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 冶春绝句二十首 其二十 [其它]

王春香     发布时间: 2025/4/29 5:53:45
阅读:6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来自顺眼阳光分享
关键字
王士祯诗词赏析
冶春绝句二十首 其二十
清 王世祯
永和之岁暮春月,王谢风流见典型。
好记甲辰布衣饮,竹西亭子是兰亭。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场景的联想与现实情境的描述,传达出对往昔风流韵事的追慕以及对当下相聚的珍视。以下从意象与画面、情感表达、艺术特色三方面来赏析:
 
意象与画面
 
- 首句:“永和之岁暮春月”,直接点明时间为东晋永和年间的暮春时节。这一特定时间,会让熟悉历史的读者立刻联想到王羲之等人在兰亭雅集的典故,营造出一种古朴、典雅且充满文化底蕴的氛围,仿佛将人带回到那个名士云集、曲水流觞的时代。
 
- 次句:“王谢风流见典型”,“王谢”指代东晋时期的王、谢两大世家大族,他们代表着当时的高门显贵与风流雅士。“风流”一词概括了这些世家子弟的才华横溢、洒脱不羁以及高雅的生活情趣和文化品味。“见典型”表明在永和年间的那次聚会中,充分展现了王谢家族所代表的风流典范,使读者脑海中浮现出一群文人墨客吟诗赋词、畅叙幽情的画面。
 
- 第三句:“好记甲辰布衣饮”,“甲辰”明确了现实中的一个时间节点,“布衣饮”描绘了普通百姓(“布衣”指代平民)相聚饮酒的场景。与前两句所描绘的东晋高门雅集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质朴、接地气的生活画面,突出了此次相聚的平凡与真实。
 
- 末句:“竹西亭子是兰亭”,“竹西亭子”点明当下聚会的地点,将其比作“兰亭”,虽没有兰亭那般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地位,但诗人通过这一比喻,赋予了竹西亭子特殊的意义,仿佛这里也如同兰亭一样,承载着人们的雅兴与情谊,成为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文化氛围的场所。
 
情感表达
 
- 对历史风流的追慕:前两句对永和年间王谢风流的描述,流露出诗人对东晋时期那种高雅文化生活和名士风度的深深追慕之情。渴望能够穿越时空,亲身体验那个时代的文化盛宴,感受古人的才情与雅趣。
 
- 对当下相聚的珍视:后两句描述甲辰年布衣在竹西亭子的饮酒聚会,诗人强调要记住这次聚会,将竹西亭子比作兰亭,表明诗人珍视当下普通百姓之间这种质朴的相聚,认为即使没有高门显贵的参与,平凡人的聚会同样可以充满诗意与情谊,有着独特的价值。
 
艺术特色
 
- 古今对照:诗歌巧妙地将东晋永和年间的雅集与当下甲辰年的布衣之饮进行对照。一方面展现出历史与现实的差异,往昔的王谢风流代表着贵族文化的辉煌,而当下的布衣饮酒则是平民生活的写照;另一方面又通过将竹西亭子比作兰亭,暗示出无论古今,人们对美好相聚、文化交流的追求是相通的,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 借代与比喻运用巧妙:“王谢”借代东晋的高门大族,简洁而准确地传达出特定的历史文化意象,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将“竹西亭子”比作“兰亭”,这一比喻不仅赋予了现实场景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还表达了诗人对当下聚会的高度评价,使诗歌在表达情感时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作者
王士祯(别号渔洋山人)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进士后,于第二年出任扬州推官。康熙元年(1662)春,他与扬州诸名士修禊于红桥,众人击钵赋诗,游宴不息。康熙三年春,王士祯又与诸名士再于红桥修禊,王士祯一口气作了《冶春绝句》十二首,其中流传最广的的一首是:“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众人皆和韵作诗,一时传为佳话。
注释:存学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