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诗词楹联学会】首届“国菲”杯乐宜泸诗词对联大赛第一期
征稿时间:2025-04-12 到 2025-05-10
距离截稿还剩08天09小时23分57秒
“乐山·夹江东风堰” 征稿启事
为弘扬古典诗词楹联文化,同时配合四川省成渝诗歌走廊项目的建设,宣传、推广三地市风物人文,打造岷江入江沿岸三市楹联诗词品牌,及促进三市诗词楹联水平的提升,特举办本活动。
一、活动形式
每年举办一届,每届三期,每2月一期。每期分诗词类和楹联类两个赛组,由各市轮流出题。出题顺序沿江顺流而下,依次为:乐山市、宜宾市、泸州市。
二、本期主题
图片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夹江东风堰为主题,围绕东风堰历史沿革、自然风光、水利文化、价值效益、人文精神等方面,撰写楹联或诗词。
三、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四川省楹联学会、四川省诗词协会
主办单位:乐山市诗词楹联学会、宜宾市诗词楹联家协会、泸州市楹联学会
支持单位:国菲零农残生态农业科技(四川)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对联》杂志社
四、参赛范围
对联类面向全国作者,诗词类面向本地作者。本地指乐山、宜宾、泸州三市所辖范围。
五、作品要求:
1、楹联单比7至26字之间,用典须注明出处,古声新声均可,不必注明,不得混用。对联每人限投2副以内。诗含五言七言绝句、律诗;词包括各种词牌填词(须注明所填的词牌词体),不接受散曲及古风。用韵遵循《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华新韵》及《中华通韵》,所使用声韵均需注明,新旧韵在同一作品中不得混用。每人诗、词各限投1首。
2、参赛作品必须原创,严禁抄袭,文责自负,凡被举报并经核实的非作者原创作品,一律取消参评资格。主办单位及支持单位对所有参赛作品有出版、发表、宣传等使用权利,不另计稿酬,作者享有署名权。凡投稿参加本次征联活动的作者,即视为已确认并自愿遵守本次活动有关版权和创作要求的各项规定。
六、奖项设置
对联按全国组与本地组分别评奖。本地组作者对联投稿时也可不注明本地,参与全国组评奖,但每位作者的作品只能参与一个组的评选。本地作者可任意选择参加对联与诗词其中一类或者两项同时参与。
(一)全国组(楹联类):
一等奖1名,奖金1000元
二等奖2名,奖金各600元
三等奖3名,奖金各300元
优秀奖5名,奖励2025年全年对联杂志一份。如第一期已获得优秀奖作者,再次获得优秀奖,则发奖金100元。
(二)本地组:(诗词、楹联分设):奖金合计5600元。
一等奖1名,奖金600元
二等奖2名,奖金各400元
三等奖3名,奖金各200 元
优秀奖8名,奖励2025年全年对联杂志一份。如第一期已获得优秀奖作者,再次获得优秀奖,则发奖金100元。
七、投稿格式和方式:
1、来稿以电子邮件方式投寄,不接受纸质稿件。投稿电子邮件主题栏注明“东风堰投稿”,如本地对联作者欲参与本地组评选,主题栏标明“东风堰投稿(本地)”字样,不标明本地者,视为参与全国组评选。为便于整理、评审,不受理重复投稿。投稿均需注明真实姓名、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及身份证号,个人资料不清不全者不予参评。发附件或图片的一律不收。
2、收件邮箱: 2012230072@qq.com
3、投稿截止日期: 2025年5月10日。
联系方式:梁老师13350135570
“国菲”杯乐宜泸诗词对联大赛组委会
2025年4月12日
图片
附:青衣绝佳处 古堰润生民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东风堰交流材料(节选)
一、东风堰简介
东风堰位于长江三级支流青衣江夹江段左岸。夹江县地处四川西南部,有天府明珠之美誉。夹江于隋朝开皇十三年(593年)建县,因青衣江在千佛岩古泾口“两山对峙,一水中流”的自然形胜而得名。
自古以来,青衣江沿线灌溉农业发达。经历明末清初战乱后的康熙元年(1662年),时任夹江县令王士魁带领乡绅民众在千佛岩峡口以下的青衣江左岸龙吼滩处以百丈竹石长笼筑堰引水,因地制宜布置灌区干支渠系。因堰头位于毗卢寺外附近,故工程得名毗卢堰。
东风堰历史上有三次因河床下切或者河道中泓线偏移,造成取水不易而上移渠首: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堰头上移一公里至龙脑石附近引水,并更名为龙头堰;1930年将渠首上移到石骨坡,更名为石骨坡堰,民间称之为胡公堰;1975年,将渠首上移到五里渡。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初将堰名重新命名为龙头堰,1967年将龙头堰更名为东风堰。2008年,东风堰堰头附近的千佛岩水电站建成,东风堰堰头进入电站库区取水,灌区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
东风堰距今延续使用360余年,已经发展成为以农业灌溉为主,兼有城市防洪、排涝、城市环境用水的综合性水利工程,灌溉面积从建堰初的7500亩,提高到现在的7.67万亩,覆盖夹江县木城镇、漹城街道、青衣街道、黄土镇和甘江镇,灌区主要种植水稻、油菜、药材、蔬菜等,农作物复种指数达2.61。
东风堰有总干渠1条长12.018公里;干渠2条,分别是东干渠长2.11公里、西干渠长4.27公里;支渠4条,分别是顺山支渠长11.72公里、云甘支渠长3.71公里、云甘分支渠0.59公里,河东支渠长4.5公里、河西支渠长4.508公里;斗、农、毛渠共计约390公里。渠系建筑物有隧洞1处,即千佛岩隧洞长400米;渡槽11处;水闸21处;提灌站2座;水库1座即宿槽水库。
东风堰具有官方与民间相互协调的管理体制,在不间断的共同维护下,工程持续使用360余年,为夹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千佛岩下潺潺流水与唐代石窟造像、明清题刻、秦汉古栈道融为和谐整体,构成了青衣江畔动静相宜的历史文化走廊,治水碑刻与石窟造像并存,传播了灌溉文明,深化了灌溉工程文化内涵,东风堰渠道穿夹江县城而过,完善了城市供排水体系,美化了城市环境,构成了环绕城乡生动的水文景观。
2014年9月16日,在韩国光州举行的第22届国际灌溉排水大会暨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第65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东风堰首批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2017年,东风堰首批入选水利部“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10个典型案例之一;2019年4月,被水利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评为第三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2023年1月,被评为四川省第十批省级水利风景区。
二、东风堰价值
东风堰从建成至今日的360年中,虽历遭洪、旱的侵袭,虽渠首引水口不断上移,但工程体系保持不变,不断地发挥着灌溉、排涝、城市防洪和城市环境用水等作用,是川蜀地区沿江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作品,其附属物等以古朴坚实的物质实体,记述着真实的建堰历史与传奇故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衍生出大量的优美诗词与特色碑刻,从而使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具有较高的科学科技和历史文化价值。
夹江山川俊美,钟灵毓秀,千佛岩下汇集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众多的自然风景名胜。千佛岩上,有琳琅满目的历史题刻,或赞山水并秀,或抒揽胜情怀,不乏辞美意雅、雄浑秀丽之作。这些题刻中不少于水利有关。如千佛岩濯缨堤下有一处明代题刻“禹迹千秋”;康熙年间王士魁在栈道遗址之上题刻的“山高水长”、“泽润生民”;在灵泉古渡下方不太醒目的地方题刻的“河润九乡”,其旁小字依稀可辨“依道使民处,源头活水来”,表现出“修筑堰渠向百姓派工,这是依据古道行政;堰渠引来了活命之水,农民自然得到实惠”;此外,还有表彰民国县令胡疆容而镌刻的“胡公堰”等。
1930年,东风堰取水口上移到石骨坡,渠道需流经千佛岩石窟造像群,为避免破坏千佛岩石窟造像群,保护珍贵的文物,东风堰依山而建,穿山凿石、开凿隧道总长400米。淙淙渠水从佛像龛下隐身而过,包容共存,民众称为“胡公堰”或“穿山堰”。
若需进一步了解夹江东风堰相关资料可在网上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