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岭南诗钞  >> 详细信息
《岭南诗钞》第三辑

发布时间: 2025/5/6 15:53:44    阅读:6次

前 言


《岭南诗钞》课题是深圳市长青诗社2021春启动的一个学术研究项目,在《百花微刊》开设《岭南诗钞》栏目。

旨在系统研究推介明清至民国时期岭南地区诗词名家,遴选其代表作,组织具有一定文史修养的中青年诗词爱好者加以注释、评析,为当代诗坛创作提供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营养。

2021年8月28日《长青文史》开辟《岭南诗钞》专栏,刊登了第一辑《岭南诗钞》评论作品。系列推介伦文叙、翁万达、林大钦、萧端蒙、黎民表、吴旦、唐伯元、区大相、区大伦、袁崇焕、李士淳、黎遂球、陈邦彦、梁朝钟、邝露、罗万杰、程可则、陈恭尹、方殿元、冯昌敏、李黻平、黄节等22位明清至民国时期著名诗人(按出生先后排列)的54首作品,分别由兰衣(侯明)、王若峰、熊玲燕注释、评析,由高源审核修订。

从2021年9月至2022年10月《百花微刊》又对明代孙蕡等31位,清代屈大均等11位,民国黄节等4位,共46位诗人作品105首的注析,分别由兰衣、青岚、王若峰、桐荫、熊玲燕、赵秀敏周兴海释、评析,由高源审核修订。

考虑到长时间未及时编辑在《长青文史》的《岭南诗钞》专栏发布,2024年11月重启《岭南诗钞》研究,拟陆续分辑在《长青文史》上发表。

继《岭南诗钞》第二辑发布后,今推介第三辑清朝岭南著名诗人屈大均、陈恭尹、程可则、李黼平、方殿元、冯敏昌等22首作品,以及民国岭南著名诗人黄节、廖仲恺、何香凝、梁启超6首作品一起刊发,由青岚、王若峰、熊玲燕、兰衣、赵秀敏、周兴海、雨点注释、评析,由高源审核修订,吴锦汉汇总

错谬之处难免,敬请方家指正。


长青诗社岭南诗派研究工委会岭南诗钞注释评析小组

2025年2月16日





作品评析







清  朝


01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广东番禺人,儿时入赘邵家,为陈邦彦弟子,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名列首位。前半生致力于抗清活动,晚年弃“岭南”之谓,著书立说均以广东做书名,著有《广东文集》《广东文选》《广东新语》,其中《广东新语》是后世了解岭南风物的必读之书。另有《屈翁山诗集》等。


白门秋望

龙盘虎踞是钟山,鸣镝谁教入汉关。

岂为深宫歌玉树,遂令高庙失金环。

台城日落栖乌怨,淮水风高战马閒。

愁见卢龙秋草外,名王千里射雕还。


评析:

这首诗反映了抗清的有关史迹。首联写南明政治中心南京城,龙蟠虎踞,箭响如雷,大战一触即发,将士严阵以待的情景。镝,意为箭头。颔联承上而来,鸣响的箭头并不是为深宫协奏,而是使朝堂的“金环”黯然失色。这一联象征着南明朝廷的终结。颈联的台城日落和淮水风高,化用旧典,烘托出金陵城破,战火连延的颓败景象。因此才有尾联的“愁见”。名王,即明王,意即危城南京尚有名王之师来救。射雕句,化用王维《观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军纪严明的明王大军,是诗人心里最后的希望。整首诗气势浑厚,苍劲悲凉,意韵高古,化典奇巧,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青岚)








鲁连台

一笑无秦帝,飘然向海东。

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

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

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评析

这首诗是屈大均表达抗清主张的又一力作。诗人借古喻今,用鲁仲连义不帝秦的典故,自比不向清廷屈服的意志。鲁连台,在山东聊城,为后人为纪念战国义士鲁仲连而筑。首联一笑和飘然,体现了鲁仲连坚贞不屈,淡泊名利的神采。一笑指笑斥他人,坚持不帝秦的主张。颔联承上而来,暗中表达了诗人也期待出现一位像鲁仲连那样的义士,能力挽狂澜,光复大明。颈联由虚转实,由古转今,渲染鲁连台凄凉悲怆的景象,让人联想到燕赵自古多感慨悲歌之士,尾联说明古往今来能成就惊天事业的人,往往是栖身草莽,寓居市井的布衣,寄希望于民间反清力量的出现。整首诗格调高古,借古喻今,同样体现了诗人的反清复明的爱国情怀。(青岚)







02

陈恭尹

陈恭尹(1631 ~1700),字元孝,晚号独漉子,广东顺德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其父于 1647 年战败后被清军俘获并处死,全家除陈恭尹侥幸逃脱外均遇难;陈恭尹为报家仇坚持反清斗争直至 1662 年南明亡。1678 年被捕下狱半年后,寄情诗酒,终其一生不仕清。有《独漉堂全集》传世。“独漉堂”为其广州居所名,暗含匡复之志未灭之意。


留别诸同人

霏微残月晓风寒,生死交情话别难。

入楚客无燕匕首,送行人有白衣冠。

舟辞香浦鸿初到,马踏梅关雪渐看。

后会不须期故国,中原天地本来宽。


注释

1、留别:与送别相对应,如唐杜牧《赠张祜》诗:“数篇留别我,羞杀李将军 。”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东京留别诸公》等,乃离开某地时以诗文作纪念赠予留下之人。

2、白衣冠: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香浦:即沉香浦,地名,广州市西郊之江滨,因传说晋广州刺史吴隐之曾投沉香于其中而得名。

4、梅关:古关名,宋时于江西大庾岭上所置,为江西、广东二省分界处。


评析

这是一首矢志反清复明的留别之作。由首联烘云托月暗示苍凉冷落之时局起,层层递进,一层更比一层高昂,至尾联慷慨豪迈激励人心。同仁离别之际,总是难舍难分,然心怀鸿鹄之志者,当纵马“快走踏清秋”。虽无荆轲刺秦之图穷匕首见,却怀有赴死之决心;沉香浦畔,送行者亦有著白衣冠之士。相期光复中原,在宽广天地纵横驰骋。虽最终形势恶化,壮志未酬,作者之国恨家仇终未能报,但字里行间的悲壮情绪尤为感人。全诗首联写境,颔联用典,颈联双关,尾联直抒胸臆作结,颇具兴发感召之力。(王若峰)








厓门谒三忠祠

山木萧萧风又吹,两厓波浪至今悲。

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拜古祠。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


注释

1、厓门:一作“崖门”。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南,珠江三角洲西南侧,为潭江和西江分支的出海口。南宋末年宋枢密副使张世杰以舟师碇海中,为元兵所败。陆秀夫负帝昺于厓山沉海。

2、十载:此诗作于 1654 年,为清兵入关后第十年,故作者自称“十载愁人”。

3、古祠:此处指三忠祠,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所建。4、华夷:此处代指汉族(明)与满族(清)。元关汉卿《一枝花·杭州景》套曲:“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

4、旧碑:此处指表彰三忠的碑文。


评析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首联即景生情,甚有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之沉郁意境;波浪何知悲苦,言“波浪至今悲”,实乃作者心中之悲。颔联化用蜀国“望帝”失去国家后变身杜鹃鸟日夜哀啼之典故,陈国破之痛;清兵入关已十载,复明却依然无望,拜谒三忠祠,痛感历史重演,更添愁苦。颈联用“海水有门分上下”反衬江山被满族占领再无华、夷之界,愤慨之情溢于言表。尾联直书困境并自责,令人唏嘘不已,涵泳不尽。 (王若峰)








九日登镇海楼

清樽须醉曲栏前,飞阁临秋一浩然。

五岭北来峰在地,九洲南尽水浮天。

将开菊蕊黄如酒,欲到松风响似泉。

白首重阳惟有笑,未堪怀古问山川。


注释

1、镇海楼:位于广州越秀山小蟠龙冈上,因楼高 5 层,俗称“五层楼”,为“岭南第一胜览”和“五岭以南第一楼”。

2、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湖南、江西南部和广西、广东北部交界处。


评析

开篇点明题旨,重九临阁登高,饮酒赏秋,着一“醉”字耐人寻味,为后面感时伤怀埋下伏笔。颔联工对,点出镇海楼所在及山川形胜,大有老杜描绘岳阳楼“乾坤日夜浮”之气象。颈联“菊”、“松”之意象选取,表面状物,写重阳节赏菊之习俗,实则暗喻作者之高洁志向。尾联与首联呼应,江山辽阔,白首凭栏,家国俱破,苦笑中饱含着辛酸与无奈。全诗叙事、写景、状物与抒情交织融合,有声有色。(王若峰)

03


程可则

程可则(1624-1673):字周量,又字彦揆,小字佛壮,号石臞,广东南海(今佛山市南海区)人,清初岭南七子之一,少时师从陈邦彦,顺治九年(1652)会元,十七年应阁试,授内阁中书,官至桂林知府,著有《海日堂诗集》《遥集楼诗草》等。


送魏子存司理成都

谁说蚕丛不易行,春风三月马蹄轻。

铜梁旧枕秦山险,玉垒新连楚塞平。

芳草绿齐过汉水,杜鹃红尽到锦城。

知君箧底多词赋,《谕蜀文》应似长卿


注释

1、魏子存:即魏学渠,明末清初柳州词派代表人物,字子存,号青城,清顺治五年(1648)举人,授官成都,有《青城词》三卷。

2、蚕丛:又称蚕丛氏,即神话传说中的蚕神,蜀国首位称王的人,借指蜀地。

3、谕蜀文:汉番阳令唐蒙奉命赴夜郎﹐途中﹐"发军兴制﹐惊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擅为转粟运输"﹐武帝乃使司马相如责唐蒙﹐并草檄"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后遂以"谕蜀文"喻指安民告示。

4、长卿:司马相如的字。


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却只字不写惜别。首联运用对比手法,上句巧妙化用李白《蜀道难》写传说中的蜀道难行,可是在诗人看来,友人赴任是“春风得意马蹄轻”。颔联继续运用对比手法,一“旧”一“新”、一“险”一“平”形成对比,暗示友人此去官路平坦。颈联写沿途景物,“绿齐”与“红尽”既是写景,更是抒情,更喻示着友人赴任的光明前景。尾联把友人比作司马相如,赞美其出色的文才和治理能力。整首诗风格清朗,用语清灵自然,颈联尤其值得欣赏。(熊玲燕)







04

李黼平 

李黼平(1770—1833),字绣之,又字贞甫,“嘉应五大诗人“之一。嘉庆十年进士,官昭文知县。为政宽和廉洁,后以改革漕运陋规,因属吏亏捐国库钱财,为奸吏诬告,遭判入狱 7 年。回广东后,两广总督阮元聘请他到广州“学海堂”授课,十年如一日,门下登科第者颇多。毕生治学严谨,著述甚丰,有《毛诗?义》24 卷,以及《吴门集》《南归集》等。


泺口待渡同石亭

东来风景与心违,到处惊蓬卷地飞。

泺口夕阳红照水,华山秋色翠生衣。

故人弹铗歌同和,此际停骖计恐非。

明借名泉洗尘土,真珠十斛溅霏微。


注释

1、泺口:地名,位于济南市。

2、弹铗:典出《史记●孟尝君列传》,比喻有抱负而无人赏识,心怀郁闷不平。

3、名泉:指济南七十二泉。


评析

此诗婉约深沉,别有风骨。首联上句写情,下句写景,主观色彩甚强,正因为“与心违”,才让眼中之“蓬”卷地而飞,令人心惊。颔联写景,由近及远,“红照水”“翠生衣”,化动为静,给原本枯寂的画面增添了一丝亮色。颈联由景及人,构成流水对,虽然“弹铗作歌”,但也不能停止前行的脚步。尾联进一步借景抒情,用名泉洗尘,得珍珠十斛,岂不美哉?将开头的“与心违”情绪一扫而光,是大自然给了他最好的慰藉。(熊玲燕)







05

方殿元

方殿元(1636-1697),字蒙章,号九谷,广东番禺人。康熙三年(1664)进士,官江宁知县。工诗文,尤长于乐府,为"岭南七子"之一,著有《九谷集》。


答陈元孝寄约诗邮三作兼柬梁药亭

其一

怀人似秋色,日在碧梧枝。

吾道自千古,斯文共一时。

开春结幽愫,每月联新诗。

袖里芳兰乱,馨香好赠谁。


其二

江南花色好,南海更便妍。

梅风媚长至,桃日艳春前。

芳思归词赋,风流入管弦。

曲江兴绝唱,和者已千年。


注释

1、陈元孝、梁药亭:均系方殿元友人,与屈大均称“岭南三家”。

2、曲江(今广东韶关):代指张九龄,唐代宰相、著名诗人。


评析

此两首诗承袭了曲江诗风的清淡特点,语言素练质朴,余味不绝。凡怀人之诗,大多格调凄苦,叹时光易逝,而这两首诗全无伤感之意,只娓娓道来昔日诗人们经常“结幽愫、联新诗、归词赋、入管弦“的风雅之事,以及“袖里芳兰乱,馨香好赠谁”;“芳思归词赋,风流入管弦”的浪漫之事,犹如碧梧枝上那抹秋色,如同南海鲜妍的花枝,兰馨袅袅,照亮了诗人独处的夜晚,读来尤为动人。(熊玲燕)







06

冯敏昌

冯敏昌(1747—1807),字伯求,号鱼山,广东钦州人(今属广西)。乾隆四十三年进士,授编修,补刑部主事。清代著名教育家,曾主讲广东端溪、粤华、粤秀等著名书院,有“五岭鸿儒”之称。父丧后不复出,遍游五岳,一生创作诗词两千多首,有《小罗浮草堂集》等传世。


夜感呈勺海

凄凄鐙影下,愁坐意何如。

病久难为客,身闲易著书。

星光来枕细,虫语入秋疏。

处处西风急,谁应念索居。


注释

:同“灯”,指油灯。


评析

离群索居,况值病久,愁绪自然难以排解。此诗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写成,自言自语,令人心酸。首联交代时间,以“愁”字定调,以下六句都在言愁。颔联写愁的原因:病久、身闲,因父丧,遂不复出,这“愁”自然浓得化不开,如凄凄灯影。颈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写景,“星光细”“虫语疏”,诗人内心十分敏感,这些细微的事物都被诗人捕捉到了,在这秋夜,诗人把它当作生命的慰藉。可惜,就连这点慰藉也被西风给吹走了,愁绪更甚。最后一句“谁应念索居”水到渠成,想到朋友会读到他的诗,心绪亦自然平静了。(熊玲燕)







07

袁崇焕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广东东莞人,一说广西藤县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授邵武知县。天启初擢兵部职方司主事,天启六年,击退后金努尔哈赤进攻,升辽东巡抚。次年,击退皇太极进攻,时称“宁锦大捷”。以不为魏忠贤所喜,乞休归。崇祯元年召还,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二年,后金兵入关,威胁北京,崇焕千里赴援。崇祯帝中反间计并听信谗言,以谋叛罪下崇焕狱,磔死。有《袁督师遗集》。


南还别陈翼所总戎

慷慨同雠日,间关百战时。

功高明主眷,心苦后人知。

麋鹿还山便,麒麟绘阁宜。

去留都莫讶,秋草正离离。


注释

1、总戎:《周书·武帝纪下》:“帝总戎北伐。”指挥统管某项军事活动,统领军队。

2、同雠:同仇之意。

3、麋鹿:麋与鹿,二者皆宜居山林。李白《山人欢酒》诗:“各守麋鹿志,耻随龙虎争。”此指归隐。

4、麒麟阁:汉代阁名。《汉书·苏武传》:“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迺图画其人於麒麟阁 。”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武帝获麒麟时作此阁,图画其像於阁,遂以为名。”表示卓越功勋和最高的荣誉。


评析

此诗应是“宁锦大捷”之后,袁崇焕以不为魏忠贤所喜,南还故里前所作。首言与陈总戎同仇百战,次说战事大捷,得君恩眷顾,“心苦”二字最有深意,即得主恩,何来“心苦”?可见功高被妒,是是非非,皆由后人评说。三联“麋鹿还山”喻选择归隐,“麒麟绘阁”指继续获得功勋。如何选择,于作者来说都非所难,所以说,“去”与“留”无须惊讶。而值得惊讶的是,你看这霜凋寒摧,战火之后,何以秋草还如此旷远茂密?含蓄作结,耐人寻味。(兰衣)








边中送别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注释

策杖:杜甫《戏题寄上汉中王》诗:“策杖时能出,王门异昔游。” 仇兆鳌注:“慈水姜氏曰:杖策者,策杖而行……则古人於杖,虽少年皆用之矣。”策杖,拄杖,助行动。


评析

此边关送别诗。离家五载,战事未休,故今日送人归故里,宝刀犹寒。“肺腑”二字,知其被送者为极亲近之人。既同生共死过,已知战场凶险,所以何用问安危?“策杖”、“横戈”,心迹可鉴,犹见忠勇。末二句,用王昌龄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句式,一问一答。末句自责,“愧”字尤感人至深。(兰衣)







08

康有为

康有为(1858 年 3 月 19 日—1927 年 3 月 31 日),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仅著述就有 700 多万字,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辑成《南海先生诗集》。


蝶恋花

记得珠帘初卷处,人倚阑干,被酒刚微醉。翠叶飘零秋自语,晓风吹堕横塘路。

词客看花心意苦,坠粉零香,果是谁相误。三十六陂飞细雨,明朝颜色难如故。


注释

1、阑干:栏杆。用竹、木、砖石或金属等构制而成,设于亭台楼阁或路边、水边等处作遮拦用。

2、被酒:为酒所醉。

3、横塘:泛指水塘。古堤名。三国吴大帝时于建业(今南京市)南,淮水(今秦淮河)

南岸修筑。亦为百姓聚居之地。

4、三十六陂:地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诗文中常用来指湖泊多。


评析

词意婉转、幽深。开篇以回忆写起,“记得珠帘初卷处”那时初见的人,正是作者心中怀念的人。微醉之时的美人,作者以醉眼看来应是极美的,这种美好令作者久久怀想。“翠叶飘零”写到了秋天的情形,人如落花一般各自被风吹散。用语含蓄、深婉。所以下阕作者直接以“心意苦”抒情,这样花落的时候,这场分别,到底是谁辜负了谁?横塘之处如今细雨纷飞,秋雨深寒,想来明天花的颜色也不如昨天。暗指分别的相思之苦,也令人朱颜易老。(赵秀敏)








秋登越王台

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蛇龙最可哀。

十七史从何说起,三千劫几历轮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

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


注释

1、越王台:一名粤王台,在广州市北越秀山上,相传是西汉时南越王赵佗治事处的遗迹。

2、混混蛇龙:意谓龙蛇混杂,贤人和小人混在一起,难以区分。

3、十七史:宋时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粱书》《陈书》《后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唐书》《五代史》,合称十七史。

4、劫:佛教名词,劫难。

5、轮回:佛教语,意为流转。

6、腐儒:迂腐之儒者,此处是作者自谦之称,

7、天问:屈原《楚辞》有《天问》。

8、临睨(nì):从高处向远方眺望。


评析

作者开篇写秋风,一片萧瑟之景。放眼世上,龙蛇混杂,难以分辨贤才和小人,从而心生叹惋。第三、四句写史又写及世上的劫难、轮回,历史的厚重、人海的沧桑之感倍深。作者在第五句写到自己的心事,忍不住向天扣问:此心有谁知?“大地山河跨海来”一句想象奇崛,足壮此诗的声气。最后结尾横睨八荒,恍然一个遗世独立的英雄。(赵秀敏)








题荷花书帧

世界偶然留色相,生涯毕竟托清波。

明珰翠羽人曾识,碧漠红塘梦似过。

残月照来裳佩冷,晓风坠后粉痕多。

城南诗客频相问,怊怅朱颜易老何。


注释

1、色相:亦作“色象”,佛教语,指万物的形貌。因荷花在佛教中有诸多寓意。

2、明珰:泛指珠玉,用珠玉串成的耳饰。此处用珠玉意。

3、翠羽:比喻青葱的树叶,借指珍宝。此处指青翠的荷叶。

4、漠:密布貌;布列貌。碧漠指荷叶密布的样子。

5、裳佩:水佩风裳,以水作佩饰,以风为衣裳。唐李贺《苏小小墓》诗:“风为裳,水为珮”。本写美人的妆饰。后用以形容荷叶荷花之状貌。

6、怊怅:犹惆怅。


评析:

诗题荷花书画,因荷花和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开头有“色相”这一句,写荷花的一生都付于清波之上。第三至六句写荷花之美,以及自己与荷花的交集,“梦似过”梦里像也曾经到过这样开满红莲的荷塘。“残月”“晓风”这两句则写至花落之景,最后写到诗客自己,感慨时光流逝、青春易老。诗意淡然、幽渺,极富美感。(赵秀敏)







09

洪秀全

洪秀全(1814 年 1 月 1 日—1864 年 6 月 1 日), 清广东花县人,原名仁坤,小名火秀。初为乡村塾师。道光间屡试不第。在广州得见《劝世良言》,乃吸取西方基督教教义,于道光二十三年创立拜上帝会。三十年底,于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咸丰三年攻克南京,定为天京,颁《天朝田亩制度》,并分兵北伐、西征,屡败清军。入京后,深居简出,奢侈享乐。咸丰六年发生天京事变,诸王争权相杀,内部分裂。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日病卒。后天京陷落,太平天国亡。


述志诗

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

眼通西北江山外,声振东南日月边。

展爪似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

风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飞龙定在天。


注释:

1、乾坤:《周易》中两卦名,这里指代天地。

2、杀伐权:生杀予夺之权。

3、解民悬:解民倒悬,解除人民像被倒着悬挂一样的痛苦。

4、汉程偏:汉,河汉,即银河。汉程,银河的河道。古代有“王者有道,则河 (银河)直如绳” 的迷信说法,“汉程偏”喻指清王朝无道。

5、三千浪:极言波涛汹涌的气势似有三千重。

6、易象飞龙:《周易》乾卦九五爻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旧时封建迷信以为是 “圣人”登皇位的征兆。


评析

本诗作于清道光十七年 (1837),首见于洪仁玕口述、韩山文笔录,1854 年在香港出版的 《太平天国起义记》,又见于洪仁玕 1864 年就义前写的 《洪仁玕自述》。龙是奋发有为的象征,在封建时代,又是帝王的象征。洪秀全把自己比作腾飞的龙。龙飞上天空以后,能够 “眼通西北江山外,声振东南日月边”。在这里,用的是互文法。“眼通西北江山外”,也应包括东南; “声振东南日月边”,也应包括西北。龙在天空伸爪,辽阔云路,仍嫌狭小; 龙在天空翻腾,河道偏斜,毫不在乎。说明他的志向是驰骋天下,对腐朽无道的清王朝是无畏无惧的。全诗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形象生动、意气风发,而又比喻贴切、对仗工稳,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较好的优秀作品。(周兴海)








毁冯云山书馆中偶像

神天之外更无神,何故愚顽假作真。

只为本心浑天却,焉能超出在凡尘。


注释

1、冯云山:(约 1815-1852)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广东花县(今花都)人。1843 年与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金田起义时,领后军主将,后封南王。参与制订太平天国军制、军律、历法、官制、礼制等。后在战斗中中炮牺牲。

2、偶像:用土木等雕塑的神像。太平天囯 杨秀清 萧朝贵 《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魔鬼者何?就是尔等所拜祭各菩萨偶像也。”

3、神天:谓神与上天。《书·多方》:“克堪用德,惟典神天。” 孔 传:“言 周文 、武能堪用德,惟可以主神天之祀任天王。”这里是指基督教的上帝。

4、无神:不存在神明。

5、愚顽:指愚昧顽固的人。

6、浑天:《晋书·天文志上》:“前儒旧説,天地之体,状如鸟卵,天包地外,犹殻之裹黄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然,故曰浑天也。”


评析

洪秀全金田起事是以宗教为号召,洪秀全接触基督教源于认识了朱九畴,和冯云山一起参加了朱发起的上帝会,又名三点会。朱九畴死后,众人以洪秀全为教主。自称通晓天语,说天父名耶和华,耶稣是天父的长子,自己是天父的次子。综观全诗,诗人句句毁掉的是中国传统的菩萨偶像,而句句都在树立西洋的上帝迷信。这完全是在为起义做舆论思想上的准备。(周兴海)







10

梁鼎芬

梁鼎芬(1859—1919),晚清文学家、藏书家、诗人,广东番禺人。字星海,一字心海,号节庵等。光绪六年进士,授编修。累官署布政使,以劾袁世凯去官。辛亥革命前有反帝主战思想,后任爱新觉罗.溥仪的老师,卒后,清室谥文忠。诗词多慷慨愤世之作,与罗惇曧等人并称“岭南近代四家”。 有《节庵先生遗诗》及续编、《节庵先生遗稿》及剩稿、《节庵先生扇墨》等行世。


南乡子·代剑答

中夜听悲歌。十载相依感愤多。只愿朱囗心未死,摩挲。一道星芒久不磨。

散发下长坡。君有风裳及雨蓑。便令白头常作伴,蹉跎。不受人间殿卒呵。


注释

1、:愤慨。《后汉书·臧洪传论》:“雍丘之围,臧洪之感愤壮矣!”

2、星芒:星的光芒。南朝 宋 鲍照 《飞白书势铭》:“圭角星芒,明丽烂逸。”

3、风裳:唐李贺《苏小小墓》诗:“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后以“风裳”指飘忽的衣裙。

4、雨蓑:用蓑草或棕毛制成的雨衣。


评析

这首词以剑的口吻写来,是诗人有问,而拟剑答之,角度新颖,诗人也以此抒怀。此剑与作者相依十载,半夜之时弹剑而歌,心中充满愤慨。“心未死”写作者此心依旧,“一道星芒久不磨”本句十分精彩,读之令人眼前一亮,写剑刃上的光芒,亦是写剑的锐利;“不磨”则是以剑写人的坚持和操守。下阕“散发下长坡”则更有几分东坡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意韵,而最后结尾“不受人间殿卒呵”作者暗指自己谪归之事,笔墨淋漓,意在是自己和此剑一样,不想忍受官场中人的指使、呵斥。词于愤慨之中,暗藏锋芒,足见其人个性。(周兴海)







少年游

碧苔如梦酒醒时。看月上花枝。四面蛩声,一襟露气,犹自冷支持。

等闲何事耐沉思。便说也迷离。漏点听残,阑干数遍,百样不相宜。


注释

1、蛩声:蟋蟀的鸣声。

2、支持:支撑,撑住。

3、等闲:无端;平白。唐刘禹锡《竹枝词》:“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4、迷离:模糊不明,难以分辨。

5、相宜:合适。


评析

作者写酒醉深夜之时,闲看月色,“四面蛩声,一襟露气”写明正是秋天之时,是以才有“冷”的感觉彻人心肺。此情此景,引起了作者的心事,他心里想到了什么,又没有言明,令他在夜里反复琢磨,有几分欲说还休的意味。夜深无眠听更漏,把阑干数遍,心里的愁绪还是无法排解。此词用语清丽,意境清雅、含蓄,深得词中妙旨。(周兴海)








罥马索·题宗室孚伯兰世丈蹇驴破帽图

莽风尘、一领缁衣化为素。鞭丝欲整,斜阳墙角年年路。桃花千片,萍花几瓣,弹指光阴伤心句。算酒边歌者,车前驺卒,平生有知遇。

归去。宗臣蕉萃,郎官磥落,两种情怀画图补。更写三间金铃馆,谱出笛愁琴语。天涯老矣,附骥无心,翻觉纷纷青蝇苦。笑问君、近来何事,曾否探春海棠圃。


注释

1、蹇驴:蹇 jiǎn,跛蹇驽弱的驴子。

2、莽风尘、一领缁衣化为素: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作者反用其意。

3、鞭丝:马鞭,借指出游。

4、弹指:捻弹手指作声,佛家多以喻时间短暂。

5、驺卒 zōu zú:掌管车马的差役。亦泛指一般仆役。

6、知遇:赏识,优待;知心好友。

7、宗臣:宗臣,世所敬仰的名臣。

8、蕉萃:同“憔悴”,形貌枯槁貌。9、磥落:磥 lěi,古同“垒”,垒落,后多用为磊落。

9、金铃馆:作者自注为:丈所居曰十万金铃馆。

10、附骥 fù jì:附骥尾,蚊蝇附在马的尾巴上,可以远行千里。比喻依附先辈或名人之后而成名。

11、青蝇:苍蝇,蝇色黑,故称。喻指谗佞之人。

12、海棠圃:作者自注为:极乐寺海棠最盛几时并载赏之。


评析

此词起即慷慨,反用素衣化为缁之意写,以写其人在风尘中而有自己操守,京城恶浊,而能不为其环境所沾染,殊为难得。作者写图中景色桃花、萍花,以感叹光阴流逝,幸而得遇知音。下阕则写归去人之憔悴和磊落,伤心自己人在天涯空老,无心名利,如此看世间追名逐利之人更辛苦。“附骥无心,翻觉纷纷青蝇苦。”此处作者直抒胸臆。最后以是否探春时海棠来做结尾,更令人浮想联翩。此处所写,已然超出画图之外,更与画图者和作者的联系,追忆共同赏花之乐,言尽而意未止。(赵秀敏)







11

罗惇曧

罗惇曧(1872-1924),字孝遹,号掞东、以行,又号瘿痷,晚号瘿公。广东顺德大良人。以国子监生,应考经济特科,授邮传部司官,担任过唐山路矿学堂(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坐办(校长)。辛亥革命后,历任民国总统府秘书、参议、顾问。袁世凯称帝后辞职。罗惇曧擅长诗词书法,与梁鼎芬、曾习经、黄节合称“近代岭南四大家”。兼通京剧,善于度曲编剧。著有《鞠部丛谈》和有关近世掌故的专著《庚子国变记》《德宗承统私纪》《中曰兵事本末》《割台记》《拳变馀闻》《太平天国战纪》《中俄伊犁交涉始末》等。其诗多摅愤抒情之作,悲郁苍凉,有《瘿庵诗集》传世。


花朝集江亭,遂登城墙晚眺

郊垧煖溢知春半,草树青微觉候迟。

各苦端居厌牢落,便同高咏作芳时。

清觞梵外非尘事,层郭阴中有履綦。

九陌风光余一閧,风光昵我慰孤羁。


注释

1、花朝:传统农历二月的别称,此月有花朝节,也叫花神节,俗称百花生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举行。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文人骚客郊外聚会是为雅集。

2、江亭:清工部郎中江藻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 年)在慈悲庵西边建小亭,取白居易“更待菊花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之诗句建陶然亭,暇时游观之所。因建自江藻之手,后人又称江亭。虽名为亭,其实是三间靠西的小敞轩。

3、郊垧:[jiāo shǎng]泛指郊外。

4、煖:[nuǎn] 音:xuān,同“煊”;音:nuǎn,同“暖”。都是温暖的意思。这个字出自《庄子·大宗师》,原句为“凄然似秋、煖然似春”,代表一种无日而“煖”的状态。在现代汉语字典里,此字无论读音和意思都和 “暖”一样,随着岁月流逝,已逐渐成了“暖” 的替身,不见江湖久矣。

5、端居:平常居处。

6、牢落:稀疏零落貌、零落荒芜貌。

7、芳时:良辰;花开时节

8、履綦:[lǚ qí] 足迹;指鞋上的带子。

9、閧:[hòng],古同“哄”,喧闹。[xiàng]古同“巷”,街巷;胡同。


评析

首句“知春半”与“花朝”相呼应,时节的“候迟”暗示清王朝的“候迟”,为引出下文“苦端居厌牢落”铺垫,彼时的清王朝危机和断裂早已潜伏,清末的北京文士对此也早有预感,外部环境的零落荒芜不如同“高咏”之士共度这片刻的“芳时”。后二联更是道尽了文人对梵外尘事无能为力的苦闷孤寂,唯寄情这北京城的一廓风光慰籍自己的“孤羁”心情。清朝京师文人向来有结社雅集的传统,清末此风尤盛。“宣统庚戌、辛亥间,京朝官方结社为乐,多游览题咏之作。1911 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同时,也终结了北京作为帝都的历史。其实危机和断裂早已潜伏在王朝的内部,清末的北京文士对此早有预感,由于处于政治舞台的边缘,他们对此无能为力,只能在荒寺古刹的文人雅集中自我放逐,寻求别样的记忆资源,构造一己的精神世界。(雨点)








春尽日,蛰庵招同崇效寺牡丹花下饯春,因呈病山京兆

昨夜东风取春去,荒盦留得一分花。

寂喧车马从僧说,迟暮园林况日斜。

孤艳风前宜自惜,故人地下足长嗟。

使君莫靳深杯醉,尚有楸英殿物华。

(客岁丁叔雅同游今宿草矣。)


注释

1、蛰庵:曾习经(1867~1926),字刚甫,别号蛰庵居士,广东省揭阳棉湖镇(今揭西县)人。光绪十四年(1888)入广州广雅书院,次年举人,十六年进士。初任户部主事,官至度支部左丞。与梁启超成为莫逆,“岭南近代四家”之一。

2、病山:清代进士王潜,号病山,潜道人。又名王仍徵。

3、京兆:官职,首都城市负责人。

4、盦:[ān]同“庵”;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具。

5、楸英:楸花。楸,落叶乔木,干高叶大,夏天开黄绿色细花。

6、客岁:去年。

7、叔雅:丁惠康(1868—1909),清末藏书家。字叔雅,号惺庵,广东丰顺县汤坑镇金屋围人,福建巡抚、藏书大家丁日昌之子。“持静斋”所藏之书,他尽发所藏书读之,悉数被其继承。与谭嗣同、吴保初、陈三立并称“岭南四公子”。

8、宿草:墓地上隔年的草,悼念亡友之辞。


评析

一夜风拂带走了崇效寺的明媚春光,牡丹唯余一分花色,残春景象与“饯春”呼应,低沉笔触引出下文。颈联更是睹物思人,唯余一分花色的牡丹请自我怜惜,去年与我同游的叔雅君现在已长眠地下了。虽然残春败极像牡丹花谢,接下来还有夏季开花的楸树在殿后。罗惇曧诗多摅愤抒情之作,悲郁苍凉,此作一贯而之,幸尾联提振让人郁郁中稍有亮色。(雨点)







民  国


01


黄  节

黄节(1873~1935),广东顺德(佛山市顺德区)人,原名晦闻,字玉昆,号纯熙,因不齿同宗万历状元黄士俊变节偷生之行径,改名黄节自励。与梁鼎芬、曾习经、罗瘿公并称为“岭南近代四家”,民国后入南社,任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诗学成就显著,尤工七律。有《诗旨纂辞》《蒹葭楼集》等。


庚子重九登镇海楼

东南佳气郁高楼,天到沧溟地陡收。

万舶青烟瀛海晚,千山红树越台秋。

曾闻栗里归陶令,谁作新亭泣楚囚。

凭眺莫遗桓武恨,陆沉何日起神州。


注释

1、越台:指汉时南越王赵佗所建之台。故址在今广州越秀山。

2、栗里: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陶潜(陶令)曾居于此。

3、陆沉:比喻国土沦陷。《晋书●桓温传》:“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评析

1900 年春,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是年重阳节,诗人登上镇海楼,感愤而作。极目山河锦绣,海天一色,外国军舰集结,羊城秋色,千山染红,不知是树之色彩或是为抵御侵略之鲜血染成。值此家国危难之际,诗人借陶令与楚囚之典,表明自己不愿与卑躬屈膝之人同流合污,仁信忠敏之心可鉴。全诗慷慨悲愤之情震人心魄。王若峰







02

廖仲恺

廖仲恺(1877 年 4 月 23 日—1925 年 8 月 20 日),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广东省归善县陈江镇窑前村人(今属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幸福村),祖籍广东梅县程江镇。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国民党左派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廖仲恺擅长诗词、书法,著作编为《廖仲恺集》《双清文集》上卷。


金缕曲·题八大山人《松壑图》

未合丹青老,剧怜他,铜驼饮泣,画才徒抱。丘壑移来抒胸臆,错节盘根写照。想握笔、愁肠萦绕。国破家亡余墨泪,洒淋漓、欲夺天公巧。缣尺幅,碧纱罩。

繁华歇尽何须吊。且由他嫣红姹紫,一春收了。地老天荒浑不管。空谷苍松独啸。经几度风狂霜峭。如此江山归寂寞,漫题名、似哭还同笑。诗四句,古今悼。


注释

1、八大山人: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的别号 。朱耷(1626 年-约 1705 年),字刃庵,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人屋、道朗等,出家时释名传綮,汉族,江西南昌人 。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书法,能诗文,用墨极少。

2、铜驼饮泣,即泣铜驼:指对国家人民遭劫难感到悲伤。唐李商隐《曲江》:“死忆华亭闻鹤嗅,老忆王室泣铜驼。”

3、尺幅:这里指画卷。清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二:“《公》《穀》二传,先儒以为弟子问答之言,非如《左氏》勒为成书,原自不成尺幅。”

4、地老天荒:形容经历的时间长久。宋 杨万里《谒永祐陵归途游龙瑞宫观禹穴》诗:“禹穴下窥正深黑,地老天荒知是非。”


评析

这首词通过咏画,赞美了“苍松”不管“天荒地老”,不畏“风狂霜峭”,始终“错节盘根”,屹立挺拔在空谷中“独啸”的雄姿。借物自况,抒发了作者坚贞不屈、宁折不弯的革命气质。最后借八大山人在字画上签名时,将“八大山人”四字一气草书,既象个“哭”字,又象个“笑”字,其用意是面对亡国之后的社会,自己哭笑不得。末二句是说八大山人在画上题的四句诗,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痛。(周兴海)








声声慢·题池上秀亩作月雁秋林图

潇湘不到。枫荻萧飕,天涯谁共清悄。旧约重寻,几点低徊云表。西风别情易冷,恁团圞、夜阑犹照。平远处,认林疏濑浅。烟苍波淼。

镇日横空绝叫。且莫讯、前踪雪泥多少。去为春残,来更月寒秋老。相思寄将何所,早分付、水乡芦蓼。关塞恨、一行行书也难了。


注释

1、瀟湘;指湘江。多借指今湖南地区 。因湘江水清深故名。《山海经·中山经》:“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 江 渊, 澧 沅 之风,交瀟湘之渊。”《文选·谢朓〈新亭渚别范零陵〉诗》:“ 洞庭 张乐池, 瀟湘帝子游。”

2、萧飕: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3、团圞:团栾。圆貌。前蜀 牛希济 《生查子》词:“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意。”

4、雪泥:“雪泥鸿爪”的略语。元萨都剌 《经姑苏与张天雨杨廉夫郑明德陈敬初同游虎丘山次东坡旧题韵》:“踪跡留雪泥,宇宙寄泡影。”


评析

本词语句清丽,用笔纤细,寄情委婉,风格典雅。作品紧扣“月雁秋林”四字布局。上片首五句点题以“潇湘不到”“枫荻萧飕”天涯清悄来写秋林之寂静、月雁之孤独;以“低徊云表”重寻旧约,写月雁失群之悲凄;用“西风”数句写夜阑月照,“平远三句”则状秋林漠漠,烟波浩淼。下片换头写孤雁绝叫,萍踪无计。接以“春残”“秋老”以补足“前踪”。末尾数句写孤雁翩翩,千里水乡,万里关塞,相思难寄,唯有呖呖传恨。作者以幽细清丽之笔,写出飘渺无依、有恨无寄、不同流俗、雅洁自赏的孤雁形象。这正是寄居异国他乡的作者雅洁孤独形象的自我写照。(周兴海)







03

何香凝

何香凝(1878 年 6 月 27 日-1972 年 9 月 1 日),女,原名谏,又名瑞谏,别号双清楼主。广东南海人,生于香港。是中国国民党左派的杰出代表、著名政治活动家、画家。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的夫人。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72 年 9 月 1 日,因病救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终年 94 岁。从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 1945 年抗日战争结束,何香凝先生先后在上海、香港、广东、广西等地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并创作了三十多首脍炙人口的抗日诗。


感赋二首

怕听吹弹破国吟,徘徊道路倍伤神。

牺牲权利何轻重,失去河山那处寻?

萧萧叶落雁南飞,万里飘零故国归。

八载中原前后事,教人回忆泪沾衣。


注释

1、吹弹:吹竹弹丝。泛指演奏音乐。

2、破国:已灭亡的国家。

3、萧萧:象声词。形容草木摇落之声,凄清、寒冷。

4、飘零:这里指飘泊流落异国他乡。


评析

这首《感赋》表达了诗人满腔的爱国深情。尤其是首尾两联直抒胸臆,颔联发出了“失去河山那处寻”的悲愤诘问。颈联写自己像“萧萧”落叶,“飘零”的孤雁眷恋“故国”。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何香凝闻讯立即结束旅居法国巴黎的生涯,放弃了舒适安逸的旅法生活,回到上海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之中。(周兴海)








勇哉好男儿

勇哉好男儿,不怕沙场死。

忍痛与吞声,为图雪国耻。

民族不独立,流血不休止。

眼看国将亡,抚创痛洒泪。

伤好去冲锋,夺回我失地。

与其忍辱生,母宁报国死!


注释

1、男儿:犹男子汉;大丈夫。

2、雪:本义是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到摄氏零度以下时,就有部分凝结成冰晶,由空中降下,叫做雪。这里是洗刷的意思。

3、毋宁:也作"无宁"。

4、宁可:不如,副词。


评析

针对 1932 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为了积极支援十九路军的抗日活动,作者在《大中国周报》上她发表了这首五言诗,召全体官兵浴血奋战,抵御日寇的侵略。本诗激情奔放,象匕首、象大刀,杀向敌人;象号角、象战鼓,鼓舞着抗战官兵的士气。(周兴海)







04

梁启超

梁启超(1873 年—1929 年 1 月 19 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民国成立,归国加入共和党、进步党。历任司法总长、币制局总裁、财政总长。晚年应聘为清华研究院国学导师。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壮 别

丈夫有壮别,不作儿女颜。

风尘孤剑在,湖海一身单。

天下正多事,年华殊未阑。

高楼一挥手,来去我何难。


注释

1、壮别:作者自注,按:首途前五日,柏原东亩饯之于箱根之环翠楼。酒次,出缣纸索书。为书“壮哉此别” 四字,且系以小诗一首,即此篇第一章是也。舟中十日,了无一事,忽发异兴,累累数十章。因最录其同体者,题曰壮别,得若干首。

2、儿女:指青年男女。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未阑:未残,未尽。


评析

此诗写于作者流亡海外时期,作者要从日本前往美国,日本友人送别后所作。作者开篇就意气飞扬,给此诗定下激昂的基调。虽然写到自己孤身漂泊,但意境开阔,更难得是放眼世界,纵论天下,满怀热情和抱负。不为凄凉小儿女态,实见英雄、志士之豪迈。(赵秀敏)








东归感怀

极目中原暮色深,蹉跎负尽百年心。

那将涕泪三千斛,换得头颅十万金。

鹃拜故林魂寂寞,鹤归华表气萧森。

恩仇稠叠盈怀抱,抚髀空为梁父吟。


注释

1、极目:纵目,用尽目力远望。

2、蹉跎:失意;虚度光阴。

3、斛 hú:古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

4、鹤归华表: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 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 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 ,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后常用“鹤归华表”感叹人世的变迁。

5、稠叠:稠密重迭;密密层层。

6、抚髀 bì:以手拍股,表示振奋或感叹。

7、梁父吟:亦作“梁甫吟”,乐府楚调曲名。《梁甫吟》,盖言人死葬此山,亦为葬歌。今传诸葛亮所作《梁甫吟》辞,乃述春秋齐相晏婴二桃杀三士事;李白所作辞,则抒写其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愤。


评析

本诗写于作者自日本归来中国时,整体悲壮、慷慨。回到久别的故国,放眼中原,暮气沉沉,写景之中暗含对国家现状的担忧。“换得头颅十万金”指作者从戊戌变法失败起就一直是朝廷通缉的要犯。作者用“三千”“十万”这样的大数字,来极力壮大声势。诗中提到的杜鹃和化鹤的两个典故,都隐含着深深的悲凉。久别归来,物是人非,回忆起昔时的遭遇,感慨自己抱负还未能实现。诗中无处不涉及自己际遇,悲愤莫名。(赵秀敏)

今日访客数: 2 今日页面浏览量:128 总页面浏览量:934

地址:深圳市 福田区 红岭中路1001号荔枝公园寄趣园

邮编: 邮箱:1607943427@qq.com 联系电话:18823715633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