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岭南诗钞  >> 详细信息
《岭南诗钞》第七辑

发布时间: 2025/9/6 14:07:37    阅读:22次



杜浩存评明代张诩五首

 

张诩(1456—1515,景泰七年至正德十年,寿60岁),字廷实,号东所,番禺人。成化十七年(1481年)师从陈献章(白沙),追随陈十九年直至陈去世。成化二十年(1484年)甲辰科进士,授户部主事,不久辞官,屡荐不起,隐居二十余年。正德九年(1514年)召为南京通政司参议,抱疾北上,抵南京,谒孝陵,即归,卒于家。陈白沙评价“以自然为宗,以忘己为大,以无欲为至”。张诩被时人评价为“岭南孤凤”“学问优长”“议论明正”、吏部评价他“敦庞博雅、恬静清修”。著有《白沙遗言纂要》《厓山志》《南海杂咏》《东所文集》。《明史》卷二八三、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七四有传。现存诗390余首。

 

赵佗城

衮衣玉食居然僭,自比萧曹亦不疑。

十里金城何处所,只今惟有月明知。

 

注释:

1、此诗创作于正德初年(约1506—1514年),正值宁王朱宸濠等藩王密谋叛乱的前夜,体现了诗人对中央集权危机的深切忧虑。该诗收录于《东所文集》及《南海杂咏》。

评析:

本诗采用对比、意象叠加及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将历史与现实对比,将权力与自然对比。通过南越王赵佗的历史典故,以冷峻的笔触揭示了权力的虚幻与历史的沧桑。全诗以批判性视角借古讽今,表达对权力斗争和虚荣的批判,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在时空交错的“史诗互文”中,渗透着明代学者对永恒价值的哲学思考。(杜浩存

 

别民泽后用韵寄兴二首其一

知音自古难,何更恨馀生。

一曲渔歌罢,满蓑风露清。

浮云作聚散,花鸟寄心情。

别有处和说,归来问广成。

注释:

1、此诗创作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秋,时值作者隐居广州诗书街,友人陈民泽赴任之际,此前作者已多次拒绝朝廷征召。本诗收录于《东所文集》卷三(明嘉靖二十三年刻本),清代温汝能《粤东诗海》卷十二亦选录此诗。

2、广成:广成子,相传是上古黄帝时期汝州人,住汝州温泉崆峒山上,位居道教“十二金仙”之首,黄帝曾拜其为师。

评析:

此诗带有心学的特点,强调自然和内心的体悟。诗中出现的渔歌、风露、浮云、花鸟等自然意象都是隐逸诗中的元素,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风格。

正德初年(约1506年),刘瑾等宦官集团崛起,官场腐败,政治动荡。“知音难”语言质朴却蕴含深意,它不仅指个人际遇,也隐喻理想政治的难以实现;“恨馀生”非个人哀叹,实为对弘治“中兴”幻灭的隐喻——当作者目睹孝宗后期言路渐塞、政德荒嬉,其七次拒征的“渔歌”选择,正是士人阶层在政治理想破灭后寻求精神出路的缩影。

此外此诗还带有地域文化的突破:将岭南海隅的渔隐生活,与中原道家经典对话,提升了地域题材的思想深度。(杜浩存

 

冬夜

请看长江水,悠悠不待君。

薄寒生永夜,朗月破浮云。

野草空教舞,山羊自结群。

斜风灯影外,天籁不堪闻。

 

注释:

1、此诗创作于正德七年(1512年)冬,正值大宦官刘瑾伏诛后朝局依旧腐败、农民起义频发之际。收录于《东所文集》卷五(明嘉靖刻本)。

评析:

正德朝杨廷和等清流士大夫拨乱反正的努力非常艰难,作者晚年借冬夜观照抒怀,折射出弘治中兴幻灭后的时代寒意。

全诗以“长江水”“薄寒”“朗月”“野草”“斜风”等意象交织,构建冬夜图景。首联以江水的亘古流动反衬个体生命的短暂,暗藏《论语》“逝者如斯”永恒与流逝的哲思。颔联中“破”字兼具视觉上的暴力性与澄澈感,既写月光穿透云层的物理动态,更象征心性修炼中撕裂虚妄的痛感与明悟。颈联以反常生态映射社会乱象,野草无风自动的“空舞”与山羊盲目集群,构成对世俗价值的讽刺。尾联颠覆《庄子》典故,在听觉上运用反讽,本应悦耳的自然之声在诗人耳中成为刺耳鸣噪,暗指俗世价值观与天道真理的尖锐对立。(杜浩存

 

寄陈竹轩

门外春深草亦荣,黄莺寂寂听无声。

孤灯不尽连床意,阴雨能知闭户情。

渺渺江湖劳远梦,悠悠身世寄虚名。

凭谁细语陈夫子,更著浮槎泛月明。

注释:

1、此诗创作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春,正值“弘治中兴”末期。收录于《东所文集》卷二(明嘉靖刻本)。

评析:

本诗多用自然意象如草、黄莺、孤灯、阴雨等营造出淡泊的氛围。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实景虚化,将物理空间“孤灯”转化为对往昔夜谈追忆的心理时间,通过灯火绵延隐喻思念不可断绝。移情于物,赋予自然现象以主体感知。“阴雨闭户”既写岭南梅雨实景,亦隐喻朝局山雨欲来,次年武宗即位,刘瑾等“八虎”掌权。最后运用浮槎典故,将隐逸理想具象化为“月下泛舟”的实践路径,完成从精神向往到行动方案的转换。作者中进士后曾七拒征召,诗中“寄虚名”三字,既是对科举功名的解释,亦暗讽士林“伪道学”泛滥,“江湖”与“虚名”构成入世与出世的悖论,折射出成化、弘治时期士大夫的价值迷失。(杜浩存

 

绝顶饮雪

西天目顶最高峰,直上云霞翠几重。

谁架石梁留幻迹?自穿草履继仙踪。

传杯奇石来飞鹤,洗眼灵泉起蛰龙。

一曲阳春餐白雪,端居碧汉玉芙蓉。

注释:

1、弘治九年(1496年)冬,作者游历浙江天目山时所作。收录于《南海杂咏》卷三(明正德刻本)。

评析:

弘治中期政治斗争加剧,清流士大夫渐生退意。作者对“直上云霞”的攀登,实为对成化朝以来腐败政治的超越宣言——以天目山海拔高度隐喻道德境界高度。“蛰龙”喻指弘治朝被压制的清流,“洗眼”则呼吁士人擦亮心性以洞察时弊,这是对现实的影射。作者以“餐白雪”来对抗“食官粟”的孤高态度,实为对“弘治中兴”局限性的诗性回应。末句突破中原“泰山封禅”的帝王天道叙事,以珠江流域常见的芙蓉重塑“天道在野”的地域话语。这种将岭南风物神圣化的书写,为后人开辟了新的诗路。(杜浩存

 

 

余一评晚明刘兰雪5

刘兰雪(约1622——1645)原名祖满,字兰雪,一字畹卿,广东顺德人,祖籍江西吉安。她的爷爷是工部刘魁,21岁时,她与南海文人何允衎成婚,有孝行,育有一子。刘兰雪享年24岁。《粤东诗海》载其撰有《梅妆阁集》《丛桂剩稿》,胡文楷老师亦有手抄本《刘兰雪女士诗钞》。与胡老师辑本相比,张兰珠老师的辑本中存有更多作品,有149篇。

 

 

哭仲兄

 

遯迹思浮海,怀才欲济川。

离鸿哀此日,归鹤是何年。

未得骑鲸去,翻成捉月颠。

滔滔江汉水,精卫口难填。

 

 

注释:

1、遯迹:即遁迹之意。

评析:

这是作者哀悼其本家的一位二哥的悼亡诗,寄托诗人沉郁悲凉的情怀。这位二哥应当是很有抱负与才华的。从“浮海、济川”二句,可读出。用“离鸿、归鹤”写内心的感受,颈联用李白的典故,写世事难料,壮志未酬,面对江水滔滔,就是神鸟精卫来了也束手无策。毕竟,一个人的健康与生命是干其他事业的根本,没有了这些,哪怕你才高八斗、壮志凌云,也无可奈何的。(余一)

 

 

 

林孺人还乡夜侍家慈出郭话别

传道还乡国,山程定水程。

江流行坐稳,揽辔往来轻。

野柝闻孤店,寒灯隐暮城。

忆归归未得,徒有故园情。

 

注释:

1、“野柝”,指的是古时候在野外或乡村地区,夜间巡夜时敲击的木梆声,用于报时或警戒。

评析

这是作者回忆自己侍奉母亲一起送林孺人回家乡的一首作品,该诗的艺术水平较高。通过一系列的写景与想象,再现出郭话别时的情景。此去路遥,山水兼程,行船、揽辔,可见千里迢迢,为了衬托路上与住店的辛劳,作者用“野柝”“孤店”“寒灯”“暮城”写路上的荒寒与寂寞,隐,写得很真实,暮城繁华虽在,但此刻却隐于野店一隅。这里都是作者的假想,故园情深,说归未得归,是指晚明时代的交通不发达,若在今天,还乡就容易多了。(余一)

 

 

谢李郁李年姒古砚并引

 

戊辰秋,李年姒赋绿衣新成,林孺人拉余唁之。李出袖帕索处变诗,余曰:惭非薄幸司马安,敢为人赋长门耶?李弗止,命一青衣端擎古砚,光可鉴人,逼余濡墨,林见而悦之,即敛衽下拜,呼为石卿,如米南宫之礼石丈也。余亟眼语索李,李亦心声许余。翼旦起临妆台,正悬想间,而前青衣以红绡裹投,因成四韵,用谢百朋,末联兼以勗之。

 

铜雀云封泽未干,摛文墨海起狂澜。

蟾蛛滴带阴山润,鸲鹆星分璧水寒。

晋帝赐同麟笔重,王慈取并素琴端。

不怜磨尽坚如许,敢作他山一石看。

 

 

注释:

1、蟾蛛:指蟾蜍与蜘蛛;鸲鹆,指八哥;

评析:

这是一首写砚台的好诗。诗前的序引,将写作的背景与原委清楚地告知读者。李家的古砚不轻易示人,只是遇到才女诗人刘兰雪才拿出。作者此作起笔很宏大,用云封铜雀台、摛文墨海,文人雅会,写古砚如人:这是写它曾经的见识之广大深远。“蟾蛛滴带阴山润,鸲鹆星分璧水寒。”此句言砚台的温润发墨,保持水分,这是砚台里上品;后联用晋帝赐笔、王慈并琴,还是用来衬托砚台的名贵。日常的文房重器,在作者眼里已经成了一个宝贝,可见其珍如璧,溢于言表也。(余一)

 

 

荔枝

 

岭南五月荔如丹,望若虬蛛颗颗圆。

叶带密云笼鹤顶,枝迎疏雨湿鸡冠。

擘来崖蜜侵衣腻,嚼去琼浆溅齿寒。

莫厌食多愁内热,红尘无复到长安。

 

评析:

写荔枝,这是岭南的佳果,只有身处南国才能近距离感受荔枝林的繁密、枝叶、花果的巧妙;南州六月荔枝丹,日啖荔枝三百颗,许多诗人寓居岭南都有创作,作者是女诗人,她的观察是十分细腻而形象的,中间两联,从视觉、触觉、味觉等感官上去描绘;荔枝,毕竟是热带果品,食多易上火,故尾联用“莫厌食多愁内热,红尘无复到长安。”一骑红尘的杨妃典故,在此悄然讽喻,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当年为了几筐荔枝千里驿运,那红红火火的场面,比吃到肚里生起的怒火还要令人生厌。委婉的修辞,羚羊挂角的诗风,令人读后更加余韵悠长。(余一)

 

 

望夫石

 

陟彼崔巍望藁砧,愁容无古复无今。

一峰屹立如人影,万劫难移匪石心。

螺髻蓬飞青草乱,蛾眉煤畵绿苔侵。

归帆数遍穷消息,时听清猿两岸吟。

 

 

注释

1、崔巍:即崔嵬,山高耸的样子。

2、藁砧:ɡǎozhēn,亦作“藳砧”。古代处死刑,罪人席藁伏于砧上,用鈇斩之。鈇、“夫”谐音,后因以“藁砧”为妇女称丈夫的隐语。《玉台新咏·之一》:“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

3、匪石:语出《诗经·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评析:

写《望夫石》是古代女子思夫的常用题材,望夫石,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内涂山,望夫石系古迹名,均属民间传说,谓妇人伫立望夫日久化而为石。在我国的“望夫石”景点,有十多处,这里可能是作者的假托。石头冷漠,但女诗人却热情作歌:蓬飞草乱、苔侵煤画,实写与虚写相结合,再现望夫石的人影与一颗坚贞之心。最后两句,给人无限的惆怅与失落:归帆数遍,却杳无音讯,只有两岸的猿声,轻啼如泣。强烈的对比,凸显了人性在绝境中仍存留的微弱期待,深化了原作的悲情感染力。(余一)

 

 

赵秀敏方献夫4

 

方献夫(约1486—一五四四年),明广东南海人,初名献科,字叔贤,号西樵。弘治十八年进士。正德中授礼部主事,调吏部员外郎,旋从王守仁问学,谢病归西樵山中,读书十年。嘉靖初还朝,以议大礼称帝意,骤进少詹事。累官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入阁辅政。持论和平,而舆论视为奸邪,连被劾。又见帝恩威不测,三疏引疾归。有《周易传义约说》《西樵遗稿》。

 

同丹山家兄勿欺诸友登梅峰

罗浮杳何处,沧海望无垠。

步武连兄弟,啸歌同友人。

几茎黄竹杖,十里绿莎茵。

一枕峰头梦,悠然隔世尘。

 

注释:

1、梅峰:梅峰在潮州府程乡县西二里。

2、步武:很短的距离。引《国语·周语下》:“夫目之察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韦昭注:“六尺为步,贾君以半步为武。”

评析:

此诗写作者与亲友登梅峰所见,整体意境开阔,闲适而淡然,颇有几分尘外之意。作者起以登高远望罗浮而写,心中如有归隐山林之意。罗浮远望不见,而眼前的沧海却无边无际,登高之气象顿开。第二联更写出登山的兄弟和友人,他们一起登高,快意长啸放歌。第三联则细写景物,“黄竹杖”又把景和人很好的联系起来,自然贴切。结尾写出远离尘嚣,放怀天地的高怀雅兴,令人顿忘世间烦恼。(赵秀敏)

 

梁伯纲叔元昆仲枉顾山中

青云肯与白云期,开到黄花又几枝。

积雨分明留客意,空山遮莫爱人时。

高才自与经纶熟,野性从来水石宜。

未敢与君论出处,暂同一笑醉霞卮。

注释:

1、梁伯纲:梁廷振,明广东南海人,字伯纲。嘉靖二年进士,授兵部主事。

2、昆仲:兄弟。

3、枉顾:屈尊以相访。

4、遮莫:或许、大概。

评析:

此诗开篇很是独特,作者以青云、白云来比喻远道来访的好友和自己,写世事如浮云般,令人容易分散,同时亦写如今难得的相聚。诗的第二句交代了时节,“黄花”表明正是秋天。第二联写天空中飘落的雨在为主人留客,不想让朋友离开。风景如此可人,正可留连盘桓。第三联则写来的客人都是高才,都是能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表达了自己对其才华的仰慕之情。但他们和自己一样,都有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结尾作者则表示自己的出身、才华不及来访者,又一次肯定朋友的作为,这里同时也是自谦。(赵秀敏)

 

 

夜送周充之舟中其一

一夜星河作意明,扁舟荡漾绕江城。

青山过雨仍留色,白酒临流不尽情。

客里行藏随梦过,眼前荣辱等毫轻。

送君目断匡庐外,秋水归帆寄雁声。

注释:

1、周充之:周广(1474年—1531年),字克之、充之,号玉岩,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昆山县)人,同进士出身。

2、匡庐:江西庐山。

评析:

此诗为送别友人之作,作者开篇写“一夜星河”意在写因为要送别好友,自己一夜也未能好好入睡,对友人的殷殷深情,皆在其中。之后细述好友乘舟远去之情景,远处的青山、送别时的杯酒都尽显不舍之情。第三联出句则写自己对友人远行的惦念,假设别后梦中仍在时常记挂友人的行踪,对句“眼前荣辱等毫轻”直抒胸臆,眼前的是非荣辱都不必挂心,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期望。结尾写送友之后,长时间的怅望,一片秋水雁声,望见归帆已远,久久不忍离去。情深义重,令人惆怅。(赵秀敏)

 

 

赠黄石龙之南都(时在都下)

燕台离思苦依依,满目红尘隔翠微。

十载罗浮曾有约,不知何日得同归。

 

注释:

1、黄石龙:黄绾(1477—1551),明浙江黄岩人,字宗贤,一作叔贤,号石龙、久庵。以荫入官,累擢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

2、南都:明代称南京为南都。

3、燕台: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以接待天下贤士。

评析:

作者赠友之作,开篇写燕台,意在黄石龙遇到燕昭王一样的明主,能在朝廷中得以重用。继而眼前所见之景色,红尘之繁华,山色之空翠,皆是昔日好友一起所流连之处,语中已是万分不舍。转句“十载罗浮曾有约”,作者与黄石龙曾于十年前约定,同至罗浮山,寻仙悟道,归隐山林。结尾一句更令人平添愁绪,十年之约已误,更不知何时能一起归隐罗浮,完成当年的约定,语中暗含对官场的厌倦。(赵秀敏)

 

 

梁莉萍张维屏4张秀端4

 

张维屏(1780—1859年),字子树,号南山,又号松心子,晚号珠海老渔,广东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人。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人,道光二年(1822年)中进士,在湖北、江西任州县地方官,一度署理南康知府。为官清廉,终因不耐官场的腐败,于道光十六年(1836)辞官归里,隐居“听松园”,闭户著述。嘉庆年间,与黄培芳、谭敬昭被诗坛大家翁方纲称为“粤东三子”;与林伯桐、黄乔松、谭敬昭、梁佩兰、黄培芳、孔继勋筑云泉山馆于白云山,人称“七子诗坛”。道光十年,同林则徐、黄爵滋、龚自珍等在北京结“宣南诗社”。著《松心诗集》《松心十录》《松心草堂集》《花地集》等。

 

三元里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

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

乡分远近旗斑斓,什队百队沿溪山。

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

夷兵所恃惟枪炮,人心合处天心到,

晴空骤雨忽倾盆,凶夷无所施其暴。

岂特火器无所施,夷足不惯行滑泥,

下者田塍苦踯躅,高者冈阜愁颠挤。

中有夷酋貌尤丑,象皮作甲裹身厚。

一戈已摏长狄喉,十日犹悬郅支首。

纷然欲遁无双翅,歼厥渠魁真易事。

不解何由巨网开,枯鱼竟得攸然逝。

魏绛和戎且解忧,风人慷慨赋同仇,

如何全盛金瓯日,却类金缯岁币谋。

 

注释

1、死仗:拼死地战斗。

2、长狄:指侵略者。

3、郅支:匈奴单于,代称外寇。

4、渠魁:大头目;首领。

5、风人:指诗人。

6、金缯:黄金和丝织品。

7、岁币: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

评析

这首七古写的是著名的三元里抗英事件。全诗用白描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三元里民众齐心协力,以犁锄当武器抗击夷寇的壮阔画面。“夷兵所恃惟枪炮,人心合处天心到,晴空骤雨忽倾盆,凶夷无所施其暴”,天也相助,读着让人酣畅。诗之结尾耐人寻思,诗人变换角度,以颇含讽刺意味的议论,道出可悲的现实。尽管“歼厥渠魁真易事”却变成“枯鱼竟得攸然逝”,诗人也拿起笔慷慨同仇,希望家国振作,还是没有避免政府赔款。人民的抗击侵略者的热潮与清政府腐败无能求饶签订不平等条约形成鲜明对比。此诗传颂一时,是当时诗坛反侵略难得的史诗。写作技法上以频繁的平仄换韵,构成战歌一样的节奏,读起来跌宕起伏,诗句通俗雅致。(梁莉萍)

 

 

都门秋思其一

天半清霜压怒雕,嵯峨楼观倚丹霄。

白河雁去传秋信,紫禁人归赋早朝。

梦里蓬蒿蜗舍远,眼中尘土马蹄骄。

思乡怀古愁如海,转觉名心似落潮。

 

注释

1、都门:指京都城门。

2、怒雕:凶猛的鸟。

3、丹霄:絢麗的天空。

4、白河:银河,天河。

评析

此律可能写于作者晚年,其早年曾赴京赶考求名,应该不会有“名心似落潮”之感。这一首秋望思归的诗作。霜压怒雕,楼倚丹霄,皇家宫殿足具气势,雁传秋信勾起诗人怀远之情,早朝人归又将其拉回眼前名利场,但诗人牵挂的还是住在蓬蒿蜗舍的家人。结句“转觉名心似落潮”与首句天半怒雕呼应,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之感慨,也许此时诗人萌发了归隐的愿望。其后,诗人57岁时辞官归田。全诗铺排有序,对仗工稳,境界开阔,意象纷呈。(梁莉萍)

 

 

绝笔二

烟云过眼总成空,留得心精纸墨中。

书未刻完人已逝,八旬回首惜匆匆。

偶堕尘寰八十年,飘然归去在罗天。

松溪花棣常游处,或者诗魂系画船。

 

张维屏79岁病逝,虚岁是80岁,这是诗人平生最后写的两首绝句。第一首,诗人对自己一生作了总结,名利如过眼烟云空空如也,其精神世界留在了纸墨中,只是自己看不到了,大限已近,岁月匆匆。第二首是想象自己归天后或许诗魂还会来到松溪花棣画船边,有着诗人对人生的淡淡依恋。二诗通俗易懂,没有大道理,表述了一个诗者的诗意世界。(梁莉萍)

 

 

 

 

张秀端,字兰士,番禺人。张维屏次女,钱邦彦室。其生平不详,有《香雪巢词》。《粤东词钞》收词十五阕。《全清词钞》[2]卷三十二选录二阕。

 

 

白燕

画栋朱门计总非,玉楼寒尽见初归。

衔将絮雪营新垒,剪得梨云补旧衣。

月黑有时留素影,春红多处爱双飞。

前身恰是瑶台谪,王谢重来识亦稀。

评析:

古代以为白燕为瑞鸟,起句“画栋朱门计总非”化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侧面表达了白燕不嫌贫爱富的情操。中二联重点体现了燕的白色,如果题为归燕或其他,删去中二联也是一首完整的七绝,见诗人心思缜密。白燕因其稀有视为神鸟,诗人猜测其应是被瑶台谴出,故即使王谢重世也会惊为稀有。尾联把乌衣巷的典故续写延伸了,其手法类似于其父《都门秋思》。颔联用词轻灵句有飞动之势,写形见神。诗见寄托,借物说人。个别词可斟酌,“画栋朱门”与“玉楼”意有重复,且有碍于句意理解,或可规避,然瑕不掩瑜。(梁莉萍)

 

 

 

浣溪沙

 

几树夭桃映碧纱。东风帘捲玉钩斜。红楼半被绿杨遮。

风槛扑馀衣上絮,砚池吹落鬓边花。小窗人静绝喧哗。

 

评析:

这首春词描写了春闺的风景及闺中女子娴雅的形象,估计写于作者少女时期。上阕用明丽的笔墨,画出半被绿杨所遮的红楼即女主人的闺阁,意象优美。下阕转换角度,刻画红楼之内的人物形象,通过风槛柳絮扑衣、砚池鬓边花落、小窗绝喧哗的细节描写,映衬出闺中人的闲适知性、超然物外。未直接抒情而情在其中,其词味有别于一般的闺阁词。全词语言清丽,词风柔美,体现了传统小令词含蓄婉约的美学风格。(梁莉萍)

 

思佳客·送梅花与姊静仪,并柬是词

此是罗浮冰雪姿。暗香消息许君知。笑侬岁岁评花品,又到东风第一枝。

供纸帐,映瑶卮。兰房清赏却相宜。夜来微醉银缸畔,疏影横斜好赋诗。

 

注释:

1、纸帐:指梅花纸帐,由多样物件组合、装饰而成的卧具。床旁置四黑漆柱,各挂以半锡瓶,插梅数枝。

2、银缸:银白色的灯盏、烛台。

评析:

这首标题说,折梅送与姐姐,并寄柬此词。开篇即点题,将梅花比作罗浮佳人,是姐姐的知音。下阕想象姐姐在纸帐的锡瓶里插上梅花,与梅对酒微醉吟诗的情景。这是一首咏梅兼赠人佳作,赠梅分享高洁,又暗含知己般的姐妹深情,也体现了姐妹清雅的生活情趣。全词通过咏梅寄情,借梅喻人,梅花的“冰雪姿”“暗香”“第一枝”既是对梅花品格的赞美,也象征词人与静仪的高情雅意。罗浮梦、林逋诗句的化用不着痕迹。词中知,其姐姐亦是诗人,可惜作品失传。(梁莉萍)

 

 

踏莎行·中秋寄楚乡

极目行云,销魂良夜。别来五度蟾圆矣。天涯同是此时看,清光一样人千里。

嬉笑庭前,娇憨儿女。那知人自愁如此。明年今夕又如何,回头旧事成流水。

 

评析:

这首中秋寄楚乡,应该是中秋节寄给其父张维屏,其父曾在湖北任州县地方官。上阕通过对时空两个元素的诗意描叙及感慨,化用“千里共婵娟”抒发对父亲的思念。下阕时间跨度大,遥忆从前承欢膝下,那时不知道会有今日相隔千里的离愁,明年的今日又会如何呢,回头看万事又像流水一样一去不返。其思想富含哲理,语言自然深婉,情感饱满深挚,足见作者笔力及思力。全词语言通俗典雅,结构富于变化,情感层层推进,不失为中秋词中的佳作。(梁莉萍)

 

 

 

詹彩梅评蒋冕作品5

蒋冕1463—1533明,字敬之,全州人。成化丁未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中允、谕德、侍讲学士、少詹事,擢吏部侍郎,改掌詹事府,典诰敕。迁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进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少傅,改户部,进谨身殿大学士,乞休,落职闲住。隆庆初,复官。谥文定。著有《湘皋集》《琼台诗话》。

 

春江曲

 

春江风浪生,细雨多芳草。

梦随归雁飞,片时千里道。

评析:

这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一二句以江面的波浪和芳草来描写了春天江上的景象。春天是美好的象征,看到春天的蓬勃生机,诗人思绪万千,梦想着像归雁一样,瞬间飞越千里,回到故乡的怀抱。

这首诗一气呵成,造语质朴无华,却让人读到浓浓的思乡之情。(詹彩梅)

 

 

游湘山寺小诗书遗寺僧觉静其三

 

山色自古今,鸟声时上下。

我来豁尘襟,恍疑在图画。

 

注释:

1、湘山寺,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中心,雄踞红花岗区群山环抱、贯城河湘江偎依的湘山之巅。碧波捧莲蕊,绿叶护红花,是幽雅秀丽的千年古刹。

评析

一二句一静一动,用山色的静来衬托鸟声的动,形成一幅湘山寺动态画面,生动出尘。三四句以我入景,通过自身感觉强调了山中美景如画,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与喜爱。

这首诗虚实相兼,动静结合,吟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詹彩梅)

 

村田图杂咏 

 

茅舍新蚕作茧迟,邻家桑柘尽空枝。

持筐欲向街头卖,更恐豪门索旧丝。

 

评析:

这首诗通过“新蚕作茧迟”来描写当时农民生活的艰辛和豪门的无良。

一二句描写新蚕迟,桑柘尽空枝,描写桑农靠天吃饭的无奈。蚕茧迟,没法吐丝。三四句接着描写桑农为了糊口,只能卖掉存下旧丝又怕豪门索要蚕丝战战兢兢心情。一个“旧”字揭示了桑农连最后一点余粮都保不住。

诗人用细腻笔触,刻画桑农忐忑不安的生活。小诗明白如话,却充分展示了旧社会农民生活的情景。(詹彩梅)

 

春日谩书 

 

故国别来久,怀归未得归。

身长随梦到,事每与心违。

道路犹荆棘,山林自蕨薇。

湘江春雨里,花木又芳菲。

 

 

评析:

这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首联直抒胸臆离开祖国太久,渴望归国却无法实现。颔联借“梦到”进一步描写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和无法回归的无奈。颈联通过“荆棘”和“蕨薇”对比描写,暗示前行之路困难重重;但是顽强的蕨薇蓬勃生长,是希望的象征,也预示着回归的心情无比坚定,自然引出结联春雨里,草木芳菲的情景。春天万物生长,充满希望。

这首诗娓娓道来,环环相扣,亲切自然。不仅读到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怀,同时看到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虽没华丽语言,却能扣人心弦。(詹彩梅)

 

 

舟溯湘江杂咏 

 

客舟清晚溯湘川,满目山光雁影边。

碧草寒波双鹭浴,白蘋芳渚一鸥眠。

矶头石古迷荒藓,浦口帆归带暝烟。

明日衡阳江上路,新诗题满彩云笺。

评析:

这是一篇游记。首联直接点明时间地点和情景。诗人乘坐小船在清澈晚上逆流而上,两岸山色和雁影似在空中飞舞。这是远观,颔联接着描写近景:江边的碧草丛中,两只鹭鸶水波中洗澡。白色的蘋花点缀在芳香的小岛上,一只鸥鸟静静地在那里安睡。画面唯美,宁静祥和。颈联接着描绘了江边古老的石头和归来的船只在夜色中的景象。为结联离开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即将踏上新的旅程,诗人希望在旅途中写下充满诗意的新篇章。伤而不哀,乐观、洒脱,令人钦佩。

这首诗采用远近、动静相结合描写月下江景,形象生动,精致细腻。(詹彩梅)

 

 

 

黄重远评清末田邵邨5

 

前言:清末,田邵邨在深圳梧桐山建梧桐仙洞,著《梧桐山集》四集16卷,与平湖刘彭龄、庄慕韺夫妇结“桐山诗社”,著作可观,影响广泛深远。其中田邵邨、刘彭龄、庄慕韺三位骨干诗人作品诗艺精湛,影响深远,铸成深圳诗史上重要里程碑,足可列入岭南诗派名诗人行列。余将每月一期,共三期分别撰文评论推介。2025年5月29日

 

田邵邨(1862—1925)字基泰,名浦源,号邵邨,道号昌端,著述号梧桐山人,清远善化乡人,道教先天道重要人物,一生著书立说、传道弘法。光绪二十九年(1903)率众于深圳梧桐山传道,并筹建梧桐仙洞,次年秋落成。弟子甚众,香火鼎盛,形成远近驰名儒释道三教道场。与平湖刘彭龄夫妇等人共同成立桐山诗社,著有《梧桐山集》四集16卷。次年冬完成第一集4卷。在深圳地区广为传教同时施行文化教育及慈善救济、医疗事业。并与省港文化名人多有往来。1914年逐步迁至香港大埔碗窑开辟桃源洞,1917年落成。另有《桃源洞诗联集》。《邵邨氏道意吟》16首30组唱和诗组以及《咏桐山三十六景》36首9组和诗组(可惜仍未见原唱)共804首,及76篇序跋文是《梧桐山集》前5卷主要内容。

 

题三游赤柱有感

赤柱头第一湾,担竿山畔即横澜。

青龙白虎常相让,紫气丹霞各等闲。

允矣名乡藏佛侣,哉福地有嫏嬛。

慈航敢谓游东海,我也寻缘到此间。

 

注释

1、此诗出自作者编著的《梧桐山集》。

2、赤柱:位于香港岛南端,当时是香港政治文化商业中心区域。

3、洵:本意水名,源出秦岭南麓,汉水支流。假借为“恂”。诚然,确实。

4、嫏嬛:神话中天神藏书的地方。

评析

前两联写景由远至近,由粗至细,并渐渐带入感情;颈联以虚词领句,极富感情;尾联点题。全诗谋篇布局十分恰当,值得学习借鉴。赤柱当时是香港政治经济中心区域,作者三次游览,偏不写世俗繁华,而着重佛侣与嫏嬛,可见其心非凡,早已沉浸于佛门福地,所以“寻缘到此间”。(黄重远)

 

游罗浮记事其二

一叶舟来一叶浮,仙家乐道不知愁。

度人实筏朝朝唤,救世慈船处处游。

绿水青山高顶望,清风明月四边收。

有时得道飞升去,朝拜三清出九流。

注释:

1、此诗组出自作者编著的《梧桐山集》。

2、罗浮:即罗浮山,道教尊为天下第七大洞天,佛教称为罗浮第一禅林。

3、三清:即指天神所居之三处至高无上圣境。

评析

此诗语言直率自然,道家语也通俗易懂,首联直入主题,赞扬道教圣地罗浮山确实令人神往。是遁入道门,静化人心,脱离苦海的圣地。中二联叙述罗浮山传道盛况和旖旎风光,尾联羡慕得道飞天,进入三清境界。正是作者梧桐仙洞长期潜心修道的缘由。可见其传教之初心。(黄重远)

 

 

道意吟十六首其二·言得地谢恩

俯仰乾坤一笑空,昂头高唱大江东。

慈航普度周流化,盛世黎民揖让风。

志士仁人离苦海,忠臣孝子返天宫。

凤凰飞下梧桐地,谢得藜围郑氏翁。

 

注释

1、道意吟16首30组唱和诗是《梧桐山集》第一集主要内容之一。作者原唱16首是其道意代表作。

2、周流:意为周遍流行、遍及各地。

3、藜围:即黎围,现属深圳水库新村,原水库底村落,郑氏为主。

评析

此诗深得律诗要义,第四句即颔联末句收束前两联意思:宣扬道教慈航普度,教化黎民,优化社会风气。颈联拓展颔联。第八句点题,“感谢郑氏子孙立契送出”梧桐仙洞山地。让历史铭记梧桐仙洞弘扬道教第一功者,不必华丽辞藻,更显自然真实。全诗语言通俗流畅,平淡自然,却能完整达意。(黄重远)

 

 

道意吟十六首其五·言脱胎换骨

学仙第一学金仙,学到金仙不敢言。

日月同宫归眼底,龟蛇共穴在身边。

收回太极还无极,放出先天化后天。

这个工夫真奥妙,特来梧岭访高贤。

 

注释

1、金仙:道教仙人的高等境界为大罗天仙,一说金仙。人之修道,必由五行归五老,三花而化三清,始能归原无极本体,而达圆通究竟。道教以修至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为高等境界,称为金仙。

评析

此诗是《邵邨氏道意吟》16首诗组的核心思想。全为道家术语,作者为道教最高境界金仙修炼而来深圳梧桐山,描述了金仙的具体境界:“日月同宫”“龟蛇共穴”“太极还无极”“先天化后天”,说明金仙奥妙。末句突出梧桐山历史文化高地的崇高,树立了梧桐山的历史文化地位,充分展示梧桐山的历史文化地位,具有历史性意义。(黄重远)

 

道意吟十六首其九·立功消劫

静把炉香对月焚,桐山坐定别尘氛。

修成人道行天道,拨去青云卧白云。

不睹不闻真切切,无声无臭任纷纷。

延康浩劫来朝夕,奉劝高门早立勋。

注释

1、天道:道教的天道思想,指的是以道来解释与天有关的内容,即天的形成、天的构成和居于天中的神等。

评析

此诗也是《邵邨氏道意吟》16首诗组的核心思想“天道”。这个天道与历来统治者自诩替天行道的“社会”天道不同,道教提出了自己的神灵系统和神学思想与祭天的传统宗教相对抗。颔联下句“拨去青云卧白云”足见上句“修成人道行天道,”这里的“人道”当然是修道人所得之合乎“天道”之道,并非统治者宣扬之天道。颈联可见道教超凡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尾联奉劝世俗“高门”从速“立功消劫”,从善弃恶,必有好报。《道德经》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也!(黄重远)

 

 

 

 

 

今日访客数: 61 今日页面浏览量:119 总页面浏览量:20751

地址:深圳市 福田区 红岭中路1001号荔枝公园寄趣园

邮编: 邮箱:1607943427@qq.com 联系电话:18823715633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