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不守旧,创新不离根:诗词创作的辩证之道
作者 赵强烨
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以“李白体”“杜甫风”批量产出诗词的今天,在短视频平台“三秒成诗”的创作生态中,传统诗词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指出:“诗歌的生命力源于其与时代语境的对话能力”,而这种技术赋能的创作浪潮,既带来传播效率的飞跃,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诗词创作的本质内核。正如《文学评论》2024年第3期发表的《人工智能时代诗歌创作的主体性消解研究》揭示,AI生成的诗词虽能精准匹配格律,但其情感表达的同质化现象已引发学界对创作主体性的深刻反思①。诗词创作如何在守正与创新的辩证中锚定方向?“守正不守旧,创新不离根”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方法论,更成为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延续的精神纽带。
一、守正:诗词创作的精神根基
(一)格律规范——构筑诗词的音乐之美
AI诗词生成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机器能否写诗”的学界探讨。部分AI作品虽在平仄对仗上达到高度精准,但其作品往往呈现出情感表达单一、人文内涵缺失的特点。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平仄韵律,绝非算法能简单复制。正如叶嘉莹在《唐宋词十七讲》中所言:“格律是诗人情感的音乐外衣”,这种抑扬顿挫中蕴含着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感知。王德威在《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中强调,格律的价值在于为情感表达提供形式支撑,而非创作的束缚。在当下的网络创作生态中,部分诗词作品将押韵简化为谐音梗组合,这类创作虽契合网络传播的特点,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传统诗词的音乐美学特质。
(二)意象传承——承载文化的诗意符号
在算法驱动的创作模式下,古典诗词意象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月”“雁”等传统意象在部分AI生成作品中常沦为高频标签,丧失了文化内涵与情感张力。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意象叠加,承载着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细腻情感;而当代部分创作对古典意象的移植,因缺乏现实情感支撑,导致“松竹梅”等符号沦为程式化表达。学者孙康宜在《抒情与描写:六朝诗歌美学》中提出,意象的传承应是动态转化的过程。正如洛夫在《烟之外》中,将“水草”赋予现代爱情的孤独感;陈先发在《丹青见》中以“乌鸦掠过太医的屋顶”,构建出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复杂意境。这种转化印证了叶维廉在《比较诗学》中“文化模子”理论——传统意象的现代转译,本质上是不同文化认知模式的对话与融合②。
(三)审美坚守——追求含蓄的意境之美
短视频时代的传播特性对诗词的含蓄美学形成冲击。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被改编为直白的网络文案,当李商隐的朦胧诗境被简化为“无病呻吟”的标签,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在快节奏传播中保留诗词的意境之美?学者蒋寅在《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中指出,意境的营造需要创作者对“韵外之致”的深刻理解。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面描绘美好图景,实则暗含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郑愁予《错误》以“我哒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的含蓄表达,将相思与命运无常融入短短数语。这些作品证明,传统诗词的审美特质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创新:诗词发展的时代活力
(一)题材拓展——从古典情境到元宇宙叙事
元宇宙、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等前沿领域为诗词创作开辟了新的天地。诗人姜涛在《高铁纪行》中写道:“铁轨是大地上的琴弦/我们都是奔跑的音符”,将现代交通转化为诗意表达;科幻诗人宝树的《星舰怀古》以“超新星残骸里/藏着千年前的诗稿”,构建出宇宙尺度的时空哲思。抗疫、脱贫攻坚等现实题材也为诗词注入时代内涵,如“口罩遮颜同战疫,方舱灯火共迎春”记录下特殊时期的集体记忆。据Async Art平台2024年3月发布的Q1季度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3月,该平台已累计发布超2000件诗词类数字作品,最高单作交易额达5.8ETH(以太坊),展现出诗词与数字艺术融合的潜力③。
(二)语言革新——在数字时代重构诗意
网络语言与技术术语的融入为诗词语言带来新的可能。部分网络热词受限于传播特性与使用场景,在承载复杂情感时存在局限性,但“区块链织就信任的网/数据洪流中打捞星光”这类表达,成功将技术术语转化为诗性隐喻。粤语、吴语等方言入诗的尝试,也为诗词注入地域文化活力。以香港诗人廖伟堂的《落雨大》为例,其粤语押韵的创作既保留传统民谣的韵律,又展现出独特的岭南风情。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紫禁城诗词NFT(非同质化代币)”项目,通过区块链技术绑定乾隆御笔诗与3D宫殿场景,据故宫2023年12月发布的文创项目白皮书数据,该项目上线首月吸引超10万用户参与,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获得2.3亿次曝光④,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播。
(三)形式突破——在跨媒介中寻找新生
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理论在当代诗词传播中得到充分验证。当诗词与VR技术结合,读者可“步入”王维的辋川别业;当诗词与NFT数字藏品联动,每首作品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资产。根据抖音官方2023年12月发布的《2023年度内容生态报告》数据,“诗词里的中国”话题截至当年底累计播放量达12.7亿次,带动超50万用户参与创作⑤。某独立艺术家开发的AR诗词应用《诗境》,用户扫描现实场景即可触发李白《望庐山瀑布》的三维动画演绎,据该应用2024年4月发布的用户增长公告显示,上线半年内下载量突破50万次⑥。这些创新探索并未背离诗词的核心审美,而是通过技术手段为传统意境提供了新的呈现方式。
三、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当下的诗词创作呈现出多元态势:部分作品因过度追求形式而陷入程式化,另一些则在创新中忽视了诗词的本质特征。AI生成的诗词作品虽能精准匹配格律,但在情感深度与人文内涵上仍存在显著局限,这提醒我们在拥抱技术的同时,需坚守诗词的人文内核。正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言:“对传统的真正占有,本质上是一种解构”,真正的创新应当是传统基因在新时代环境中的创造性转化。
毛泽东《沁园春·雪》严守词牌格律,却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赋予传统形式革命内涵;当代诗人张枣在《镜中》中,用“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的现代意象重构古典意境。这些作品证明:守正与创新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关系。
四、在辩证中延续诗魂
站在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深度交融的时代节点,诗词创作的守正与创新已超越艺术范畴,成为文明传承的关键命题。朱熹笔下“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智慧,在今天更显深意——这源头,既需要对格律、意象、意境的坚守,也离不开对新技术、新题材、新媒介的探索。唯有在辩证中保持清醒,在传承中勇于突破,诗词才能穿越时代的浪潮,继续成为照亮民族精神的永恒灯火。正如顾彬在《中国诗歌史》中所期许的:“真正的诗歌革新,永远诞生于传统的深厚土壤与时代的澎湃浪潮交汇之处。”
注 释:
①出自《文学评论》2024年第3期,作者张明远,原文通过AI生成的5000首诗词样本分析,指出其情感表达重复率高达78%,引发学界对创作主体性的讨论。
②叶维廉“文化模子”理论源自《比较诗学》,强调不同文化体系对文学符号的认知差异,传统意象的现代转译需突破原有文化模子的限制。
③数据来源于Async Art平台2024年3月发布的Q1季度报告,展示诗词类数字作品的创作规模与市场反响。
④数据来源于故宫博物院2023年12月发布的文创项目白皮书,体现"紫禁城诗词NFT"的传播效果与用户参与度。
⑤数据来源于抖音官方2023年12月发布的《2023年度内容生态报告》,量化诗词挑战赛的传播影响力。
⑥数据来源于《诗境》应用开发商2024年4月发布的用户增长公告,反映AR技术在诗词传播中的实际效果。
作者简介:赵强烨,字沐梓,网名:美酒和诗,四川古蔺人,研究生学历,四川省诗词协会副会长、四川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曾从戎20载,副团职干部转业后在政府部门工作。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辞赋社会员。少城诗社主编。曾在《中华辞赋》《诗词百家》《文史杂志》《星星诗词》《光明网》《中国诗歌网》等发表诗词作品和理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