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弦歌千载铸新声 [诗论]

百净宣沛     发布时间: 2025/6/7 0:48:26
阅读:27次      分享到

沁园春 岳麓书院
蒋振惠

岳色垂虹,抱玉怀珠,学府隐空。  望赫曦台畔,云涛初染;御书阁顶,文焰方浓。  百级阶前,千年檐下,依旧弦歌透碧峰。凝眸处,镇脊神螭吻,默守玄穹。  
谁曾会讲从容?引万里星沙汇此中。看朱张论道,池干因渴;芷兰传韵,节劲如松。叠井涵虚,九重藏慧,总把精微寄素风。今朝谒,问春秋大义,可铸新钟?

岳麓山麓,书院静卧,如怀抱玉珠的隐士。蒋振惠先生《沁园春·岳麓书院》开篇便将这气象凝练为“岳色垂虹,抱玉怀珠,学府隐空”。这古老学府,并非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冰冷石木堆叠,它竟是以山色为虹霓作衣饰,以清幽为怀抱藏珍宝,以空灵为帷幔隐真容——一种内蕴光华而谦冲自牧的东方气韵,悄然浮于字里行间。

这气象并非虚悬于天外,更具体地铺陈于书院空间之中。当目光向上攀援,“御书阁顶,文焰方浓”,典籍所蕴藏的智慧光芒,似有实体般在建筑顶端炽烈燃烧,如不灭的灯炬。而赫曦台畔,“云涛初染”,晨曦在云海间晕开的微妙光影,竟也似被这文焰所晕染,平添一层精神性的暖辉。最是那“百级阶前,千年檐下,依旧弦歌透碧峰”一句,道尽了书院魂魄之所在——岁月流转,书声如清泉般流淌千年,始终未曾断绝;这弦歌更穿透重重绿嶂,与天地之气相接。檐角“默守玄穹”的螭吻,以其静穆的守护姿态,将这弥漫的弦歌与文焰,牢牢定格于苍穹之下,铸就一个精神充盈、动静皆宜的永恒空间。

这空间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殿堂。词人笔锋一转,以“谁曾会讲从容”之问,叩开了书院最辉煌的记忆之门——“朱张论道,池干因渴”!遥想当年朱熹、张栻两位大儒于岳麓会讲,那场面何等壮观?论辩的锋芒如电光石火,思想碰撞的激情如此炽烈,竟至于“池干因渴”!这绝非简单夸张,它如一枚烧红的印章,灼灼然烫印出对真理近乎焦渴的求索热忱。那被饮尽的池水,仿佛化作了滋养后世学人精神的甘霖。

“芷兰传韵,节劲如松”,此句如香草之幽芬自然弥漫。书院所传承的岂止是字句章句?其精魂更在如芷兰般芬芳高洁的道德操守,与如松柏般历霜弥坚的士人风骨。“叠井涵虚,九重藏慧”则以其建筑意象,隐喻着书院精神如深邃古井般涵纳宇宙万象之虚怀,如九重楼阁般层层叠叠蕴藏不竭智慧。这一切“总把精微寄素风”——将最幽深精微的义理,悄然寄托于书院朴素而日常的朗朗书声与习习清风之中。智慧在此处沉淀、发酵,如深埋地下的酒,久而弥香。

词人“今朝谒”临,目光由历史的深处收回,投向了当下与未来。结尾那深沉一问:“问春秋大义,可铸新钟?”——这既是词人胸中的波澜,更是时代向这座千年庭院投来的灼热目光。“春秋大义”,象征着书院千年所守护的关乎天下正道、文明命脉的核心价值。而“铸新钟”,则是对传统能否在当代焕发新生、能否再次发出振聋发聩之音的叩问。钟,乃召集、警示、宣告之器。铸新钟,是呼唤,是期盼,是责任,是书院精神在新时代必然要面对的涅槃与重生。

“默守玄穹”的螭吻,静立于飞檐之上,凝望着无垠时空。它们既是古老传统的忠实守护者,沉默见证着过往的荣光;更是永恒精神的象征,其静默中蕴含着蓄势待发的力量。蒋振惠先生词中所描绘的岳麓书院,早已超越砖瓦木石的实体。它是一座以千年弦歌为基座、以不灭文焰为灯塔的精神殿堂。在这殿堂深处,“铸新钟”的宏愿如心跳般搏动——呼唤着我们在守护“春秋大义”的深厚根基之上,以继往开来的勇气,为时代熔铸属于这个民族新的黄钟大吕之音。

那新钟之声,必将如曾经穿透碧峰的弦歌,再次响彻云霄,宣告一个文明在守护中的永恒新生。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