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 守正不守旧,创新不离根 :诗词创作的辩证之道
守正不守旧,创新不离根:诗词创作的辩证之道 作者 赵强烨 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以“李白体”“杜甫风”批量产出诗词的今天,在短视频平台“三秒成诗”的创作生态中,传统诗词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指出:“诗歌的生命力源于其与时代语境的对话能力”,而这种技术赋能的创作浪潮,既带来传播效率的飞跃,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诗词创作的本质内核。正如《文学评论》2024年第3期发表的《人工智能时代诗歌创作的主体性消解研究》揭示,AI生成的诗词虽能精准匹配格律,但其情感表达的同质化现象已引发学界对创作主体性的深刻反思①。诗词创作如何在守正与创新的辩证中锚定方向?“守正不守旧,创新不离根”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方法论,更成为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延续的精神纽带。 一、守正:诗词创作的精神根基 (一)格律规范——构筑诗词的音乐之美 AI诗词生成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机器能否写诗”的学界探讨。部分AI作品虽在平仄对仗上达到高度精准,但其作品往往呈现出情感表达单一、人文内涵缺失的特点。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平仄韵律,绝非算法能简单复制。正如叶嘉莹在《唐宋词十七讲》中所言:“格律是诗人情感的音乐外衣”,这种抑扬顿挫中蕴含着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感知。王德威在《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中强调,格律的价值在于为情感表达提供形式支撑,而非创作的束缚。在当下的网络创作生态中,部分诗词作品将押韵简化为谐音梗组合,这类创作虽契合网络传播的特点,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传统诗词的音乐美学特质。 (二)意象传承——承载文化的诗意符号 在算法驱动的创作模式下,古典诗词意象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月”“雁”等传统意象在部分AI生成作品中常沦为高频标签,丧失了文化内涵与情感张力。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意象叠加,承载着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细腻情感;而当代部分创作对古典意象的移植,因缺乏现实情感支撑,导致“松竹梅”等符号沦为程式化表达。学者孙康宜在《抒情与描写:六朝诗歌美学》中提出,意象的传承应是动态转化的过程。正如洛夫在《烟之外》中,将“水草”赋予现代爱情的孤独感;陈先发在《丹青见》中以“乌鸦掠过太医的屋顶”,构建出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复杂意境。这种转化印证了叶维廉在《比较诗学》中“文化模子”理论——传统意象的现代转译,本质上是不同文化认知模式的对话与融合②。 (三)审美坚守——追求含蓄的意境之美 短视频时代的传播特性对诗词的含蓄美学形成冲击。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被改编为直白的网络文案,当李商隐的朦胧诗境被简化为“无病呻吟”的标签,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在快节奏传播中保留诗词的意境之美?学者蒋寅在《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中指出,意境的营造需要创作者对“韵外之致”的深刻理解。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面描绘美好图景,实则暗含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郑愁予《错误》以“我哒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的含蓄表达,将相思与命运无常融入短短数语。这些作品证明,传统诗词的审美特质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创新:诗词发展的时代活力 (一)题材拓展——从古典情境到元宇宙叙事 元宇宙、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等前沿领域为诗词创作开辟了新的天地。诗人姜涛在《高铁纪行》中写道:“铁轨是大地上的琴弦/我们都是奔跑的音符”,将现代交通转化为诗意表达;科幻诗人宝树的《星舰怀古》以“超新星残骸里/藏着千年前的诗稿”,构建出宇宙尺度的时空哲思。抗疫、脱贫攻坚等现实题材也为诗词注入时代内涵,如“口罩遮颜同战疫,方舱灯火共迎春”记录下特殊时期的集体记忆。据Async Art平台2024年3月发布的Q1季度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3月,该平台已累计发布超2000件诗词类数字作品,最高单作交易额达5.8ETH(以太坊),展现出诗词与数字艺术融合的潜力③。 (二)语言革新——在数字时代重构诗意 网络语言与技术术语的融入为诗词语言带来新的可能。部分网络热词受限于传播特性与使用场景,在承载复杂情感时存在局限性,但“区块链织就信任的网/数据洪流中打捞星光”这类表达,成功将技术术语转化为诗性隐喻。粤语、吴语等方言入诗的尝试,也为诗词注入地域文化活力。以香港诗人廖伟堂的《落雨大》为例,其粤语押韵的创作既保留传统民谣的韵律,又展现出独特的岭南风情。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紫禁城诗词NFT(非同质化代币)”项目,通过区块链技术绑定乾隆御笔诗与3D宫殿场景,据故宫2023年12月发布的文创项目白皮书数据,该项目上线首月吸引超10万用户参与,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获得2.3亿次曝光④,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播。 (三)形式突破——在跨媒介中寻找新生 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理论在当代诗词传播中得到充分验证。当诗词与VR技术结合,读者可“步入”王维的辋川别业;当诗词与NFT数字藏品联动,每首作品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资产。根据抖音官方2023年12月发布的《2023年度内容生态报告》数据,“诗词里的中国”话题截至当年底累计播放量达12.7亿次,带动超50万用户参与创作⑤。某独立艺术家开发的AR诗词应用《诗境》,用户扫描现实场景即可触发李白《望庐山瀑布》的三维动画演绎,据该应用2024年4月发布的用户增长公告显示,上线半年内下载量突破50万次⑥。这些创新探索并未背离诗词的核心审美,而是通过技术手段为传统意境提供了新的呈现方式。 三、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当下的诗词创作呈现出多元态势:部分作品因过度追求形式而陷入程式化,另一些则在创新中忽视了诗词的本质特征。AI生成的诗词作品虽能精准匹配格律,但在情感深度与人文内涵上仍存在显著局限,这提醒我们在拥抱技术的同时,需坚守诗词的人文内核。正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言:“对传统的真正占有,本质上是一种解构”,真正的创新应当是传统基因在新时代环境中的创造性转化。 毛泽东《沁园春·雪》严守词牌格律,却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赋予传统形式革命内涵;当代诗人张枣在《镜中》中,用“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的现代意象重构古典意境。这些作品证明:守正与创新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关系。 四、在辩证中延续诗魂 站在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深度交融的时代节点,诗词创作的守正与创新已超越艺术范畴,成为文明传承的关键命题。朱熹笔下“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智慧,在今天更显深意——这源头,既需要对格律、意象、意境的坚守,也离不开对新技术、新题材、新媒介的探索。唯有在辩证中保持清醒,在传承中勇于突破,诗词才能穿越时代的浪潮,继续成为照亮民族精神的永恒灯火。正如顾彬在《中国诗歌史》中所期许的:“真正的诗歌革新,永远诞生于传统的深厚土壤与时代的澎湃浪潮交汇之处。” 注 释: ①出自《文学评论》2024年第3期,作者张明远,原文通过AI生成的5000首诗词样本分析,指出其情感表达重复率高达78%,引发学界对创作主体性的讨论。 ②叶维廉“文化模子”理论源自《比较诗学》,强调不同文化体系对文学符号的认知差异,传统意象的现代转译需突破原有文化模子的限制。 ③数据来源于Async Art平台2024年3月发布的Q1季度报告,展示诗词类数字作品的创作规模与市场反响。 ④数据来源于故宫博物院2023年12月发布的文创项目白皮书,体现"紫禁城诗词NFT"的传播效果与用户参与度。 ⑤数据来源于抖音官方2023年12月发布的《2023年度内容生态报告》,量化诗词挑战赛的传播影响力。 ⑥数据来源于《诗境》应用开发商2024年4月发布的用户增长公告,反映AR技术在诗词传播中的实际效果。 作者简介:赵强烨,字沐梓,网名:美酒和诗,四川古蔺人,研究生学历,四川省诗词协会副会长、四川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曾从戎20载,副团职干部转业后在政府部门工作。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辞赋社会员。少城诗社主编。曾在《中华辞赋》《诗词百家》《文史杂志》《星星诗词》《光明网》《中国诗歌网》等发表诗词作品和理论文章。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01日 16:30:58     分类:诗论诗评
   9         0
[诗:七律] 初心长耀
南湖浪涌启新航,星火燎原照八荒。 铁骨擎梁担使命,丹心沥血谱华章。 鹏抟九域风雷动,路辟千邦丝路长。 更展宏图开玉宇,红旗猎猎耀东方。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01日 12:14:50     分类:时代之声
   120         1
[诗:七律] 父亲节自咏
垄亩锄禾志破天,戎装一换越雄关。 挑灯夜读星河转,砺剑晨操月魄艰。 廿载军魂熔铁骨,半生宦海立青山。 今朝隐退拈诗韵,笑把风云入赋间。
发表时间:2025年06月15日 09:28:58     分类:时代之声
   162         3
[诗:七律] 退隐漫兴
解甲原期枕石眠,缘何蜗角竞喧阗。 浮云名位终虚化,逝水韶光不复还。 且向松间烹雪茗,莫于局内羡花笺。 心随野鹤归寥廓,笑看峰峦万壑巅。
发表时间:2025年06月12日 11:25:35     分类:新作精选
   145         0
[诗论] 毛泽东诗词:镌刻时代的不朽交响
毛泽东诗词:镌刻时代的不朽交响 作者:赵强烨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毛泽东,这位改写中国命运的巨人,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更是一位以笔为刃的诗人。他的诗词,是时代的黄钟大吕,每一字都跃动着历史脉搏,凝聚共产党人的壮志豪情,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里的永恒瑰宝。 一、橘子洲头:青春觉醒的时代先声 毛泽东青年时,中国深陷黑暗深渊。列强侵略与封建腐朽统治肆虐,百姓苦不堪言。新文化运动如闪电划破夜空,五四运动的浪潮则彻底点燃青年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在这风云激荡之际,毛泽东伫立橘子洲头,挥笔写下《沁园春·长沙》。 (一)独立寒秋的孤独与坚毅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个 “独” 字,尽显毛泽东的孤独坚毅。他于寒秋面对湘江,心中满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思索。当时,无数有志青年虽心系国家,却苦寻不到救国良方,毛泽东的 “独” 也是那个时代觉醒者的孤独。 (二)自然意象中的自由渴望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组意象,描绘出秋日湘江的蓬勃生机,更象征着毛泽东对自由平等的向往。从文化根源上看,这与道家追求个体自由、顺应自然的思想相呼应,同时融入了新时代革命精神。就像当时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青年们冲破旧礼教束缚,追求思想自由与国家独立。 (三)时代之问与使命担当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此问振聋发聩,既是对国家命运的叩问,也是对自身使命的探寻。1919年,北京爆发大规模学生示威游行,抗议巴黎和会的不平等决议,众多青年开始思考国家未来走向。毛泽东的这句词,正是时代青年心声的集中体现,激励无数人投身救国救民的革命洪流。 二、烽火岁月:革命征程的激昂战歌 毛泽东亲历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阶段,他的诗词成为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精神旗帜。 (一)秋收起义:工农革命的伟大开端 《西江月·秋收起义》中“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短短数字,展现出秋收起义的磅礴气势,宣告工农革命武装诞生。这不仅是对起义的记录,更体现毛泽东依靠工农开辟革命道路的独特探索。当时,城市武装起义接连受挫,毛泽东却将目光投向广大农村。以文家市决策为例,部队放弃攻打大城市,转而向农村进军,为革命找到了新方向。 (二)长征精神: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短短诗句,尽显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长征途中,红军遭遇无数艰难险阻,飞夺泸定桥便是典型。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天险,红军战士毫不畏惧,以顽强意志创造奇迹。毛泽东笔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写照,把艰难困苦视如等闲,展现出超越物质困境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沁园春雪:人民创造历史的豪迈宣言 《沁园春·雪》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站在历史高度,宣告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英雄。抗战胜利后,国内局势复杂,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利益,争取和平民主。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的这首词公开发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对未来的信心,彰显了共产党依靠人民创造历史的坚定信念。 三、建设新程:社会主义的壮丽蓝图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毛泽东的诗词展现出对国家建设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 (一)水调歌头游泳:经济建设的宏伟愿景 《水调歌头·游泳》描绘了毛泽东畅游长江的豪迈,展现新中国建设蓝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成果。在建设过程中,苏联专家提供技术支持,国内建设者们日夜奋战,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让“天堑”变成“通途”,象征着新中国跨越艰难险阻、走向繁荣的决心。 (二)七律二首送瘟神:民生改善的伟大胜利 《七律二首·送瘟神》通过“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与“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对比,展现新中国战胜血吸虫病的成就。建国初期,血吸虫病肆虐南方多地,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党和政府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发动群众开展防治工作,最终取得胜利,体现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解决民生问题的优势。 四、艺术瑰宝:独特风格的文学丰碑 毛泽东诗词魅力永恒,源于深刻思想与卓越艺术造诣。 (一)精准用词与节奏感 他用词精准,富有节奏感。如《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舞”“驰”二字化静为动,生动展现雪后群山与高原的壮美,既继承古典诗词技法,又融入现代审美。 (二)精妙修辞增强表现力 他巧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夸张手法凸显红军无畏。这种表达不仅是艺术展现,更是革命精神的象征。 (三)深刻意象营造感染力 他笔下的山水、风雪、红旗等意象寓意深刻。“红旗漫卷西风”中红旗象征革命与希望,激励人们为理想拼搏,丰富诗词内涵,增强感染力。 五、当代回响:精神灯塔的永恒指引 在当代,毛泽东诗词价值非凡,是照亮前行道路的精神灯塔。 (一)文化传承: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毛泽东诗词承载革命记忆,是红色文化重要部分。它传承传统文化精华,融入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学习这些诗词,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革命历史,增强文化自信。 (二)个人成长:激励前行的精神动力 其诗词蕴含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等精神,激励当代人奋进。当我们遇困难,“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能鼓舞我们勇往直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能让我们从容应对。 (三)社会发展:提供价值导向的明灯 毛泽东诗词中的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勇于创新等理念,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需继承这些精神,团结奋进、开拓创新。 毛泽东诗词是他的心灵写照,更是一部生动的中国革命史与建设史。每一首都是时代强音,每一句都铭刻着共产党人的壮志豪情。新时代里,让我们从毛泽东诗词中汲取力量,传承红色基因,让这些华章在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拼搏,创造美好未来。 作者简介:赵强烨,字沐梓,网名:美酒和诗,四川古蔺人,研究生学历,四川省诗词协会副会长、四川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曾从戎20载,副团职干部转业后在政府部门工作。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辞赋社会员。少城诗社主编。曾在《中华辞赋》《诗词百家》《文史杂志》《星星诗词》《光明网》《中国诗歌网》等发表诗词作品和理论文章。
发表时间:2025年06月07日 11:15:10     分类:伟人诗词研学
   63         0
[诗:七律] 咏高考
寒窗十载淬青锋,试笔今朝气贯虹。 墨卷沧溟书壮志,心驰广漠驭长风。 千般苦累熔成路,万点瑶光映作瞳。 欲揽蟾宫衔玉桂,九霄鹏翼展新穹。
发表时间:2025年06月07日 11:00:51     分类:时代之声
   202         0
[诗论] 毛泽东诗词中的战争书写与军事思想映射
毛泽东诗词中的战争书写与军事思想映射 作者 赵强烨 毛泽东诗词,宛如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丰碑,不仅散发着璀璨的文学光辉,更是一部生动鲜活、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战争史诗,深刻地蕴含着毛泽东独特而深邃的军事思想。他以诗人独有的敏锐笔触和军事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将硝烟弥漫的战争场景与高屋建瓴的军事智慧完美融合于诗词创作之中。这不仅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中国革命战争画卷,更为后世深入研究军事思想开辟了别具一格的视角,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一、毛泽东诗词中的战争场景描绘 (一)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 在毛泽东的笔下,大规模战争场面总是展现出排山倒海、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短短十四个字,却力透纸背,将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的宏大场景生动勾勒。“钟山风雨”四字,仿若一阵疾风骤雨,瞬间营造出一种风云变幻、剑拔弩张的战争氛围,让人真切感受到大战来临前的紧张气息。而“百万雄师过大江”,则犹如神来之笔,描绘出百万大军如汹涌浪潮般横渡长江的震撼画面:战船密密麻麻,在波涛中奋勇前行,战士们个个目光坚定、斗志昂扬,那勇往直前、锐不可当的气势,仿佛要冲破一切阻碍。这不仅彰显出人民军队无坚不摧的强大战斗力,更预示着国民党反动统治即将土崩瓦解,新中国的曙光即将破晓。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里“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战争油画。“万木霜天红烂漫”,描绘出深秋时节,山林间霜叶如火,漫山遍野一片绚烂的壮丽景色,为这场反围剿战斗赋予了雄浑而又充满张力的背景。“天兵怒气冲霄汉”,则淋漓尽致地体现出红军战士对敌人的满腔怒火和高昂到极点的战斗士气,他们仿佛是从天而降的神兵,带着正义的怒火,要将敌人彻底消灭。“雾满龙冈千嶂暗”,又巧妙地营造出战争迷雾笼罩、形势错综复杂的紧张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那充满未知与危险的战场。而“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战斗胜利后红军战士欢呼雀跃的场景,他们的喜悦与自豪溢于言表,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战斗的激烈以及红军的英勇善战。 (二)艰难险阻的行军历程 长征,无疑是中国革命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伟大壮举,而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则是对这一壮举最生动、最震撼的文学记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开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便以一种豪迈至极的气概,展现出红军战士对长征途中艰难险阻的蔑视。“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运用了极为精妙的夸张和比喻手法,将蜿蜒曲折、连绵不绝的五岭山脉比作轻轻翻腾的细小波浪,把雄伟磅礴、气势恢宏的乌蒙山视为脚下滚动的小小泥丸。这种独特的视角,不仅突出了红军战士超越常人的勇气和乐观精神,更让我们看到他们在面对巨大困难时的从容与自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暖”一“寒”,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暖”字,让人联想到红军巧渡金沙江后,心中涌起的那股喜悦与轻松,仿佛阳光洒在心头;“寒”字,则生动地描绘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与悲壮,冰冷的铁索、湍急的河水、敌人的枪林弹雨,每一个画面都让人不寒而栗。但红军战士们毫不畏惧,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成功突破了重重难关。 《忆秦娥·娄山关》中“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宛如一首激昂的战歌。词的上阕,通过对“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等一系列意象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肃杀、紧张的战斗氛围。凛冽的西风呼啸而过,大雁在长空哀鸣,寒霜铺满大地,残月挂在天边,在这样的清晨,红军战士们迎着寒风,踏上了艰难的征程。“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从听觉的角度,以细碎的马蹄声和呜咽的喇叭声,细腻地表现出行军的急促和战斗的紧张。下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则如同一记洪钟大吕,振聋发聩,表达出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尽管娄山关地势险要,敌人严防死守,但红军战士们毫不退缩,以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跨越了这座雄关,向着胜利的方向继续前进。 (三)激烈残酷的战斗细节 毛泽东诗词对战斗细节的刻画同样入木三分,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激烈与残酷。《西江月·井冈山》里“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紧张激烈的战斗画面。“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生动地描绘出战场上火热的战斗氛围,让人仿佛看到山下飘扬的军旗,听到山头激昂的战鼓和号角声。“敌军围困万千重”,形象地突出了敌人兵力的强大和形势的严峻,面对敌人的重重围困,红军战士们却“我自岿然不动”,展现出一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镇定自若和坚如磐石的坚定信念。“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则进一步强调了红军的充分准备和团结一心,他们凭借着坚固的防御工事和顽强的战斗意志,抵御着敌人的进攻。“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随着一声巨响,黄洋界上的炮声打破了战场的沉寂,也宣告了红军保卫井冈山根据地的胜利,敌人在炮火的攻击下,狼狈逃窜,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战斗的激烈和红军的英勇。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中“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描绘了红军在大雪纷飞中艰难行军的情景。“漫天皆白”,短短四字,便营造出一片银装素裹、寒冷寂静的环境,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整个大地。“雪里行军情更迫”,在如此恶劣的天气条件下,红军战士们依然保持着紧迫的行军节奏,他们不顾寒冷和疲惫,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目标,那就是前进。“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通过“风卷红旗”的动态描写,展现出红军行军的豪迈气势。狂风呼啸,红旗在风中烈烈作响,仿佛是红军战士们不屈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在飘扬。同时,也暗示了战斗的激烈与艰辛,红军战士们在风雪中翻越崇山峻岭,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向着胜利的方向奋勇前行。 二、诗词中映射的军事战略与思想 (一)人民战争思想 毛泽东始终坚定不移地强调人民群众在战争中所占据的关键地位和发挥的重要作用,他深刻地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一思想在他的诗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这一振聋发聩的诗句,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共同投身于革命战争的波澜壮阔场景。据史料记载,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仅中央苏区就有30多万群众参加红军,数百万群众支援前线。“十万工农下吉安”“百万工农齐踊跃”等诗句,从数量上直观地体现了人民群众参与革命战争的规模之宏大,他们如同汹涌澎湃的浪潮,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革命力量,反映出人民革命力量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成长和壮大。人民群众不仅踊跃投身战场,成为战斗的有生力量,更是在后方为红军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包括人力、物力和情报等。他们送子参军、捐粮捐物,为红军站岗放哨、传递情报,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这种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与灵魂,它充分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革命战争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赋予了革命战争源源不断的强大生命力。 (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一简洁而又深刻的至理名言,高度凝练地体现了毛泽东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思想。在毛泽东诗词中,这一思想也得到了生动的呈现。《清平乐·蒋桂战争》中“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描绘了红军在面对军阀混战这一复杂局势时的明智抉择。当时,各路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利益,相互混战,民不聊生。红军并没有盲目地卷入这场混战之中,而是敏锐地抓住时机,迅速转移,“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开辟了新的根据地。在新的根据地,红军积极开展土地革命,“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将土地分给广大农民,赢得了农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从而不断壮大自身力量。这种灵活应变的战略战术,使红军在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能够巧妙地保存实力,寻找战机,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和壮大。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指挥红军进行的四渡赤水战役,堪称灵活机动战略战术的经典范例。虽然《七律·长征》中并未直接描述四渡赤水的具体战斗过程,但整首诗所体现出的红军在艰难险阻中不断转移、巧妙突破敌人围追堵截的精神,正是灵活机动战略战术的生动写照。在四渡赤水战役中,红军面对国民党军队的重兵围堵,根据实际情况,时而北上,时而南下,声东击西,巧妙地与敌人周旋。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灵活运用各种战术,不断变换行军路线,成功地迷惑了敌人,使敌人始终摸不清红军的真实意图。最终,红军摆脱了敌人的重兵包围,取得了长征中的关键胜利。这种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使红军在战争中始终掌握着主动权,以最小的代价换取了最大的胜利。 (三)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在战略层面,毛泽东始终对敌人保持着高度的自信,他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革命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沁园春·雪》中,他以一种豪迈至极的气概纵论古今英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这里,毛泽东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视为真正主宰历史命运的风流人物,充分展现出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体现出在战略上对敌人的高度藐视。他站在历史的高度,俯瞰古今,认为过去的英雄人物虽然在各自的时代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在文治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而当今的共产党人,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必将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然而,在战术上,毛泽东又表现出对敌人的高度重视,他深知每一场战斗都关乎生死存亡,必须认真对待。在反围剿战斗中,面对敌人的一次次疯狂进攻,毛泽东总是亲自制定周密的战略计划。他深入分析敌人的兵力部署、战术特点以及行动规律等因素,采取“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战术。在《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生动地描绘了红军在白云山战斗中,充分利用地形优势,精心部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敌人发起攻击的场景。红军战士们隐藏在白云山中,等待着敌人的到来。当敌人进入包围圈后,红军迅速发动攻击,喊杀声震天,如同神兵天降,打得敌人措手不及。这一战斗场景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在战术上对敌人的高度重视,他注重每一个细节,力求做到万无一失,确保战斗的胜利。 三、与古今军事思想的对比 (一)与古代军事思想对比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与古代军事家如孙武、吴起相比,既有着传承和共通之处,又有着显著的创新与发展。孙武在其军事名著《孙子兵法》中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思想强调了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深入了解是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毛泽东同样高度重视对敌人的分析和了解,在他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敌人兵力、部署、战术特点等情况的精准把握。例如,在反围剿战斗中,毛泽东通过对敌人的深入研究,制定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战略战术,取得了多次胜利。然而,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与古代军事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将人民群众视为战争胜利的根本力量。在古代战争中,战争更多地是统治阶层之间为了争夺权力、土地和财富而进行的博弈,人民群众往往只是被动的参与者,甚至是战争的受害者。而毛泽东领导的革命战争,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成为了战争的主体。通过土地革命等一系列政策,毛泽东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使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战争中来,形成了坚不可摧的人民战争力量。这种人民战争思想,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战争的内涵和外延,是对古代军事思想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吴起强调军队的训练和纪律,认为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军队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毛泽东在重视军队建设的同时,更加强调军队与人民的鱼水关系。他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军队成为一支有信仰、有纪律、为人民服务的武装力量。同时,通过土地革命等政策,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军队是为了他们的利益而战,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为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与同时代国外军事思想对比 与同时代国外军事家相比,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同样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在二战时期,国外军事家大多注重机械化部队的运用和大规模阵地战。例如,德国的“闪电战”战术,强调利用坦克、飞机等机械化装备的快速突击能力,在短时间内突破敌人的防线。然而,毛泽东根据中国当时敌强我弱、地域广阔、经济落后等实际国情,创造性地提出并强调游击战争的重要性。在他的诗词中所体现出的灵活机动战略战术,如“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与国外的军事理念截然不同。这种游击战术充分发挥了中国广大农村地域广阔、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优势,使红军能够在敌人的缝隙中生存和发展,不断积累力量。红军通过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如袭击、伏击、骚扰等,不断打击敌人,使敌人防不胜防。同时,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在国际军事舞台上也是独树一帜。在国外战争中,虽然也有民众参与战争,但没有像中国这样将人民群众作为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形成如此广泛而深入的人民战争实践。在中国,人民群众不仅参与战斗,还在战争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支援前线、提供情报、维护后方稳定等。这种全民参与的人民战争模式,使中国革命战争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战斗力,为世界军事史提供了全新的范例。 四、对当代的现实意义 (一)对国防建设的启示 在当代国防建设中,毛泽东军事思想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人民战争思想深刻地提醒我们,国防建设绝不仅仅是军队的责任,更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责任。在现代战争中,虽然战争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化战争成为主要形态,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依然不可替代。例如,在网络安全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领域。广大民众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的提升,能够有效抵御外部的网络攻击。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通过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民众的网络安全意识明显提高,在应对网络攻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形成了全民参与的网络安全防线。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思想启示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安全形势时,必须保持战略的灵活性。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军事思维和作战模式,要根据不同的威胁和挑战,制定相应的战略和战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战争的作战样式和手段日新月异,我们必须积极探索适应现代战争的新战略、新战术。例如,在应对局部冲突时,我们可以借鉴毛泽东的灵活机动战略战术,根据战场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作战力量和手段,实现快速反应、精准打击。 (二)在国际竞争中的借鉴价值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思想,使我们在面对国际竞争对手时,能够保持正确的心态和科学的策略。从战略层面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应坚定发展自信。以中国 5G 技术发展为例,当部分西方国家试图通过政治手段打压中国 5G 产业时,中国并没有被外部压力吓倒,而是坚信自身技术的先进性和发展模式的正确性,积极推进 5G 网络建设与应用拓展。截至 2023 年底,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 5G 网络,5G 基站数量超过 293 万个 ,用户数量也位居世界前列,在全球 5G 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充分展现出战略上的自信与定力。 在战术上,我们要深入研究竞争对手的策略与手段,制定详细且针对性强的应对方案。例如在国际贸易领域,面对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摩擦,中国深入分析各国贸易政策和市场需求,积极拓展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市场,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通过与多个国家签订自贸协定,降低贸易壁垒,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同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以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 人民战争思想在国际竞争中同样有着深刻的体现。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加强国际合作。在全球抗疫过程中,中国展现出大国担当,向众多国家提供抗疫物资援助和技术支持,与世界各国携手抗击疫情,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通过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活动,吸引世界各国参与,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合作,形成广泛的统一战线,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这种合作共赢的理念和实践,正是人民战争思想在国际竞争中的创新应用,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寻求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积极态度。 作者简介:赵强烨,字沐梓,网名:美酒和诗,四川古蔺人,研究生学历,四川省诗词协会副会长、四川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曾从戎20载,副团职干部转业后在政府部门工作。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辞赋社会员。少城诗社主编。曾在《中华辞赋》《诗词百家》《文史杂志》《星星诗词》《光明网》《中国诗歌网》等发表诗词作品和理论文章。
发表时间:2025年05月31日 13:57:24     分类:伟人诗词研学
   83         0
[诗:七律] 端午怀思
蒲艾摇风慢煮茶,榴燃火色醉烟霞。舟犁碧水千堆雪,黍裹清芬万户家。抱石沉江遗旧恨,挥毫作赋耀中华。遥年俗韵融魂魄,每至端阳忆若纱。
发表时间:2025年05月31日 13:38:53     分类:时代之声
   68         0
[诗:七律] 立夏书怀
孟夏初临节序更,薰风拂水皱池生。 阴阴细雨藏莺语,漠漠青林漏日晶。 麦穗渐盈芒欲吐,蚕眠犹在叶犹轻。 农家正趁农时紧,笑指新秧绿满坪。
发表时间:2025年05月06日 12:44:39     分类:诗词速递
   219         5
[诗:七律] 暮春篱落
风梳碧缛拂篱斜,蝶篆蔷薇缀浅纱。 半亩酡颜铺石径,一溪黛色浸田家。 蝉声破墨青萍岸,燕影簪云白柰花。 欲裹香泥封旧梦,春痕揉碎入烟霞。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14日 18:45:25     分类:诗词纵横
   64         2

1 2 3 4 5
  • 111 条记录 第 1 页/共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