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品荔题咏》赏析 [诗论]

百净宣沛     发布时间: 2025/7/4 7:51:23
阅读:47次      分享到

品荔题咏
蒋振惠

荔香沁心醉,但念轼公诗。
三百何其足,亦云不作辞。

这首精短的五言绝句,以荔枝为媒介,巧妙勾连味觉记忆与文学传统,在玲珑果香中寄寓了丰饶的诗意。

首句“荔香沁心醉”如一道清冽溪流,瞬间唤醒感官体验。“沁”字尤为精妙,将无形香气具象为可渗透肌骨的清流,暗示荔枝芳馨对心灵的深度浸染。次句笔锋陡转,“但念轼公诗”,由味觉享受自然跃入历史长河,牵引出北宋文豪苏轼的身影。作者啖荔之时,精神却飞向千载之上,与那位深谙荔枝之美的诗人形成灵魂共振。

后两句“三百何其足,亦云不作辞”,巧妙化用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豪语。“三百”借代苏诗中三百之数,表面指数量之巨,实则暗喻爱荔之深;而“不作辞”三字尤为含蓄深沉,既可解读为苏轼自述无法以言语尽述荔枝妙处,亦可理解为作者对东坡面对至美之物时那“欲辩已忘言”的共鸣——纵有生花妙笔,亦难尽摹天地造物之精粹。

全诗结构精巧,前两句实写当下体验,后两句虚化历史典故。荔香如丝线,贯穿古今,使个人刹那感受融入千年文化长河。作者不直接抒情,却借苏轼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将对荔枝的爱升华为对先贤精神的追慕。二十字间,味觉之醉与心灵之思交融,物理之香与精神之韵共振,在尺幅中展现广阔的精神时空。

此诗更暗含深意:苏轼流寓岭南而能苦中寻甜,其豁达与荔枝的清甜形成某种生命隐喻。当作者捧荔怀人,咀嚼的不仅是甘美的果肉,亦是穿越苦难依然蓬勃的诗意灵魂。这使《品荔题咏》超脱寻常咏物,成为一首对坚韧生命与不朽诗心的深情礼赞。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