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灯影长河 [诗论]

百净宣沛     发布时间: 2025/6/4 23:17:25
阅读:19次      分享到

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
蒋振惠/广东

井冈山上义旗红,解救苍生水火中。
窑洞灯光涵冷月,柏坡雪影照才雄。
满门忠烈几家有,两袖清风毕世同。
圆梦复兴新世纪,九州黎庶缅毛公。

“井冈山上义旗红”七个字如惊雷破空,将革命初升的曙光骤然投在苍茫历史的地平线上。这“义旗红”之红,远非寻常色彩,它像血一样滚烫,又像火一样炽烈,它灼灼燃烧在井冈山青翠的峰峦间,如一道撕裂黑夜的闪电,照亮了苦难大地上无数双渴盼光明的眼睛。

“窑洞灯光涵冷月”,那延安窑洞中摇曳不定的灯火,岂止是照亮纸张的光源?它更像是革命者灵魂深处的火种,在漫漫长夜里无声地啃噬着无边的黑暗。那灯光坚韧地包裹着清冷的月华,便如思想包裹着冷峻的现实,熬过无数寒夜,终于将黯淡的月色也焐热成了黎明前的曙光。而“柏坡雪影照才雄”呢?西柏坡的雪,白茫茫一片,无声地覆盖了大地,覆盖了战场的硝烟,也覆盖了历史的喧嚣。雪影之下,伟岸的运筹帷幄却愈发清晰,仿佛天地间一片纯净的幕布,只为了映照那决胜千里的雄才。

“满门忠烈几家有”?这平静一问,却如千钧重锤落下。杨开慧血染湘江,毛岸英埋骨他乡……革命者用最亲爱者的鲜血与生命,在历史冰冷的石碑上刻下了无法磨灭的悲壮铭文。然而,“两袖清风毕世同”却如清风拂面,涤荡了所有悲情。这清贫与廉洁,是历史长河深处一泓清澈的泉水,它洗尽一切浮华与污浊,成为革命者灵魂深处最坚硬的磐石,也是留给后世最沉甸甸的遗产。

当目光落于“圆梦复兴新世纪”时,我们清晰地看到诗歌的笔触从历史纵深转向了当代的壮阔。这“圆梦”二字,已非个人际遇的悲欢,而是整个民族精神的复振。而“九州黎庶缅毛公”,更以“黎庶”为主语,九州百姓共同托举起这深沉的缅怀。历史不是冰冷的过往,它被亿万人民的情感所温热,被一代代人的记忆所激活,从而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

这首七律,在有限的五十六字之内,竟如此从容地横跨了历史的漫漫长河。它既非对过往的简单复述,亦非对伟人的空洞颂扬。诗中每一处意象——从井冈山猎猎作响的红旗,到窑洞中与冷月相伴的孤灯;从西柏坡映照睿智的皑皑白雪,到九州大地上如潮涌动的黎庶——皆如被精心打磨的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着历史深处那束永恒的光芒。这光芒在诗行间流转,最终凝聚成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坐标。

诗歌的颈联,“满门忠烈”与“两袖清风”,如双峰对峙,构成了一种内在的张力。这血泪浸染的悲壮与清风朗月的峻洁,在巨大反差中反而形成奇妙的统一体。它告诉我们,革命者的伟大不仅在于其慷慨赴死的勇气,更在于那份在胜利后依然能持守的、如冰雪般纯净的品格。这品格,正如窑洞里的灯光,在漫长岁月里穿越了战火硝烟与历史迷雾,始终未曾熄灭,照亮着民族前行的道路。

“窑洞灯光涵冷月”一句,最堪玩味。灯是微弱的人造之火,月是亘古的自然之辉。灯光竟能“涵”纳冷月,这“涵”字用得何其精妙!它暗示了一种精神的包容与转化——革命者以其坚韧的理想主义之光,不仅对抗着现实的严寒,更在某种程度上消融、转化了那仿佛永恒不变的清冷月色,将其纳入自身的光谱。这不正是那代人在艰苦卓绝中,以其精神热力焐热冰冷现实、重塑历史山河的绝妙隐喻吗?

最终,当“九州黎庶缅毛公”的深情之音响起,诗歌完成了从历史叙述到当代精神传承的宏大闭环。这“缅”,不是面对历史废墟的凭吊,而是带着历史赋予的全部重量与温度,将其精神内核注入当下民族复兴的磅礴脉动之中。历史因此不再是尘封的档案,而成为驱动现实车轮的深沉力量。那窑洞里的灯光,柏坡岭上的雪影,便以诗为舟,穿越时间的激流,持续地照亮着前行的航程。

重读此诗,我仿佛看见窑洞的灯光在文字间明明灭灭。那光焰虽微,却倔强地咬破历史的重重夜色,最终竟在时光的长河中燃烧成不熄的航标灯——它昭示着一种信念:凡真正以热血淬炼、以生命守护的精神之光,必能穿透层层历史帷幕,在每一代人的心灵深处,重新点燃对清明世界的永恒向往。

那些灯影,已汇入民族精神的浩荡长河,它流淌不息,终将映亮未来的每一个渡口。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