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铁冠与寸心:论一种雄浑诗境中的生命美学 [诗论]

百净宣沛     发布时间: 2025/10/31 8:59:22
阅读:8次      分享到

男儿矢志
蒋振惠

男儿矢志在征鞍,抛却青衫换铁冠。
踏碎关山千里雪,逢迎十月几重寒。
钢枪挑落边关月,战帜裂开云外峦。
莫道此身轻一掷,胸中自有寸心丹。

这诗句劈面而来时,竟带着金石相击的铮鸣:“男儿矢志在征鞍,抛却青衫换铁冠。”只这起首一句,便是一番人生的绝然转折,一场生命形态的彻底熔铸。那“青衫”,是书斋的宁静,是墨香的幽微,是士子十年寒窗所浸润的温文尔雅;而“铁冠”,则是风雪的凛冽,是责任的重量,是边关冷月下不容置辩的坚硬存在。这一“抛”一“换”,动作何其迅疾,意志何其果决,其间没有彷徨,亦不容回望。诗人将一种抉择的瞬间,凝练成了永恒的雕塑——那不再是血肉之躯,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以“铁”为质地的、奔赴崇高使命的决绝姿态。

于是,征途就此展开。“踏碎关山千里雪,逢迎十月几重寒。”这“踏碎”二字,真有力透纸背的千钧之力。雪,本是轻柔易化之物,覆盖于关山之上,更显其浩瀚与森严,象征着征途上那无尽的、柔性的阻碍与自然的伟力。然而,诗人偏要“踏碎”它。这不是寻常的行走,而是一种充满征服意志的、将自我力量对象化于外部世界的壮举。那脚下碎裂的,何尝只是冰雪?更是怯懦、是疲乏、是望而生畏的惰性。而那“逢迎”的“寒”,也并非被动的承受,反倒有了几分主动邀约、坦然相对的豪情。这便勾勒出一种雄浑的审美意象:人的脚步与千里的疆域,人的体温与几重的严寒,在一种极致的对抗中,迸发出悲剧性的壮美。

这雄浑的征途,需要更为雄浑的意象来承载。于是便有了那惊心动魄的一联:“钢枪挑落边关月,战帜裂开云外峦。”枪,是杀伐之器,是刚毅的延伸;月,是边塞诗中最经典的乡愁载体,是阴柔的、遥远的思念。然而在这里,乡愁被彻底悬置,钢枪以一种近乎霸道的姿态,挑向那轮清辉。一个“挑落”,是力量的极致宣泄,是将那高悬的、清冷的象征,从夜空中摘除,仿佛宣告在此地,唯有现实的、钢铁的法则才是主宰。这是何等的魄力!它让我想起李贺的“斫取青光写楚辞”,那种向自然物象索取创作材料的狂放,但此处更添一层金戈铁马的肃杀。而那战帜,本是士气的凝聚,是方向的指引,在此处竟能“裂开”云外的山峦。山峦,是静止的、永恒的、阻碍视线的庞然大物;旗帜,是柔软的、飘动的。可诗人偏偏让这柔软之物,拥有了开山裂石的伟力。这不再是物理层面的真实,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真实——是意志穿透了屏障,是信念超越了形质。这种以柔克刚、以动破静的笔法,将雄浑之境推向了浪漫主义的巅峰。

然而,若此诗仅止于外在的雄浑与壮烈,它或许只是一曲高亢的战歌。其最深刻处,恰在于那高亢之后的沉静,那雄浑之下的温情。“莫道此身轻一掷,胸中自有寸心丹。”这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是全部的钢枪铁冠、风雪关山最终要守护的内核。那“寸心丹”,是这雄浑躯体中跳动的一颗温热、忠诚、不改初心的灵魂。它微小如“寸”,其色却赤如“丹”。这“丹”,是血的颜色,是火的颜色,是生命最本源、最炽热的能量。它回应了开篇的“矢志”——那志向并非一时冲动的热血,而是经过理性淬炼、融入生命本体的永恒信条。于是,我们恍然大悟:那所有的“抛却”,并非对文明(青衫)的鄙弃,而是为了守护文明背后的价值;那所有的“踏碎”与“裂开”,并非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为了捍卫一种人间秩序。外在的“雄浑”是手段,是境遇使然的形态;内在的“丹心”才是目的,是生命美学的根基。这是一种伟大的平衡,是儒家“杀身成仁”与“守心如玉”在生命实践中的完美统一。

由此,我们得以窥见一种完整的生命美学。它始于“青衫”所代表的文明浸润与个体修养,这是美的底蕴;经由“铁冠”所象征的苦难担当与意志锤炼,这是美的锻造;最终归于“寸心丹”所昭示的精神持守与价值完成,这是美的内核。这三者,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序列。缺失了“青衫”的底蕴,雄浑易流于野蛮;缺失了“铁冠”的锻造,心志易沦为空谈;缺失了“寸心丹”的持守,所有的牺牲便失去了方向与意义。

这首诗,因而成了一座精神的熔炉。它将文人的情怀与战士的勇毅熔于一炉,将边塞的苦寒与胸中的炽热熔于一炉,将个体的渺小与志向的宏大熔于一炉。我们读它,便仿佛目睹了一场生命的升华仪式:那青衫书生,在时代的召唤或命运的驱策下,毅然走入这熔炉,历经风雪与钢铁的洗礼,最终走出来时,外在已是百炼精钢,足以担当一切风雨;而内里,却仍是那一颗赤子之心,温润如玉,坚定如丹。

这或许正是这首作品穿越时空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在书写征人,它是在书写一种理想的人格范式——一种在任何时代,面对任何意义上的“关山”与“风雪”时,都应具备的生命姿态:以雄浑之力,行守护之事,怀丹赤之心。当我们在各自平凡或不平凡的人生征鞍上,读到“胸中自有寸心丹”时,那遥远的铁冠与边月,便仿佛与我们内心的某种坚持产生了共鸣。那不再仅仅是古战场的回声,而是每一个不肯随波逐流、在精神上“矢志”前行的灵魂,所共同聆听到的生命最强音。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