彩,展现出明人对岭南的文化自信。(杜浩存)







  

提兵与阮中丞追讨倭寇于峰头澳

十里兼军走重营,弓刀中夜向灯鸣。

云横杀气山围合,舰涌惊涛水阵成。

取势昆仑知不战,先人呼吸已无兵。

风云帐下占成算,俎豆军前慰老生。


注释:

1、作于嘉靖年间抗倭战争期间,诗人时任广东按察司佥事,与阮鹗(时任福建巡抚,诗中称“阮中丞”)协同作战,追击倭寇于福建沿海的峰头澳(今属福建莆田)。原载胡庭兰《南征集》,清代《明诗综》卷四十七收录,今见《全明诗》第四册(中华书局版)。

2、俎豆:读音为zǔ dòu,俎指类似小桌的器具,豆指盛放食物的高足器皿。代指祭祀、宴飨活动。


评析

此诗不同于一般边塞诗充满苍凉悲壮的色彩,而是以雄浑笔调描绘明代的抗倭战争。首先渲染军事意象,接着运用《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强调战略威慑,运用诸葛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略体现了儒将的军事智慧;最后以祭祀(俎豆)安抚军民,展现儒家“仁者之师”的理念,体现了诗人的家国情怀。胡庭兰以自信姿态书写抗倭战争,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军事思想的转变,具有诗史价值。(杜浩存)

  







塞上曲

挥鞭万里长,葱岭暮云黄。

闻说单于遁,明朝猎白狼。


注释

1、此诗为明代边塞诗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嘉靖中后期。初见于万历刻本《胡氏家集·戎旃集》,清代《明诗别裁集》卷六收录,今校注本见《明代边塞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2、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或泛指西北高山。

3、白狼:象征异族首领,此处代指残敌。


评析

以“挥鞭”意象开篇,展现将士豪迈气概,“万里长”既指征途遥远,又暗含“万里封侯”的功业抱负。“暮云黄”以黄昏云色渲染苍茫肃杀,黄色既是沙尘之色,亦暗示战云密布,为下文“单于遁”埋下伏笔。“挥鞭”的刚猛与“暮云”的苍柔相结合,产生刚柔相济的张力。转句从静态写景转入动态军情,“遁”字简洁有力,凸显敌军溃逃之态。最后运用象征手法,将军事行动比作狩猎,体现明军胜券在握的从容。以未来时“明朝”形成开放式结尾,留下征战未止的悬念。全诗高度浓缩,以极简笔墨勾勒出一幅动态边塞画卷,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成就,更在于记录了明代中后期中原王朝与蒙古势力的博弈态势。(杜浩存)





霍与瑕 

 

霍与瑕(1522年—?年),字子璧,又字勉衷,号勉斋,广东广州府南海县石头乡(今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人,同进士出身。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登三甲第一百零一名进士。授浙江慈溪县知县,鄢懋卿在巡视行部盐事时,霍与瑕因不施以礼节,而被弹劾。此后起用为鄞县知县,官至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广西按察使司佥事。因与御史张简不合,于是罢官回乡,著有《霍勉斋集》。

 

五月五日奉鄮翁韵即事(辛酉)

沧海波扬急,狼烟处处同。

事无一刻暇,人在百忧中。

喜奉青门玉,凉生绿野风。

悠然发孤笑,云物满长空。


注释:

青门玉:借指京城来官员所写之诗句。青门:汉代长安城东南的霸城门,因城门为青色,故俗称为“青门”。后借以泛指京城的城门。

 

评析

这首作品前四句言时局忧患,后四句写往来人物诗句酬唱之畅快之情,用语自然、灵动,极富感染力。

首句沧海波扬比喻海上不太平,有战争将起,是以第二句直写“狼烟”言战争。更言作者和鄮翁都为国家安危及时局所忧虑,第二联“事无一刻暇,人在百忧中。”对仗工稳,写到人的忙碌,更写到忧心日深,让人不由感叹。作者与鄮翁酬唱诗句令人欣喜,彼此欣赏之情溢于言表,“青门玉/绿野风”对仗也见匠心,结尾很是快意,情景交融,写至此处,终于能一畅襟怀,如见人物之洒脱飘逸。(赵秀敏)







 

下第自遣(时到临清)

十载无知己,三旬下第身。

春风堪堕泪,杨柳总伤神。

归去云山好,重来岁月新。

未须愁落魄,祇恐负经纶。


注释

1、下第:科举考试未被录取。

2、经纶:整理蚕丝。引申为规划与治理,抱负与才能。

 

评析

作者科举未中而自遣,开篇两句令人叹息,“十载”意更在指苦读多年,却无人相知,而今情景徒行遗憾。作者写自己不中的伤感,更写无奈后的展望和自我宽慰,“归去云山好,重来岁月新。”归去家中景物自佳,更有对未来的一份寄托和不甘,正待奋起。结尾更言自己不是愁如今的落魄,而是怕一腔抱负无法施展。(赵秀敏) 








六月姚江舟中

山阴寄迹余旬日,宦海归帆已挂秋。

瘦梦不成银汉落,清风徐到夜江悠。

展禽自分安微秩,楚客何因赋远游。

堪笑狂夫狂似旧,今人犹唱古时讴。


注释

1、姚江舟中:原诗注:时余赴山阴会勘倭寇,大与同事忤,已决归计,后遂被论落职。

2、展禽:人名。名获,字季,又字禽。春秋时鲁国人。生卒年不详。因居于柳下邑,谥惠,故称为“柳下惠”。为人诚信贞洁,孟子称其为“圣之和者”。

3、楚客:泛指客居他乡的人。

 

评析:

作者在原诗注中已交待清楚写作背景,在山阴一起会勘倭寇之时,与同事意见不同,已决定辞官归乡,是以被罢职,是以诗开头写到了这件事。第二联写自己有梦难圆,更写到归乡途中所见景色。在第三联中作者用了展禽(柳下惠)的典故,意指他有才华更有能力,但却因为自己安于本份而安于微小的官职,自己为什么还要去远游他乡而作官呢?以抒发自己对于官场不得意的愤懑之情。诗的结尾更言令自己罢官的人很难改变,这样的事古今比比皆是,以此来写明自己所受到的不公待遇,万般无奈中也以此来宽慰自己。(赵秀敏)

 







 人日喜晴用韵

春光淡淡水漫漫,人日晴晖减旧寒。

卜岁应知民事泰,乐天宁怨路行难。

酒杯入夜邀新月,箫管乘风过远滩。

二十三回来往惯,真能一一数江干。


注释

人日:旧时称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评析

初七人日晴,民间习俗预示着人们在一年将会诸事安康、人丁兴旺、吉祥平安。是以作者充满喜悦的写下了这篇作品,晴好的温暖充溢在心头。第二联对句“乐天宁怨路行难。”更见其胸臆,写明自己人生态度是乐观向上的,不会对世事有所抱怨。“过远滩”和开头“水漫漫”前后相联系,写明作者是在行舟之中。结尾有些出人意料,“二十三回”一句写自己往来行舟次数之多,真能一一数遍江边风物,这里诗的转结有奇想,颇有新意。(赵秀敏)

 






 

十月十三日送孙小渠归庐州  其四 (庚申)

细雨度秋山,菊花黄欲坠。

送远多苦心,一洒寒江泪。

寒江千里程,新月湛江明。

画航浮月去,而我自山城。

山城鸣夜角,疏星何错落。

思君梦不成,远听残更铎。


注释

更铎:指更鼓。铎:大鈴。振之以通鼓。

 

评析

这首古风诗,写送友分别,正临秋深之时,作者依依不舍之情皆在笔下。含泪相送见彼此感情之深厚,两人分别之后一从水路走,一向山城,彼此似乎很难再有交集。作品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以时间来书写。更以想象写出了分别之后在山城对远方朋友的想念。情深意重,非常感人。(赵秀敏)





黄士俊

 

黄士俊(1570年—1661年),字亮垣,号玉崙。广东顺德县(现顺德区杏坛镇右滩村)人,祖籍福建莆田黄岸。明末政治人物。万历三十一年癸卯科广东乡试举人,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殿试位列一甲第一名,授修撰,历官礼部尚书,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明思宗崇祯九年入阁,累加少傅。后告归。清兵入关后,士俊未保晚节,薙发易服。清顺治六年往肇庆觐奉南明永历帝,惜朝纲腐败,遂辞官,回乡隐居。清顺治十八年卒于家,享年91岁,谥文裕。

 

从师李云谷登高象岭次仲蕃家伯韵

千仞峰头倚汉高,重阳登眺兴偏豪。

云迎马足花如锦,身近天衢露满袍。

泛菊饮馀千涧晓,呼卢声彻万山号。

象峦举目长安近,已许秋风送六韬。

 

注释

1、呼卢:古代一种赌博方式,犹今天的掷骰子。

2、六韬:书名。指文、武、龙、虎、豹、犬韜。相传为周太公望所撰。曾号为「武学七书」之一,为谈兵者所称道。


评析

此诗是作者少年时作品,结构严谨,清丽脱俗。诗中多用景语,生动,情在景中引人入兴,前三联不尽铺垫之能事,最后结联一语收束,至此情尽出,襟抱立现。正所谓人少抱负远!从中可见其致力报效国家的志向。(穿石)

 







夏日同李小湾宗伯招同何象冈宫詹韩月峰司城酌城北徐定国园亭

野色层城迥,湖光曲槛通。

坐闻清乐奏,偏喜故人同。

乍雨添荷绿,飞霞入酒红。

幽怀殊未已,归倚月明中。


注释

此诗收录于清康熙《顺德县志》卷一。

 

评析

此诗是作者同朝中几位老朋友聚会饮酒后写的一首五律,格律谨然,错落有致。尤其中两联,先情后景,逸兴飞湍,结联还是人在景中,情味更浓,作者比较擅长用景移情,诗意盎然。超然可味,蕴藉耐品!其高洁、清雅的情怀可见一斑(穿石)

 







丙辰午日水灾纪事

农事频年叹水乡,忽惊洪潦发端阳。

千畴入舸波仍撼,万灶鸣蛙夜却长。

北土才闻伤旱魃,西江何事重怀襄。

嗷嗷满目堪垂涕,愿借函封达建章。

 

注释

1、旱魃:旱神。

2、怀襄:即“怀山襄陵”,指洪水漫漫,汹涌奔腾直上山陵。

3、嗷嗷:拟声词,一指哀号之声,也指众口嘈杂声。

4、函封:用匣子盛而封之。

5、建章:带指京城,宫阙。

 

评析

此诗是作者写于水灾之际,并对连年发生水灾的叹喟和疾呼。起联统领全篇,中两联用笔生动、深切,情景交融,用典恰切;结联更是把这种深切之情推到顶点。全诗一气呵成,更见作者悲天悯人情怀,对底层百姓同情与关注。(穿石)

  







禺山精舍

山斋爽气入空浮,却倚飞来最上头。

卷幔坐看青嶂合,杖藜睛对白云流。

兴来作赋霞偏绮,卧听流泉思更幽。

只恐燕台须骏急,龙媒那得久淹留。

 

注释

1、此诗收录于清朝黄登《岭南五朝诗选》卷四,题作《禺山精舍同郭大参赋》。

2、燕台:即燕昭市骏之典故,比喻求贤。

3、龙煤:指骏马、良马。


评析

这首是作者在禺山一处山斋上所见,由所见之境兴发而起,情由境生。前三联写景,始终在“有我之境”中流转,最后落到“思”。然结联笔锋一转,思未断反而更加深远,居深而不忘报国之念。襟怀可见。(穿石)

 




陈是集


陈是集(1593年—1648年),字虚斯,号筠似,一号双峰居士,晚号忍辱道人,广东文昌(今海南)前山都地平村人。崇祯四年(1631年)登辛未科进士,授中书舍人。著有《南溟诗集》《中秘稿》。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三0二、清道光《琼州府志》卷三四有传。


寄   友

谢彼山川意,为君同此时。

敢谓论交浅,将无作事奇。

安能陶永夕,细与数心期。

肯学休休者,长年畏影疑。


评析

首联用山川作比,表达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情谊。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山川”与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异曲同工之妙。颔联用一种拉家常语气,似两位友人一起分茶夜话,吟来倍感亲切。转结两联转向对友人细细叮咛。怎么能沉溺于长夜里,独自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呢?怎么能学习那些无所事事的人,整日生活在恐惧之中?

全诗情感真挚,语言清新自然。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个人理想的坚持。(詹彩梅)







 

自梅溪行遇雨晚宿野店

险绝人难信,身游今乃知。

巑岏峰叠织,亚细亩如眉。

柏色偏宜雨,萝烟半绕篱。

锦江心政切,为诵小陵诗。


注释:

小陵:应是少陵。


评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旅途艰险的感受和体验。

首联描写艰险旅程,只有亲自经历过,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艰难。颔联通过“亩如眉”来衬托层峰险峻和雄奇。化抽象为形象。颈联接着通过“柏色”和“萝烟”描写雨中情景,柏树颜色在雨中更加青翠,藤萝的烟雾缭绕在篱笆间,如梦似幻。吟来不由想起“无限风光在险峰”。结联借锦江水来说迫切心情,只为吟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作者匠心独运,这首旅游诗以险入笔,别具一格。(詹彩梅)








和帝城春望

四方辑玉远来通,日出瞳眬瑞霭红。

阊阖晓开仙作仗,蓬莱春拥酒方中。

农桑正尔勤忧暵,礼乐还须助即戎。

绘得流民诗并献,沨沨太史诵清风。

 

注释

1、阊阖:皇宮正門。《文選。左思。詠史詩八首之五》:「被褐出閶闔,高步追許由。」唐。王維 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詩:「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2、暵:干旱。暵,干也。耕暴田曰暵。易曰:“燥万物者莫暵于离。”——《说文》

3、沨沨:形容乐声宛转悠扬。《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魏》,曰:‘渢渢乎,大而婉,险而易行。


评析

春天是希望之所在。“辑玉”象征贤才,首联作者用四方贤才汇聚来展现春的希望。用“瑞霭红”来烘托帝都的繁华。颔联进一步描写,宫门开处的神圣与奢华,如在蓬莱仙境中举酒欢歌,转结两联转向农人、文人描写。农人整日劳作,却忧心干旱,文人诗歌本应为战时鼓舞士气,却只描绘了流离失所的人民。文人的优美诗歌却被太史吟诵成政策清明。

这首诗采用对比的写法,描写了各阶层不同的人,在和帝城春中的不同境况,发人深思。(詹彩梅)





吴逸志

 

吴逸志(1896年—1961年),广东省丰顺县丰良镇人,抗日儒将。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大学、柏林大学。北伐战争时任第四军团长、支队长,第八路军总参谋。广东国防设计委员,中央训练团教育委员。1937年任少将,1939年任中将。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九战区前敌参谋长。曾任教育部部员、交通部广州航政局局长兼治海航政局局长。1948年3月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广东代表。1949年2月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去台湾后,于1958年前后任“国民大会”宪政研讨委员会台北区两权第一研究组召集人,后在台湾去世。军事著作尤多,诗文甚佳。

 

《第二次长沙会战大捷十首》其二

再捷铙歌满洞庭,又看气绕大陵星。

可怜历乱倭奴骨,夜雨烦冤带血腥。


注释

1、铙歌:泛指军乐,此处指凯歌。

2、大陵星:二十八星宿之一,陵星座象征着大的陵墓,这里比喻将士的英灵。

3、倭奴骨:指日军的尸骨。


评析

此诗写于第二次长沙会战大捷之际。首句以“铙歌”渲染胜利的磅礴气势。“气绕大陵星”表达了对牺牲将士的缅怀,暗喻牺牲将士英魂不灭,民族气节如星座永恒。三四句通过“夜雨、冤魂、血腥”等阴冷的意象,将视角转向敌军的惨状,“可怜”既是对侵略者自食恶果的讽刺,也是对他们尸骨凌乱的同情。总之,这首诗既是对胜利的礼赞,也是对侵略战争的控诉,揭示了战争带来的深层创伤。(熊玲燕)







 

第三次长沙大捷喜赋十首》其二

两度狂澜靖洞庭,又传笳鼓马前听。

星沙依旧金汤固,一样丹心照汗青。


注释

1、两度狂澜:指第一次、第二次长沙会战。

2、靖:平定。

3、笳鼓:军乐,指胜利的号角。

4、星沙:指长沙。


评析

此诗写于第三次长沙会战大捷之际。诗中用“狂澜”隐喻日军前两次大规模的进攻,接下来用“又”字串联起三次会战,用“马前听笳鼓”的细节写出了前线将士的英姿,歌颂了中国军队战无不胜的强大。第三句化用“固若金汤”的成语,最后一句补充长沙能够筑起铜墙铁壁的原因——一样丹心照汗青,化用文天祥的诗句,“一样”既表明自己和文天祥一样有一颗慷慨激昂的爱国之心,又指三次会战中将士前赴后继的赤诚如一。全诗风格豪迈激昂,宏阔的战场与深沉的家国情怀交织,写得气壮山河。(熊玲燕)

 







第三次长沙会战大捷十首》其三

形势兵争到眼明,胸中成竹意峥嵘。

雄师荡尽胡尘秽,重见湖峰入眼青。


注释

1、形势兵争:军事术语,暗含第三次长沙会战中薛岳“天炉战法”的战略精髓,这也是这次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胡尘:指代日本侵略军。


评析

此诗写于第三次长沙会战大捷之际。前两句写中国将士运筹帷幄的军事韬略,第三句以“荡尽”对应日军败退时辎重尽失、尸横遍野的史事。全诗最精彩的是第四句,由写战争转而写光复河山的壮丽画卷,余味不绝。整首诗气势豪迈,既有对战略智慧的颂扬,又有胜利的喜悦,更有对光复后的祖国河山的热爱。(熊玲燕)

 


今日访客数: 3 今日页面浏览量:175 总页面浏览量:981

地址:深圳市 福田区 红岭中路1001号荔枝公园寄趣园

邮编: 邮箱:1607943427@qq.com 联系电话:18823715633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