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红旗漫卷黑土地:《东北抗联》诗中的历史回响与精神图腾 [诗论]

百净宣沛     发布时间: 2025/9/13 7:05:00
阅读:10次      分享到

东北抗联
蒋振惠

三省湮沦日寇凶,同仇敌忾义军涌。
仁人志士死当轻,俊杰豪雄国为重。
万水千山转战辛,九关一曲长驱勇。
红旗插遍华夏时,威武之师民敬拥。

在所有描写中国抗日战争的壮阔史诗中,有一首题为《东北抗联》的七律诗,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斗争画卷。全诗仅有八句五十六字,却如一枚时间的胶囊,封存着白山黑水间一段血与火的历史记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语言的精炼与意象的丰富,更在于它成功地将个体命运与民族存亡交织在一起,将地域性的抵抗运动升华为全民族的精神图腾,创造了一个超越时空的象征世界。

诗的首联“三省湮沦日寇凶,同仇敌忾义军涌”,以史诗般的笔法奠定了全诗的历史背景与情感基调。“三省湮沦”四字,既指地理上的沦陷,更暗示着文明秩序的崩塌与日常生活的断裂。而“同仇敌忾”一词,源自《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古老传统,将东北抗联的抗战纳入到中华文明抵抗外侮的历史长河中,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合法性。这种“义军涌”的集体行动意象,不仅再现了历史现实,更构建了一种“记忆场所”——在这里,个体的选择汇聚为集体的意志,地域性的抵抗获得了全民抗战的象征意义。

颔联“仁人志士死当轻,俊杰豪雄国为重”展现了诗歌伦理维度上的深刻性。这两句诗巧妙地解构了传统社会中“重死”的观念,将个体生命价值重新锚定在民族存续的坐标之上。“死当轻”不是对生命的轻视,而是对民族大义的高扬;“国为重”也不是对个体的否定,而是对集体命运的担当。这种价值重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伦理观念的深刻转型——从传统的家族伦理转向现代的民族国家伦理。诗人通过这种伦理叙事,将抗联将士塑造为现代民族精神的象征符号,他们的牺牲不再是个体的悲剧,而是民族新生的祭礼。

颈联“万水千山转战辛,九关一曲长驱勇”以极具张力的空间叙事,再现了抗联作战的艰苦环境与战略特点。“万水千山”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写照,更是心理与生存空间的隐喻。东北抗联依托密林雪原开展的游击战争,在这里被提炼为一种穿越艰难险阻、不断向前行进的动态意象。“九关一曲”化用古代边塞诗意象,却赋予其现代游击战争的内涵——不是固守关隘,而是灵活机动,在运动中寻找战机。这种空间叙事不仅记录了抗联的作战特点,更塑造了一种“在路上”的抵抗者形象,他们既是土地的保卫者,又是空间的穿越者,这种双重身份使得他们的战斗具有了某种现代性的象征意义。

尾联“红旗插遍华夏时,威武之师民敬拥”将诗歌的时空视野骤然拓展,从东北地区的局部抗战跃升至全国胜利的宏观图景。这里的“红旗”既是写实,更是写意——它不仅是抗联的旗帜,更是所有抗日力量的象征,最终将成为新中国的标志。这种从部分到整体、从现实到象征的升华,使东北抗联的斗争超越了地域限制,成为了全民族抗战的微缩景观。而“威武之师民敬拥”则完成了抗联将士从历史主体到记忆符号的最终转化,他们不仅是过去的战士,更是未来的榜样,是民族精神的不朽化身。

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在于它成功运用了中国传统诗学的“赋比兴”手法,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意义世界。赋的直陈使其具有历史叙事的真实性,比的象征使其获得超越时空的普遍性,兴的感发则唤起读者共同的情感体验。诗人通过对仗工整的格律、精心选择的意象和层层递进的结构,将一段具体的地方抗战史转化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在文化记忆的建构角度,这首诗履行了“将历史转化为记忆”的文化功能。它通过诗性的语言,将东北抗联的事迹凝固为民族记忆的结晶,使后人在诵读诗句时,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与那段历史建立情感连接。这种记忆不是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面向未来的精神资源——它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经济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更需要从历史中汲取精神的养分。

当我们重读这首《东北抗联》,不禁要思考:在和平年代的今天,这种“同仇敌忾”、“国为重”的精神对我们有何启示?或许答案就在于,这首诗提醒我们,民族共同体需要共同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象征来凝聚,需要将地域性的历史经验转化为全民共享的文化资源。东北抗联的故事不仅是东北人的骄傲,更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历经岁月而不衰,正是因为它不仅记录了历史,更塑造了记忆;不仅歌颂了英雄,更凝聚了民族;不仅描绘了过去,更启示着未来。它如同一面精神的红旗,插在中国人民的心灵高地上,永远飘扬,永远被敬拥。在这个意义上,《东北抗联》不再只是一首诗,而是成为了一个民族自我认知、自我表达和自我激励的文化符号,它必将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和价值,继续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发出回响。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